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基于生存论意义的教育关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作为生存者是自我生成、自我敞开的存在,是不断地实现着某种可能和不断地发生着某种意义的整个生命和生活。“教育”从词源意义上看是作为儿童的一种生存方式出现的,因此,教育是人的重要的生存方式,是人类自身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使人“学会生存”、追求生命意义的重要实践活动。而关怀和被关怀是人类生存中的基本需要,教育活动应围绕着关怀来组织并且助人学会关怀。  相似文献   

2.
文化由人创造,与人类产生同时开始,需要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过程,包括人对外部环境适应过程中产生的一切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民族的形成需要有一个人们共同体、一个历史过程和共同的文化背景.从二者的关系看,文化是基本的民族生存方式的反映,民族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各种变迁方式适应民族生存需要,民族通过文化传承满足文化保存和发展的需要;文化的活力决定民族生存方式,民族的稳定性影响文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3.
人的社会性本质是在人的物质性与精神性实践活动中生成、发展和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的一种精神性实践活动,其实践特性内在地规定了它在人的生存活动中的基础性地位与功能,构成人的生存方式之一。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完成人的存在;人的本质的生成;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由此助益于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从"社会需要论"向"现实的人"的转向,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相似文献   

4.
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起源,可以从人的政治社会化需要、人的规范性文化传承和人的生成与完善的伴生物这三个维度进行析:思想政治教育起源于人的政治社会化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出自人类传承规范性文化的需要;人的政治社会化和规范性文化的传承都是基于人的生存需求,以一种本体论思维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根源于人的生存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5.
文化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而又难以给出准确定义的词,文章试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来解读文化的内涵。从理论上来说,文化定义主要表现在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存方式;从实践上来解析,主要体现在文化与自然、文化与人、文化与社会的相处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6.
教育机会平等是人类个体或群体在现实社会生存发展过程中得以客观际遇与主观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权利的可能时限与场境在等级和效能等方面具有基本相同或相似地位、序列与层级的状态。包括教育主体资格、目标结果、内容文化、条件起点和方式过程等方面的完整体系性层面与内容。教育机会平等是体现、保障和实现人类个体有效公平生存发展的基本状态、条件和内容,是反映、衡量和提升社会发展水平的基本标准和尺度,是人类创生、认识、追求和实现教育—社会公平与公正乃至人与社会健康发展的元事实、元价值、元依据和元问题,需要也必须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原初历史起点和典型形态内在统一和最普遍完整的生态性生存的意义上进行元认知、元思考和元建构。  相似文献   

7.
知识是人类精神文化的载体。从精神文化的视野,基于人的文化规定性,从人的生存与发展对人类精神文化的需要出发,胡德海教授将精神文化分为常识、一般知识、理论和思想四种存在形态。精神文化的知识存在形态及其层次性和教育中人的生存与发展对其的精神需要是根本一致的。基于此,学校教育要重视常识在“基础知识”中的重要地位,学校课程内容组织要反映人对文化知识需要的层次性和阶段性,化知识为智慧是教育传承知识的永恒追求。  相似文献   

8.
文化生成论     
文化是由自然生成的,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的出现,是文化生成的唯一、绝对、首要的基础。人类从自然走向文化的第一步,始于发现和利用天然的工具。地理环境对于文化的生成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从而形成各种不同形态的自然文化。自然文化有许多不同于成熟文化的特性:构成自然文化基质的物质材料大都直接取自自然;从功能方面讲,自然文化主要是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自然文化作用于自然界的范围很小;自然文化没有给人带来严重异化。  相似文献   

9.
技术化生存是人类自为生存方式的一种表现形式,特指工业社会时期,科学技术高速发展阶段,人类对近代技术和技术产品高度依赖状态下的人类生存方式.技术化生存作为技术时代人类的生存方式,具有生存时代的近代工业化、生存基础的技术依赖性、生存状态的技术意识形态化和生存活动组织方式的"非理性"等特征.技术化生存中人类生存面临着困境,从本质上说技术生存中人类的生存困境是文化的困境.摆脱人类生存困境,需要人类的生存方式从技术化生存向创造性生存的转向.  相似文献   

