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试论学生体育学习方式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我国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环节,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这种理念要求改变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以往由于教学大纲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教学内容和教师,使得教师的教学只能用“教师讲解示范”、“教师提供方法与手段”、“学生按部就班跟着做”的教学方式进行。如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并积极…  相似文献   

2.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我国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环节.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这种理念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过去,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由于教学大纲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教学内容和教师,  相似文献   

3.
探究性阅读的“探”与“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提出的六项改革具体目标之一是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是新世纪各门课程都要大力推进的一项改革。据此 ,《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并贯彻到每一个阶段的目标和“教学建议”中 :———语文课程必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理念 )———语…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其意义不仅强调语文学习方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强调了生和发的主体。面对本次课程改革.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把注意力转到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来,特别要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纲要》旨在倡导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综合性学习”,是这次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新  相似文献   

6.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环节,也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这种理念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索,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这一基本理念 ,把课堂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 ,成为我们实现课程改革的必究之路。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探索出语文课程教学在“交流、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的“自主、探究”学习模式 ,其具体做法是 :一、兴趣——自主、探究学习的源泉我在教学中以激趣为手段 ,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情境。如教学《寓言两则》时 ,课前教师故作神秘地告诉学生 :“这节课老师让大家听两个…  相似文献   

8.
一、自主学习的本质含义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同时强调“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如今,我国基础教育高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旗帜,时代的发展迫切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为此,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实际语文教学当中,如何认识与实施这一基本理念呢?  相似文献   

10.
幽默笑话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把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过程,转变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作为实施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1.
<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更是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程四大理念之一。学生的合作超过了时间老师怎么巧妙地拉回来?学生的探究  相似文献   

12.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程的总目际之一是学生“能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由此看出,“探究”已成为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新的获取知识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把“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放到了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在这个前提下 ,新课程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并强调“教学内容的确定 ,教学方法的选择 ,评价方式的设计 ,都应当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这一观念的转变 ,无疑给遭受众议的语文教学带来一片曙光 ,对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授受式学习形成了巨大冲击。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它肯定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并把他放在与教师平等的地位上。在新课程里 ,自主、合作、探究使…  相似文献   

14.
高峰 《上海教育》2008,(23):61-61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关键环节,也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这种理念要求切实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此,我在体育与健身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摸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15.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亦是实施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教师应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给他们充分的自学、提问、讨论、读书、作业的时间;应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实效,积极尝试小组学习的途径,在解决重难点过程中、语言实践中、反馈评价中合作;应精心组织探究性学习,合理安排探究内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也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现就自主学习、语言积累和创造潜能等语文素养形成的基本点谈点个人看法。一、自主学习——语文教学的新理念自主学习,简单地说就是从被动到主动的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正是基于此,提出…  相似文献   

17.
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它是针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弊端提出来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确是现代人必备的品质,但同时也应该是作为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基础教育不容忽视的一个目标.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这种良好的品质。  相似文献   

18.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而“综合性学习”就是实践这一理念,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作为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亮点,“综合性学习”深受教师和学生的喜爱,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注重过程和学生的感受。新教材“综合性学习”给语文课程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崭新的气象。它的提出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它正等待着语文教学实践的检验。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十分重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用不同的教学形式来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然而,不少教师在具体实施中过于注重形式,  相似文献   

20.
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当前,虽然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学习方式已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所接受并自觉实践,但是很多教师由于没有能全面、辩证地认识新课程理念,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许多的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