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当前"教育产业化"、"教育市场化"以及"高等教育产业化"的问题,已成为人[焦点,不少学者断言"教育产业化或市场化"将拉动我国经济的增长."高等教育产业"是否具有影响经济全局的决定性作用,其走向如何,本文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在主张高等教育产业化改革的人中 ,可分为“生产者主权”改革与“消费者主权”改革。我们认为高等教育产业化改革应立足“消费者主权”。产业化必须以市场化为基础和前提 ,产业化的逻辑结果就是市场化 ,或者讲 ,产业化也就是市场化。政府要把教育视为人才投资 ,一代见效 ;不应视为商品投资 ,一年见利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国办大教育的必然要求。我国高等教育一直面临羞资金不足、规模效益差、社会负担沉重等问题的困扰。为减轻东南亚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的压力,启动高等教育消费势所必然。高等教育产业化必须从国情出发,实行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接受教育有偿化、教育规模化和教育产业生存市场化。高等教育产业化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高等教育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国办大教育的必然要求。我国高等教育一直面临着资金不足、规模效益差、社会负担沉重等问题的困扰。为减轻东南亚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的压力,启动高等教育消费势所必然。高等教育产业化必须从国情出发,实行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接受教育有偿化、教育规模化和教育产业生存市场化。高等教育产业化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教育产业化”已不是一个新话题了,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这个问题再次被人们所关注。本文试图从正确理解教育产业化、它带来的负面影响、教育发展思路与策略四个方面来阐释中国的“教育市场化”。  相似文献   

6.
高校产业化和法制化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等教育领域,“教育产业化”与非产业化的理论孰是孰非之争方兴未艾,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应在高科技成果转化、教育服务输出及后勤基础设施市场化经营上进行适当的市场化,并将各项管理纳入法制化的程序。  相似文献   

7.
“三个面向”要求高等教育必须市场化,其内涵是走产业化、社会化、多元化、大众化的道路,但高等教育市场化的问题却“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不出来,这严重地迟滞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教育产业化,是近来我国教育界争论最多的问题之一。“教育应该产业化、教育需要市场化”与“教育不能产业化、教育岂可市场化”两种截然对立的呼声,时高时低,不绝于耳。“产派”(姑且以此称前者)认为教育的出路,乃至于中国经济的出路之一,就是要将教育,甚至包括义务教育,全面推向市场,借用市场经济的杠杆,把教育抬升到一个新的台阶之上;“非派”(不妨以此称  相似文献   

9.
教育产业化是一个不能不讨论的问题,本文提出教育产品性质的“二重性”理论,解释了不同教育产品的不同性质,得出了教育不能产业化的结论。笔者认为,由于高等教育产品生产过程的不可分割性,高等教育产品表现出来的经济性质实际上是一个不得不以牺牲效率为代价的“妥协”结果。在此基础上,提出并解释了“高校经营管理悖论”,呼吁大家纠正高等教育产业化的错误倾向。  相似文献   

10.
“教育产业化”不足以作为制订教育决策的理论依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持“教育产业化”观点的人主要从产业经济的角度看问题,对于高等教育活动的特殊性重视不够,所以用“教育产业化”作为制订高等教育政策的理论依据是不全面的,容易造成思想乃至行动上的混乱。但是在高等学校的某些工作中借鉴产业经济的某些作法,对深化改革,提高办学效益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1.
论高等教育产业化运行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界定产业、产业化和高等教育产业化概念的基础上 ,对高等教育产业化的理论基础从教育学和经济学两个层面进行了分析 ,继而提出构建高等教育产业化运行机制的对策 :建立高等教育内在的投资与收益运行机制 ,形成以教养教的良性循环 ;建立劳动力市场机制 ,理顺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建立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和经营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 ,开放高等教育市场 ;建立高等教育产学研一体化经营机制 ,加速知识资本市场化 ;建立民办教育发展激励机制 ,扩大教育规模  相似文献   

12.
失衡的天平——论教育产业化与教育公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1998年以来高校扩招所带来的问题的梳理,进一步探讨了中国高等教育应否产业化、市场化以及教育产业化所带来的教育公平问题.中国高等教育应该走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道路,政府要树立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  相似文献   