10.
素质教育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但目前的认识基本上都是讲怎样把教育从知识传授转变到能力培养,然后归纳出几点特征出来的老思路。本文认为这种思路是不彻底的、不全面的,它撇开了素质教育的人文关怀,局限于人的外化性力量;唯有从人的生存方式考虑才是全面而准确的。因为教育是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一,而实践是人类的生存方式,是人的生存方式的本质、根本。因此,从人的生存方式考虑,素质教育是指将人的潜在的自发的基本的人性培养成受教育者现实的优良的自觉的人性(表现为本质力量)的教育。这个定义的科学性根本在于它很好揭示了教育实践的本质:人的…  相似文献   

11.
一个问题之所以能够成为教育政策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问题本身的广泛性和影响力。文化代表着人的思想、行为方式,并通过思想、行为方式外显出来。从文化的视角分析问题就是要看到问题产生的社会背景,把问题放在一定的文化场域中加以检视,并自觉地把文化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作为问题分析的出发点。对教育政策问题形成过程而言,并不是教育发展中的所有问题都可以而且必须成为教育政策问题。从文化视角分析,教育政策问题的确立是价值选择、利益博弈和历史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教学设计理论和实践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走过了一条逐渐技术化的教育背离之路。在这一过程中,教学设计逐渐从服务于教育的手段演变为抑制人发展的桎梏。改变这一现状,需要站在教育立场上挖掘教学设计的本质品性,凸显主体视野下的价值选择、个性视野中的生命成长和实践视野中的过程生成等重要特征,并从确立"育人"的根本方向和实现教学设计的整体优化出发,引导教学设计重返"育人"之路。  相似文献   

13.
双语教学与个人的能力和期望、国家政策、地区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关。从生态系统观来看,双语教学的功能主要表现在提高个体能力、促进民族文化发展、改善教育培训体系,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社会环境、文化认同和教育系统等。因此,改善双语教学需要从社会和文化环境、学校政策、教师工作风格和学生学习习惯等几个方面寻找对策。  相似文献   

14.
经济文化类型的转变影响着民族的变异和进化,经济文化类型的转变不仅使维吾尔族和裕固族走上不同的民族发展道路,而且使生活在黄泥堡和肃南的裕固族在进化过程上体现出明显的非均衡性,它是裕固族民族过程的深层次动因。  相似文献   

15.
胡弼成教授有关教育学的论述始终围绕“人的幸福”这一价值取向,努力尝试从教育学理论的多个方面解读教育的“幸福”所在,形成了独具个人风格的教育学观点。这些观点主要包括:人性假设基础上的教育本质观;立足学生“现有”基础面向“待完成性”的发展指向的课程观;以学习为主的师生共通活动的教学过程观;师生关系的“一体两面”观;以精神活动为主的教育投入观;以个体质量为核心的教育质量观。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质量观是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看法和基本观点,体现了人们对高等教育发展程度的立场。多维的研究视角和丰硕的高等教育质量观研究成果,丰富了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内涵,拓宽了研究的视域,但也导致了高等质量观迷失本性的深刻危机。回归教育性,体现教育的主体性意义和价值,是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本然诉求。教育性高等教育质量观关注高等教育的内在规定性和终极价值,将人置于中心位置,反映了高等教育内部的教育要素、教育过程和教育品性。  相似文献   

17.
幸福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之一,幸福观就是人们对幸福的认识和看法,它会影响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和体验.幸福现受价值现影响,也是构建我国主流价值文化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幸福观调查问卷统计数据的分析,得出主流价值文化、核心价值理念、信仰和教育会影响幸福现的结论.从重塑幸福观角度提出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提升媒体公信力、强化党政干部自身素质建设等一些关于构建主流文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同志的亲民作风如一缕春风吹拂神州大地,在传递正能量的同时带给人民群众以信心和鼓舞。亲民思想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厘清其发展脉络,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习近平的亲民观。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党的执政理念和历代领导人的亲民思想是习近平亲民观的重要理论来源,习近平同志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从地方到中央的施政实践活动,为其亲民观的形成和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在发展的关键期和改革的攻坚期,习近平同志爱民、靠民、利民、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亲民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陈果夫的教育思想以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伦理道德为基础,以适合国情与社会实际需要为中心,并与国父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相结合。同时强调教育应以人为本,注重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这些思想,对于当时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曾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促进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时至今日,陈果夫的这些教育思想与理念仍对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教育改革具有启迪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有“中国骑楼博物城”之称的梧州骑楼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国内罕见。而且骑楼的建筑风格融汇中西元素,体现了梧州独特的城市商业文化。该文以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分析研究骑楼群的建筑功能与历史价值、更新改造项目的成果与现存问题,以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对骑楼进行改造更新的相应措施,使之适合现代人的居住生活和开展经商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