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中国是仅次于德国、美国、日本的第四制造大国,但不是制造业强国。中国的制造业仅占全球制造业60%的份额,而德国是30%的份额;中国是进出口贸易大国,在进出口贸易方面虽未超美,但已“赶英”,可中国仍不是出口贸易强国。“中国制造”大而不强的原因可以找出很多,但“三技一教”软肋是共通的。所谓“三技一教”软肋,是指技术软肋、技能软肋、技工软肋和职业教育软肋。[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中国制造"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正在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中心”,而生产一线技术工人的素质偏低,尤其是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个瓶颈。章分析了我国制造业的人才需求状况以及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现状,提出了为“中国制造”培养和造就高技能人才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3.
“中国制造“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单嵩麟 《职教论坛》2004,(18):20-21
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正在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中心“,而生产一线技术工人的素质偏低,尤其是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本文分析了我国制造业的人才需求状况以及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现状,提出为“中国制造“培养和造就高技能人才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制造业日益凸显在世界市场地位的今天,中国能否成为“世界工厂”或“世界制造中心”已经成为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历史上几代“世界工厂’’应该具备四个基本条件。中国目前仍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工厂”,中国要打造世界制造中心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篡。  相似文献   

5.
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正在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中心”,而生产一线技术工人的素质偏低,尤其是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主渠道,在培养“中国制造”所需求的高技能人才上还存在诸多的问题。本文从我国制造业的人才需求状况及职业教育的培养现状入手,就如何通过职业教育的改革,为社会输送更多的技能型人才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中国作为WTO成员国所具有的“世界制造中心”的特色,提出了高职教育应具有的国际化、信息化、专业化和市场化要求,并简单介绍了我校的一些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全世界各地“中国制造”的产品无处不仵,中国是世界上的“制造大国”。而中国制造确实在一段时期带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制造业既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增长速度最快的行业.也是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贡献最大的行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的比重一直维持在40%以上.制造业的出口为我国创造了接近四分之三的外汇收入。目前.“中国制造”在国际分工中已经争取到了比较有利的地位.正由跨国公司的加工组装基地向制造基地转变。而且在不少领域。“中国制造”已经拥有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是,由于受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新《劳动法》出台带来的人力成本提高.以及美国金融危机带来的出口受限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制造”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如何续写“中国制造”自然成了备受社会各界嘱目的重大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9.
职业教育撑起"中国制造""三技"的脊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不是制造业强国。中国的制造业仅占全球制造业6%的份额。而德国的份额是30%,为我国制造业份额的5倍。处于全球市场领先者的位置;中国是进出口贸易大国,但不是出口贸易强国。“中国制造”大而不强的原因可能很多。但“三技”(技术、技能、技工)的问题是共同的。  相似文献   

10.
信息化、虚拟经济和经济危机等多重影响促使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经济重心纷纷向制造业倾斜。美国先进制造伙伴战略的实施为美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指明了美国优先发展的三大技术领域,并提出了三大支柱,以确保美国先进制造业的领导权和国际竞争力。中国被称为"世界加工厂",制造业大而不强、产品附加值低、处于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制约着中国未来竞争力。中国政府审时度势,积极部署《中国制造2025》,通过确立五大智能制造工程和十大研究技术领域及八大政策支撑等,为制造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和美国制造业发展战略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吸取美国制造业发展经验,对中国制造业发展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国内OEM企业生存及发展现状及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中国企业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应避免的问题和发展战略。中国企业走国际化战略之路一品牌战略。  相似文献   

12.
打造“世界制造中心”: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原动力 ,是国家实力的支柱。我国制造业及其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已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与发达国家的制造业相比 ,我国制造业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要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打造“世界制造中心”,关键在于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积极开发人力资源 ,培养制造业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13.
工匠精神由来已久,纵观我国几千年历史,中华民族从不缺乏工匠精神,但从全世界来看,我们就会发现近年来,我国与西方的一些制造强国相比,匠人文化正在逐步遗失。我国制造业要真正走向“高”“精”“尖”,就必须重拾工匠精神。高职院校作为各种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必须在人才培养中加强“工匠精神”的培养,文章结合中国制造2025的具体要求,结合汽车检测和维修专业的教学实际,对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政府于2015年发布的一项国家战略,旨在将中国从一个制造业大国转变为制造业强国。该战略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其中开发一批精密、高速、高效、柔性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及集成制造系统,加快高档数控机床、增材制造等前沿技术和装备的研发。以提升可靠性、精度保持性为重点,开发高档数控系统、伺服电机、轴承、光栅等主要功能部件及关键应用软件,加快实现产业化。电火花加工技术由于其非接触式加工而区别与传统加工,分析和阐述了电火花加工技术的特点、发展,以及在航空航天、模具、汽车、医疗等行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国有百余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但是,“中国制造”的繁荣与日益对进口装备依赖的矛盾.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与国内资源环境恶化的矛盾使得我国企业不能仅仅凭借“中国制造”的低成本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因此,在整个中国经济转型的时代,要积极探索“中国制造”的升级之路,即走向“中国创造”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先进制造技术与跨世纪人才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进制造技术与跨世纪人才培养周福章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支柱产业,发展和应用先进制造技术(AMT,AdvancedManufac-turingTechnology)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制造业出现了世界范围的研究和采用先进制造技...  相似文献   

17.
迈向"世界工厂"过程中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先回顾了世界经济史上三个“世界工厂”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关系,结合他们的经验教训,对迈向“世界工厂”过程中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思路作了一些探讨。文章认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应该始终坚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重视对学生的创新教育,为中国制造业的大发展提供人力和技术支持。同时,鉴于中国制造业的现状,本文特别阐明了中国改进装备制造业的必要性和职业技术教育所应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各类资讯和大量文献表明:世界正处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机器人等技术的重大突破正在重构制造业技术体系,智能制造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方向。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中国制造2025》为中国制造实现"中国创造"指明了方向。中国工业进入了"机器换人"时代,职业学校机械大类专业对接产业转型升级,精心设计、开设实践平台课程《机器人拆装与编程》,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培养满足制造业创新需求的、生产第一线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多样化技术技能人才,这些要求使得职业学校专业升级成为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末世界发达工业国家都在投巨资研究先进制造技术,探索制造业未来发展方向。近年来我国也着手先进制造技术的研究,探索适合我国的制造业发展道路,并把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列入了十二五规划。文章阐述了制造历史和我国制造业取得的成就,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制造大国。浅析了先进制造产生的背景以及先进制造的各种模式,并把先进制造的理念,先进制造的模式引入到地方经济的发展中来,为地方制造业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末世界发达工业国家都在投巨资研究先进制造技术,探索制造业未来发展方向。近年来我国也着手先进制造技术的研究,探索适合我国的制造业发展道路,并把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列入了十二五规划。文章阐述了制造历史和我国制造业取得的成就,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制造大国。浅析了先进制造产生的背景以及先进制造的各种模式,并把先进制造的理念,先进制造的模式引入到地方经济的发展中来,为地方制造业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