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学过程: 一、聚焦“中华不振” 点击大屏幕,出示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清晰而坚定地读一遍课题——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铿锵有力地读一遍课题——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相似文献   

2.
一、品读"中华不振"师:(出示课题)请大家读一读课题——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崛起"在字典里的解释是"兴起",我们联系课题和课文内容便会明白,"崛起"在文中指——生:中华发展。  相似文献   

3.
一、品读“中华不振” 师:(出示课题)请大家读一读课题—— 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崛起”在字典里的解释是“兴起”,我们联系课题和课文内容便会明白,“崛起”在文中指——[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教学过程:   一、聚焦"中华不振"   点击大屏幕,出示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相似文献   

5.
教学过程:   一、聚焦"中华不振"   点击大屏幕,出示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相似文献   

6.
<正>板块一词语归类学习,语境解读词义师:今天我们学习第22课——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为什么而读书?生:中华之崛起。师:这里的“之”相当于“的”,就是“中华的崛起”。看这个“崛”字,山字旁,本来的意思是“山从平地上高出来、凸起来”。这里是说“中华之崛起”,中国怎么样才叫“崛起”?  相似文献   

7.
我在参加“全国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观摩活动”时,有幸欣赏到邵老师上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精彩课例,试作赏析点评。邵宏锋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语言魅力,“讲在关键处,点在愤悱时”,紧紧抓住“中华不振”深入解读,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推波助澜中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促使学生形成最佳情绪状态,让学生和文本进行心灵的碰撞,进行情感的交流,从而促进理解与感悟。片段一:整体感知,聚焦“中华不振”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请同学们读一读课题。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再清晰而坚定地读一读课题。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  相似文献   

8.
【教学流程】一、释题导入、明确目标1.板书课题、释题导入"崛起"是什么意思?说说自己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的理解。这句话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周恩来是用怎样的语气回答的?请同学们勾画下来。  相似文献   

9.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我参加中心校优质课选拔时上的实践课。看到陌生的课题、冗长的文章,生字怎么教,课文怎么引,成了摆在眼前的课题。不管如何,我还是先静下心来,好好地钻研教材吧。  相似文献   

10.
[案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第二课时教学片断 教师一: 师:现在我们学习第一部分,请同学们齐读1-6自然段. 师:这一大段写的什么时间?地点?人物有哪些?这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生1:在东北,讲周恩来和伯父对话. 生2:讲周恩来对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疑惑不解. 师:当时东北的环境怎么样? 生: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  相似文献   

11.
一、关注课题,以疑导学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百花园中的一首——《冬夜读书示子聿》,请跟老师一起写课题,注意"聿"的写法,中间的悬针竖要挺拔有力。师:谁知道"示"的意思?生:就是启示、教导。师:读课题,你从题目中能获得哪些信息?生:题目告诉我们陆游和儿子在冬天的夜晚读书。生:陆游还用读书获得的感悟教导儿子子聿。  相似文献   

12.
朱华贤 《天津教育》2006,(10):55-55
在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的后半部分时,教师先让学生朗读周恩来回答魏校长的那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要求读出铿锵有力的语气,一遍又一遍,当读得颇有一些激情时,教师问学生:“周总理这时几岁?”。  相似文献   

13.
【困惑重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我参加中心校优质课选拔时上的实践课。看到陌生的课题、冗长的文章,生字怎么教,课文怎么引,成了摆在眼前的课题。不管如何,我还是先静下心来,好好地钻研教材吧。  相似文献   

14.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北师大版二年级第15主题单元"立志"的第一篇课文。讲述了1910年秋天,13岁的周恩来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故事。课文语言浅显(但也有一些难懂的词汇,如"崛起""光耀门楣""若有所思""钦佩"等等),  相似文献   

15.
<正>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对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教学建议是:教师要围绕"周恩来为什么从小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这一问题,抓住"洋人轧死中国人,中国巡警反而训斥中国人"这一重点段,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对比点讨论周恩来从小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我在备课之前没有参考《教师教学用书》,而是反复研读文本之后,确定的研讨问题和《教师教学用书》上确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初中生》2011,(16):7-8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铿锵有力的话是少年周恩来说的。在人们的印象中,周恩来温文尔雅,是位白面书生,如同诸葛亮"羽扇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的后半部分时,老师先要学生朗读周恩来回答魏校长的那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要求读出铿锵有力的语气,一遍又一遍,当读得颇有一些激情时,老师问大家:“周恩来这时几岁?”  相似文献   

18.
<正>一、借课题,读好反复句师: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一个人——生:雷锋叔叔。师:雷锋叔叔在哪里呢?让我们朝着远方呼唤——生: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师:如果我们急切地想知道雷锋叔叔在哪里,还可以把“你在哪里”重复读一遍。生: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你在哪里?师:听老师读,看看有什么发现。(范读)  相似文献   

19.
徐淑霞 《小学语文》2010,(11):45-4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明确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体会“中华不振”的含义。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相似文献   

20.
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910年秋至1913年7月,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度过了三年不平凡的读书生活。在这里,少年周恩来亲身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变革,亲眼见证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灭亡,接触了早期的民主革命思想,感受到社会危机和民族灾难的深重,开阔了眼界,积累了学识,为他光辉战斗的一生打下了初步的基础。自从那次修身课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像风帆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