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所谓课堂动态生成就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即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不同而变化,根据教师的处理方式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使课堂呈现出灵活的、生机勃勃的新特点。当课堂上出现有价值的动态生成性资源时,教师要善于捕捉并及时纳入于临场设计,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使课堂生成出人意料  相似文献   

2.
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已然成为健康课堂的典型特征,它作为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体现的是一种从无到有的过程性,教师可以通过实现生成这一价值追求,从中激发师生的创造性和智慧潜能,促使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可是,在实践中可以经常发现,当面对实际课堂教学中那些丰富的、开放的、多变的和复杂的课堂教学状况时,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抛弃之前的预设,甚至有的教师用生成取代预设的环节,出现生成与预设相分离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所谓课堂动态生成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处的新问题、新情况.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使课堂动态变化而富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数学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现象越来越普遍的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上: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不符。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往往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教学预设,而由于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开放性较强,在长时间的新课程理念浸润下,学生的学习更具有自丰性、独立性和个性,学生在课堂上所体现出来的思维经常出人意表,超出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预设,那么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下,出现这样的情况正常吗?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的?教师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呢?本文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课堂预设与生成作出一些追问与思考:  相似文献   

5.
数学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现象越来越普遍的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上: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不符。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往往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教学预设,而由于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开放性较强,在长时间的新课程理念浸润下,学生的学习更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和个性,学生在课堂上所体现出来的思维经常出人意表,超出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预设,那么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下,出现这样的情况正常吗?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的?教师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呢?本文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课堂预设与生成作出一些追问与思考:  相似文献   

6.
正在传统语文教学中,课堂常常是封闭的,老师固守预设而教学,对学生课堂反应关注不够,忽略了各种生成性资源,无法引发学生学习自觉性与智慧潜能,使课堂缺乏生命活力。而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生成性问题,用活教材,注意超出预设外的课堂表现,灵活教学,让语文教学走出模式化、知识化、僵硬化的封闭格局,建构开放性、动态性、生成性局面,让学生由被动学、苦学变成主动学、乐学。一、活用教材,灵活预设,促进生成性教学  相似文献   

7.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所谓课堂动态生成就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新特点。“动态生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不再由教师主宰,而是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改革以来,注重课堂生成的理念已经为教师所普遍接受,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有的教师片面强调生成而忽视预设的作用,另一方面,有的教师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而抑制生成.本期专题中的文章从教学案例的分析入手,着重探讨生成性教学的策略,以及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希望能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生成.使课堂彰显教学机智,充溢创生活力。然而在实践中,一些教师却步入误区。过分注重课堂的生成而忽视了有效的预设,表现在教学无计划,缺乏前瞻性准备;课堂上虽热热闹闹,可学生认识肤浅、思维停留于表层。并未获得实质性的发展。其实,生成与预设既相互对立,又互为条件.有效的预设不仅不会抑制生成。还能为生成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0.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统一体.因此,我们应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既要有课前的巧妙预设,也要有课堂的动态生成.如何让高中数学课堂因生成而春意盎然呢?本文从课堂教学的六个环节探究动态生成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活动是实现新课程理念的根本途径。新的数学课程教学活动具有开放性、创新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确定性。在新形式下教师如何根据当前的教育背景,大力开发教育资源,准确预见教学活动发展方向,积极防范可能出现的干扰因素,以更好的实现课程目标,提高教学效果呢?这是一个值得各位教改一线的教师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课堂不应是预设的一成不变的僵化程序,应该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在预设中生成,在生成中开放。的确,生成性课堂正是新课程理念期待下孜孜以求的。一、生成与预设相得益彰生成对应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体,是实施新课程必然会遇到的问题。我们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  相似文献   

12.
生成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生成性教学,就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建构教学活动的过程。生成性教学使过去单调、刻板、枯燥的课堂变得越来越情境化、生活化、活动化,有利于实现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重心转移。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更好的生成呢?  相似文献   

13.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惟有将预设了然于胸,做到胸中有丘壑,这样才能很好地驾驭新课程的课堂。一、有效而合理的预设是课堂生成的基础教学必须先有预设,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有效地生成。课前预设是教学规划实施的蓝本,没有预设的生成是盲目的,有了精心的预设,上课时才能水到渠成,得心应手。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语文是新课程课堂的一个最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数学教育的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交流等形式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中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然而在这过程中有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也是新课程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的重要方面.课堂教学又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这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具有一定的预设性.预设与生成是新课程教学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如何正确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生成更加精彩,构建和谐课堂,是每一位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实施以来,预设与生成进驻我们的课堂,使得课堂生意盎然。预设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任务,预先对课堂环节、教学过程等作一系列展望性的设计。生成是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发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新思路。预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倡导在教学现场中,不断地在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中、在心与心的交流中、情与情的触摸中,滋生出更多的教学生成.基于教学现场本身生成性的特点,教师预设得再充分也会有新的生成出现.  相似文献   

17.
课堂预设与课堂生成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在课前必须有预设,但在实际教学中,又不能拘泥于预设。对话式教学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这样的教学能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物理知识变成了话题,讨论成了手段,课堂成了育人的环境,教师和学生共享知识、经验,营造了一种和谐、智慧的教学氛围,还原了课堂教学的本质。实际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值得广大教师不断探索。  相似文献   

18.
王修鼎 《教师》2008,(14):58-59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新课程标准认为,教学是封闭与开放、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教学不应是预设方案的机械执行,而应在预设的基础上动态生成。政治教学中同样要重视动态生成。倡导政治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要创设宽松自由的课堂环境,形成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同时要求教师有临场应变的教学机智。  相似文献   

19.
生成性教学是新课程背景下出现的一种全新理念,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在课堂预设的基础上,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当前课堂教学中,教师引领作用的发挥还不到位,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认识上和操作上存在误区,出现无效引领和强加引领等现象.针对这种误区,我们认为教师应注重预设之内的点拨引领和意料之外的选择引领两方面.做到在预料之内点拨问题、设置场景;在意料之外以退求进,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恰当引领,紧紧捕捉课堂差异,营造"生成性教学"的空间,实现"在预设内生成,于生成中发展"的理想课堂.  相似文献   

20.
新课标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在新课程中,主张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以超越预设的目标和程序。我区正在推进的主体多元高效课堂改革,在深入学习新课标的基础上,提出了课堂的自主性、多元性、生成性,而生成性正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体现和产物。语文课堂教学尤其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