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冰 《中国出版》2013,(12):47-49
辨析了媒介融合、区域发展与区域媒体合作相关概念及其关系,认为区域媒体合作是媒介融合的试金石,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的融合,区域融合反过来又影响了区域媒体的合作。文章指出,区域媒体合作应该注重不同介质媒体的合作,在合作中培养融合新闻人才,确保合作各方受益,注重媒介所有权的融合,组建区域媒介集团。  相似文献   

2.
随着电视的普及,中国广播面临严峻挑战,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现在又一个比电视更强的对手站在广播的面前,因特网使传统的传播方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充分利用因特网的优势,积极与因特网合作又受到传统媒体的普遍重视。报纸、电视上网已成为全世界的热潮。面对新的形势,广播上网也浮出水面,广播界一些人士认为,这将是一个“广播业的革命”。 国内广播上网的基本情况 1996年12月15日,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开办了网络广播,成为我国第一个上网播出的广播电台。随后,广东电台其他三个专业频率也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时代编辑学和出版学研究及其发展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全球有数亿的网民会这样认为,人类正在进入互联网时代,因特网将会像食物、空气和水一样每时每刻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此同时,网络媒体所带来的新生事物正在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网络媒体不仅是信息传输、交流的媒介工具,也是集合传统媒体之优势的综合媒体;而且特指基于因特网传播新闻和信息的媒介单位.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三代传统媒体而言,网络媒体又被称为"第四媒体",是一种具有鲜明特性的新型媒体.  相似文献   

4.
论因特网与信息自由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韩松涛 《图书馆》2005,(3):8-11
因特网因其自身特点而为信息自由做出的最大贡献是提供了一种媒介的作用。本文围绕这个观点,讨论了因特网的特点以及与图书馆的关系,并讨论了因特网新兴起的两个运动,开放存取和博客。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9,(12)
本文通过深度访谈,对澳大利亚著名传播与媒介研究学者泰瑞·弗卢的学术思想进行梳理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媒介制度研究的全球维度与国家维度之间的关系,以及新自由主义作为一个分析框架和一个历史概念在媒介研究中的使用和滥用问题。通过对弗卢的学术思想和研究实践的分析,本文认为,民族国家作为一个基础的分析维度将长期在比较媒介制度研究中占据中心地位,持批判立场的学者在研究实践中应避免将概念简单化的倾向,非欧美国家的媒介与传播学者应当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以提升本土理论的全球能见度。  相似文献   

6.
环球视听     
未来的新闻──在线新闻在线新闻是什么?你可以把它设想为一个可容纳全球各地1600家日报内容的大图书馆。然而,因特网每天提供的新闻比这个图书馆更为丰富,而且其中大多数都是免费的。因此,因特网在全世界的用户由4000万增加到5000万,并都上线获得新闻,这并不令人吃惊。因特网的大多数在线新闻来自各大报纸、新闻杂志、电视或广播。人们会问:假如在线新闻只是比其他传统的“旧”媒介在数量上多一些,那么即使它是一个更好的潜在传送系统,又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呢?在线新闻的意义在于:它在坚持最高新闻标准的同时,允…  相似文献   

7.
邵鹏 《新闻前哨》2012,(6):28-31
在媒介失忆愈演愈烈的今天,媒介记忆作为媒介研究和记忆研究一个交叉领域,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所注意。本文认为,记忆概念可以运用于媒介研究之中,媒介记忆的内在运作机制与个人记忆的内在运作机制有着许多相似之处,透过媒介浅层记忆、深层记忆和底层记忆三个分析维度,可以展现媒介记忆的内在机制、传播功能和运作镜像,启迪人们从中找到拯救当下媒介失忆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吴信训 《新闻界》2002,(1):12-14
网络与电视,正处在一个微妙而关键的互动期。这里所说的网络,不言而喻,是说的因特网。但有必要先说明一点的是,笔者将因特网视为一种“媒介”,而非有些人习惯称之为的“媒体”。而且,也暂时沿用人们习惯的说法,用“网络”一词来代指因特网(应该说,“网络”并不是因特网的专有属性,本不宜作为因特网的专有名词)。这里所言的电视,也是媒介意义上的电视。自从网络问世以来,网络与电视的关系,就处于互动的状态。但这种互动,存在不同的阶段特征。早在数年以前,人们就议论和关注着一个命题———网络电视化与电视网络化。不过,那…  相似文献   

9.
张骏德  赵民 《新闻界》2000,(6):25-26
因特网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它拥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吸引力。因此近年来,国内外的一些传统媒介开始把注意力投向了因特网。广播电视与因特网同属电子媒介,在功能上有一定的替代性。面对因特网的挑战,传统的广播电视应作出何种对策,这个问题正在为越来越多的广播电视从业人员和研究者所重视。   目前,关于因特网和广播电视的关系,讨论的焦点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通过因特网传送广播电视节目(即“网播”, Webcasting)的可能性;二是“网播”会对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产生什么影响。   一、因特网上广播电视——网播   随着…  相似文献   

