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散文,有意境的散文,应当是指狭义的文学散文。王国维说过:“文学之工与不工,视其境界之有无深浅而已。”近代学者林纾也倡导过;写散文要“后文采而先意境。”可见,做为我国古典诗歌美学支柱之一——诗歌意境,早已渗透到文学  相似文献   

2.
意境是我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论题。但是对意境的解释,历来的说法很不一致,过去,意境往往被看作是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的最高境界,它仿佛成了艺术创作的共同规律。王国维甚至把意境说成是衡量文学作品的唯一标准,他在《人间词话》中说:“文学之工与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今人持这种观点的也屡见不鲜,例如有的同志说:“任何文艺作品,如果没有诗的意境,或者说没有诗意,恐怕都是难以想象的。”(杜鹏程:《从作品的诗意谈起》)这是把意境当作文艺作品的共同性来理解。(按,诗意是指  相似文献   

3.
古人说过:“文学之工不工”,“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清·樊志厚《人间词乙稿》序)这看出,将意境作为判定文学作品精妙与否的一个标准,并非今天才是。的确,文学的某些样式,特别是诗歌,是需要讲求意境创造的。这一点,已有不少论著、文章谈及。本文仅就散文的意境创造作一粗略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抒情性的诗歌散文都着力追求一种意境美,现在一些小说也采用散文的写法,使所描述的社会生活更具抒情的气氛从而增加感人的艺术魅力。在创造形象的文学中,如果没有意境,就没有深刻感人的力量,就不能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文学之工与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其品评文学的观点虽不很严密(如哲理诗没意境,却未必不好),却揭示了文学创作所普遍追求的本质的最富有审美意义的东西。有意境的诗就比没有意境的诗更感人,  相似文献   

5.
大凡优秀的散文,往往同诗词一样,致力于意境的创造与追求。“有境界则自成高格”(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谓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意蕴与境象的统一,亦即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所描绘的生活图景融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散文意境创造的手段多种多样,或因物寄情,或托物言志,或运用一、二细节画龙点睛而神情全出,或化用诗歌意境而另呈异彩……老舍的散文《草原》,则用富有特色的风景画与风俗  相似文献   

6.
李平 《学语文》2003,(2):8-9
韩愈是我国文学史上“文起八代之衰”的散文大师,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导者之一。他在文学上的最大成就是散文,而“序文”又是他散文中别具一格的珍品。韩愈的长文内容丰富,说理透彻,气势捭阖;就是几百字的短文也同样写得曲折多姿。《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以下简称《送董序》)就是一例,全文只有151字,却言简意赅,情真意切,有一唱三叹之妙。  相似文献   

7.
杨朔同志是我国著名的散文作家。他的作品总给人以清新的感觉,使人振奋。散文以写“意”为中心。杨朔同志写散文,“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东风第一枝·小跋》)。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他所抒写的对象(人、景、物、事)融合为一所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它是具体形象的,又是高妙的;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依助于对象构成的艺术结晶体。它与写作过程中,特别是动笔前的立意构思有密切的关系。前人云:意与境,“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清王国维托名樊志厚写《人间词乙稿序》)散文,作为一种需要丰富感情、深邃思想而又寓于形象——从这点上说,接近诗的文学样式,亦应讲求意境。否则,就不足以言散文。因此,学习和探讨杨朔散文的意境创造,于我们的散文的创作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8.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为一体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散文的意境是怎样创造的呢? 一、通过描写景物调动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方法创造意境。王国维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谓之真意境。”(《人间词话》)这里说的“真景物,真感情”就是大自然中千姿百态的外物,在散文中,作者把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感情,通过不同的真实画面表示出来,使情、景二者水乳般地融合起来。我们来看刘白羽的《日出》最后一段写黑夜后的黎明和日出。作者以细腻多彩的笔调,真实地描绘了  相似文献   

9.
大凡优秀散文都贮满诗的意境,意境乃散文的生命。诚如前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指出的:“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象苹果饱含着果汁一样”(转引李洛元:《笔谈散文》)。杨朔也曾强调:“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海市·小序》),他写散文“常常在追求诗的意境”。由此可见,从散文诗化这一点研究杨朔散文应是成功地获取其审美效应的真谛。  相似文献   

10.
《春江花月夜》明净纯美的诗歌境界,预示着盛唐兴象的行将到来。兴象的准备,也就是说,意境创造的经验的积累,是由作者张若虚完成的。成功的意境创造使《春江花月夜》不仅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也使其在文学史上具有继往开来之功。  相似文献   