13.
应该理性地估计教育“卖方市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当前,教育界正在热烈地争论着教育的产业化、市场化问题,尤其在经济领域出现“消费疲软”现象后,倡导教育产业化、市场化的同志,更提出教育是最后一个“卖方市场”、应以教育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观点。这种观点有一定的立论基础,但同时也存在着为迎合观点而出现主观估计的倾向。笔者认为对教育“卖方市场”、教育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应该冷静地、理性地分析。  一、教育“卖方市场”存在着假象  从我国教育总规模看,尤其是从非义务教育的规模看,的确存在着总供给小于总需求的事实,但在估算教育“卖方市场”时,存在着脱离国情、过于…  相似文献   

14.
“教育产业”观点的提出源于现实中教育资源配置的不足。近几年来,由于教育经费紧张,教育供给不足,非义务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加上世界范围内的强化市场导向为特征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影响,“教育产业”问题遂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1]。教育能否“产业化”、“市场化”,教育界、经济界的学者基于不同的侧重点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要对这些争议有一个明晰的认识,首先要认识教育的属性,了解教育市场运作的边界,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明确教育产业发展的思路。一、教育的双重属性及其运作方式一般地说,教育具有经济、…  相似文献   

15.
当前 ,教育产业化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同时 ,党中央国务院也制定了优先发展教育产业的方针政策。教育产业化 ,主要是指教育需求的产业化和产出的市场化。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成人高等教育如何走上产业化的良性发展轨道 ,已成为一个十分迫切的现实问题。一、成人高等教育实现产业化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产业化是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也是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表现。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之所以能够获得很大发展 ,是因为顺应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在即将到来的…  相似文献   

16.
论高等学校文化功能的实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论高等学校文化功能的实现盐城工学院宋长春与政治、经济相比,文化与高等教育的关系,有着更悠久的历史与传统,文化对高等教育有着更深刻、更潜在的影响力。因此从大学产生到今天人们都始终把它誉为“文化的堡垒”,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经济化”、“产业化”、“市场化”...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产业化、市场化进程明显加快,尤其是高等教育市场化、产业化特征日趋明显,大学毕业生这种高等教育的特殊“产品”已成为人才市场交换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的高师毕业生就业市场已是比较规范、成形、完善的市场。普通高师院校应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研究作为重要课题,遵循市场规律,在产品策略、目标市场开发与行业竞  相似文献   

18.
教育与经济热点问题探讨论高校扩招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周晓红 (1 2 8)……不宜大幅度扩大高校招生谭春芳 (1 32 )…………试论“教育产业化”和社会教育资源配置 卢育林 (2 15 )……………………………………教育产业化的两种视野黄欣祥 (2 19)……………用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看教育的市场化趋势 周采 黄河 (3 1)………………………………教育产业化的金融支持分析李光勇 (3 6 )………教育经济学基本理论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 崔玉平 (1 1)……………………………………论我国高等教育扩展对收入分配公平的影响 于德弘 …  相似文献   

19.
“教育市场化”通常把义务教育排除在外,引起了许多误解和争论,并且直接导到了一些负面效应,因而笔者认为,“教育市场化”的提法不妥,而“教育产业化”的提法避免了许多误会,它将教育整体作为一个产业,甚至是基础产业来看待,自然也包括义务教育产业化。况且“教育产业化”内涵更丰富,完全涵盖了“教育市场化”取向的所有合理内核,它更切合当前教育体制的实际需要,也容易引引大家的共鸣,故应将研究的重点集中于“教育产业化”,而放弃“教育市场化”的提法。  相似文献   

20.
关于“教育产业化”的争论已有时日。由于我国存在教育财政困难,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量大,供不应求等问题,有学者提出了“教育产业化”的观点。他们认为,教育可作为一种产业,教育活动可看作一种经济行为,经济规律可以直接地应用于教育,以“教育产业化”将教育完全推向市场,促进教育快速发展。这种提法是否合适,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它和经济的关系又如何,需要认真考虑和探讨。一、关于“教育产业化”的思考何为“产业”?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企业通过一系列有规律的生产过程产出产品,通过销售获得利润,通过市场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