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静 《中文自修》2004,(1):49-49
孟子曰:“谨庠序之教(重视学校教育),申之以孝悌之义(开导人们懂得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颁(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头发斑白的老人就不会自己背东西在路上辛苦奔波了)。”可见孟子是很看重学校教育的,认为能提升人的道德品质。上述句子中的“庠序”,据《汉书·儒林传序》说“庠”为殷代的学校名称,周代的学校则称“序”。孔子曾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对周代丰富多彩的礼仪制度赞美备至,其实这同周代的教育制度是分不开的。西周时的学校有“国学”和“乡学”两种。设在王都和诸侯国都城  相似文献   

2.
庠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  相似文献   

3.
《齐桓晋文之事章》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曾受学于子思(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命,是孔予以后的儒家大师。他处于诸侯竟相攻伐的战国时期,士大夫以权谋为尚,他却主张行“王政”并以此游说诸侯。《齐桓晋文之事章》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高中《语文》一些课文后面插有补白,其中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和《孟子见梁襄王》两篇课文后面补的是明代王夫之的《读四书大全说》卷八和李贽的《四书评》中的几个片段。大家知道,王夫之和李贽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他们在给《齐桓晋文之事》和《孟子见梁襄王》作  相似文献   

5.
《齐桓晋文之事章》有两处曾引用了《诗经》中的诗句。王悦,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引用《诗经  相似文献   

6.
高中五册《齐桓晋文之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教材注:“[何择焉]挑选它什么呢?意思是都一样。”把“择”解释为“挑选”,不够妥当。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择”还有“区别”的意思,例《吕氏春秋·简选》:  相似文献   

7.
古汉语中“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之 不(未) 动词”这种结构的句子是大量存在的.高中课本就有:《师说》中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庖丁解牛》中的“技经肯綮之未尝”,《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中的“一羽之不举……舆薪之不见”等等。这种结构的句子是怎么处理的呢?高中语文课本对前二句是这样表述的:助词“之”用在前置宾语和  相似文献   

8.
《齐桓晋文之事》典型地体现了孟子的论辩技巧。一攻心诱人。本文的论辩是  相似文献   

9.
释“虽”     
在中学语文的文言文中,连词“虽”一般有表转折和表假设两种用法。当它表转折时,一般译成“虽然”“尽管”,表假设时一般译为“即使”“纵使”等。但目前有些“注本”对同一“虽”字的注释却很不一致。现略举几例: ①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突……(《齐桓晋文之事》)  相似文献   

10.
高中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注:“[快于心使]心里痛快。快,使动用法。”这样注释是不妥当的:①“快于心”中的“于心”是介词结构,在句中作补语,译  相似文献   

11.
《邹忌讽齐王纳谏》和《齐桓晋文之事》两文设喻巧妙,结构严谨,语言优美。一、取譬精巧《邹》文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日常生活小事,用邹忌的切身感受设喻,讽喻齐威王广开言路,纳谏除蔽,使齐国强盛起来。取譬精巧,贴切自然。  相似文献   

12.
李由富 《语文知识》2006,(3):F0003-F0003
1.指出下列各句中“焉”字的用法,并解释其含义。①故钱塘之人日日候焉。(《柳毅传》) 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五人墓碑记》) ③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⑤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  相似文献   

13.
古代统治者历来重视“美教化,移风俗”(《诗·周南·关雎序》),兴学办校。但由于朝代不同,对学校的称词也不尽相同,于是便给我们阅读古籍造成障碍。为此,特简释常见的一些学校称词如下:校、庠、序:三代(夏、商、周)的地方学校。《汉书·儒林传序》:“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即夏代称地方学校为  相似文献   

14.
《齐桓晋文之事》中“为长者折枝”一语,历来注家各说其是,择其要者有三说:一曰“为长者折取树枝”.一曰“为长者按摩肢体”。一曰“向长者弯腰行礼”.此三说,均或为后来各种选本所沿用。近读张汉清、方弢二同志文《“为长者折枝”析疑》(载《语文教学通讯》一九八三年第十一期,以下简称《析疑》),又见新说.该文以为,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学校的名称各异,古人的解释互有抵牾,特别是认为“庠、序、学、校”四语是时代不同而产生的词语。根据考古和民俗学研究,可以认为“庠、序、校”是地方学校,而“学”是古代国学。“明堂、辟雍、泮宫、灵台”等为国学的异名同实之称。  相似文献   

16.
一、若无罪而就死地 (《齐桓晋文之事章》) 句中的“若”,中学课本未注。郭饧良等编《古代汉语》(中册)译为:“好象没有罪过的人走向死地一样。”把“若”理解为“好象”,不妥。从上下文看,这一句紧承上文“舍之,吾不舍其觳觫”,齐宣王不忍心看到牵去祭钟的牛恐惧发抖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而走向死地,所以下令放了它,用羊替换它,语  相似文献   

17.
声训与词义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书注解、古辞书释义常见声训(又称音训)。声训是以音同、音近的词来解释命名缘由的训诂方式。例如《孟子·滕文公上》: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作为地方学校的名称“庠”、“校”、“序”,孟子用声  相似文献   

18.
《齐桓晋文之事》有句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部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注曰:“寡妻,寡德之妻,谦辞。”这显然是望文生义,生搬硬套“寡人”、“寡君”的意思。此句语出《诗经·大雅·思齐》,这是一首歌颂文王善于修身、齐家、治国的  相似文献   

19.
《齐桓晋文之事章》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的文章,虽尚未脱离语录体,但较之《论语》有很大发展。它长于辩论,善设机巧,诱人入彀;而又气势充沛,感情奔放,富于鼓动性:具有鲜明的战国时期的散文特色。这篇文章是孟子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记录。齐宣王是田氏齐国的第四代国君。他使用孙  相似文献   

20.
在《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孟子对齐宣王就“不能”与“不为”之别的问题侃侃而谈:“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这生动形象的比喻真是一语中的,道出了“不能”与“不为”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