10.
第四媒体的传播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特网被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发展起来的第四媒体。实际上,第四媒体是不同于传统大众传媒的全新的传播媒介。它包含了人类信息传播的两种基本的方式,即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因而它的发展突破了传统大众传播模式的框架。 在大众传播过程中,有三个基本要素是必不可少的,即职业传播者,大众传播媒介和不确定的广大受众。而因特网是建立在点对点的人际传播基础上,逐步发展为群体传播,继而由于传统大众传媒纷纷上网,成为网络传播的一个组成部分,因特网开始发挥大众传播媒介的某些作用。  相似文献   

11.
作为媒介的外滩:上海现代性的发生与成长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将外滩这个实体空间理解为上海现代性创造的一个特殊地点,它的发展呈现了上海现代性一百多年以来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命运.在主流传播观中,实体空间是被忽略的一个元素.本文认为,外滩的都市空间,既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结果,本身又作为一个媒介,构筑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新型关系.传播因此不能仅仅被理解为一种功能性媒介的活动,而是以人为主体展开的多个层面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2.
媒介环境学认为:各种媒介构成了人类生存生活的环境, “媒介即是环境” “环境即是媒介”.媒介环境学的观点隐含了社会、媒介和人(受众)三者间的关系:人生活在媒介建构的环境中,媒介是反映社会的镜子;媒介环境影响着人的知识构成、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而人的知识构成、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最终又反作用到社会的运行.透过媒介环境学这一门新兴的学科,对“走转改”进行透视,可以发现“走转改”带来的是媒介环境的变化、媒介结构的重构、媒介文化的再造,从而生成一个人、社会、媒体和谐发展的媒介生态圈.  相似文献   

13.
冲突与合作──认识大众媒介与社会关系形态的独特视角王怡红大众媒介作为信息系统,与社会其它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这种关系既发生冲突也产生合作。冲突与合作是对媒介与社会关系形态的本质性描述,是协调媒介社会关系,使之处于动态平衡的一个颇有认识价值的...  相似文献   

14.
图书馆要终结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章从十个方面驳斥了图书馆消亡论,认为因特网仅是一个工具,决不会取代图书馆。因特网和图书馆的关系只能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5.
媒介融合是一种基于数字化进程而产生的媒介形态的演变过程,在此过程中必将对传媒的生产和经营管理产生影响。传媒的竞争与合作属于媒介经营管理的范畴,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传媒合作体现出跨媒介生产与经营的特征,媒介融合又成为媒介集团化发展新的动力和突破口。本文在论述媒介融合带给传媒发展何种影响的同时,也试图厘清媒介融合的相关概念。  相似文献   

16.
随着大众传媒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日益紧密,旨在为观察、分析、阐释错综复杂的媒介现象提供理论与方法的传播学分支学科——媒介批评——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然而,目前我国的媒介批评学科体系中存在着包罗万象、还原主义和重理论轻实践的三种倾向,制约着媒介批评学科的发展。本文认为,媒介批评学科体系的建构需在文化、权力分配与多元性的框架内展开,赋予该学科以真正的批评力量,切实推动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17.
判断媒介的运作状况,仅凭其自身的生长因素加以评估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根据媒介在社会中功能与角色的演化来分析,这样才能对媒介在基础因素、功能拓展诸方面确定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体系.由此出发,我认为:1998年从媒介内容层面来说,媒介功能上增加了舆论监督的力度。从媒介的关系而论,竞争趋于白热化。大众传媒的基本功能可以简括为“解闷”──指的是媒介的娱情功能;“解气”──指的是宣泄与舆论监督功能;“解惑”──指的是指导性的功能,它是一个大宣传概念,不仅包含政策、思想观念上的指导,还有生活向寻、资讯服务的内容。三…  相似文献   

18.
媒介与人性的关系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人性的媒介化,二是媒介的人性化,其中媒介的人性化问题受到关注较少。本文将着力分析媒介的人性化问题,认为媒介人性化可以分两个层次,一是媒介与人属性或器官的比附,二是媒介的发展被看作是一个不断进化、更加人性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刘旸 《传媒》2015,(3):22-24
回首2014,展望2015,广电业态正受到互联网的影响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波尔特和格鲁森在《重塑媒介》一书中提到,“新媒介之新来自它们重塑旧媒介的特殊方式,为了回应新媒介的挑战,旧媒介又重塑了自己.”其实,互联网本身并不能单纯的视作一种新型媒介,而是一种资源重新整合的力量.这一力量重构了广电业态中媒介与用户、媒介与媒介以及媒介与自身的关系.笔者从跨屏、融合与转型三个关键词出发,集中盘点过去一年互联网对广电业态关系重构的革命性改变与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红色娘子军》在不同的媒介时代的改编现象作为个案,探讨在新中国电子媒介时期,从电影到电视演进中的媒介影像文本的改编与媒介变迁的关系。借以阐明不同的媒介环境影响下,红色经典影像再现(representation)所建构的独特景观是影像与媒介环境双向互动的过程。在讨论影像与媒介变迁的关系中,我们认为,在媒介演进的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经典文本的改编、话语权的执行反映出某个团体或历史个体的主观意向,这样在与媒介互动形成历史的过程中,又会被外在化为客观的非真实文化产物。此时客观的非真实(历史文化的建构)又作用于当下的媒介环境自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