11.
意境是散文的特点。我国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说:“就散文而言,最重要的是意境。散文意境有三个层次,或称三重境界:一是写实,二是传神,三为妙悟。”散文教学自然要教出其“意境”的特点。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散文越来越被当成记叙文来教。散文的文体特质不再,其意蕴当然更不存。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新文学史上,朱自清先生是卓然有成的散文家。这是早已得到了公认的,鸿文高论选出,说之颇详。“不贤者识其小”,我只想从他的散文创作过程中所作的探索和追求,谈一点浅见。朱自清“写过诗,写过小说”,后来搁笔了。他自己说,“诗情枯竭”了,而小说呢,“我一辈子也学不来!”但“又不免有话要说”,便只写可以“随便一点说着”的散文,在这条道路上继续走下去。这些话未必全是他的谦虚。他认定了散文才是合于他的文学个性的样式;“我意在表现自己”,似乎就是他在《背影》结集出版时定下的散文创作主张。然而,恰恰就是这个“表现自己”,使他经历了反复的尝试,不断的探求。所谓“表现自己”,如果我们只记得创造社作家说之又说的表述,就会把它和“由内到外”扣合起来,理解为创作是“艺术家内心之智慧的表现”;然而文学研  相似文献   

13.
法国文学批评家阿尔贝·蒂博代的《六说文学批评》在文学批评史上享有很高声誉,他把文学批评分成三种类型:自发的批评、职业的批评和大师的批评,并认为这三种形态组成一个和谐的文学批评“共和国”。本文尝试对这三种形态作简要的描述和评论,并指出其文学批评“共和国”的思想是符合文学批评多元化之实际的。  相似文献   

14.
根据中学语文教材的文体概念,散文有两种类型:一类是记叙性散文,作品通过记人、叙事、写景,以生动的形象感染读者;一类是抒情性散文,作品或托物言志,或寓情于事,或借景生情等方面感染读者。 一、散文的阅读思路 1.由“境界”探讨主观感情。散文是一种以意境取胜的文学体裁。所谓意境,是指客观的境界(事物)与作者内心的境界(感情)高度统一,或者说,是指外物与内情的自然融合。散文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是类似诗一样的优美意境。例如方纪的《挥手之间》,作者正是由于从毛  相似文献   

15.
提起俞平伯(1900—1990),谁都晓得,是位著名的新红学家.他知识渊博,兴趣广泛,早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他就参加“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等文学团体,写新诗、写小说、写小品散文和杂文,成了新文坛上的一员骁将.就其创作而言,小品散文的成就最为突出,无愧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较有影响的散文家.俞平伯的散文创作大约从1922年8月在上海《时事新报·学灯》上发表散文《东游杂志》开始,到1933年止,历时十年之久.以后就转向红学与古典文学研究,散文写作就愈来愈少了.然而,他的散文作品数量不  相似文献   

16.
对于诗词作品来说,艺术价值的大小,取决于有无意境或意境的高下优劣,这是为人们所公认的。散文也讲究意境,已故著名散文家杨朔就曾说过,“我在每写一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杨朔散文选·〈东风第—枝〉小跋》)其实,意境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基本要素。优秀的小说作品也应该创造意境。实际上,小说创作的这一美学要求早已为我国古代一些评论家所论述。冯远村在《读〈聊斋〉杂说》中就指出过这部短篇小说集具有意境的美学特色,“聊斋之  相似文献   

17.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一书是近代极负盛名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它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境界说”又是《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尤其是“无我之境”所要求于文艺的真实性,超出了传统美学所论之一般范畴,在中国美学关于意境理论发展史上首次把它推到了宇宙人生的深处。“境界说”对文学美学的研究和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唐代著名散文家柳宗元是描写自然景物的艺术大师,在古代游记文学的开创上,他杰出的游记散文,占重要历史地位。今天来分析总结他的成功之道,对创造写景散文的意境,仍有借鉴意义。 (一) 人们喜爱柳宗元《永州八记》的景物描写,原因之一就是他写得自然,不显人工雕饰的痕迹,并且能寓情于景,把情与景融为一体,达到了天然浑成的境地。请看《钴鉧潭西小丘记》中的一段:  相似文献   

19.
意境是我国古典美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广泛应用于各种艺术类型和文学体裁,如绘画、书法、诗歌、散文等。最先提出“意境”一词的,是托名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的《诗格》。但在王昌龄以前,对意境的研究已有很多,只不过没用“意境”这个词而已。如六朝画论中的“神韵”说,书法理论中的“境界”说。在文学方面,钟嵘的《诗  相似文献   

20.
意境即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最早提出“境界说”。他的“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意),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境)”,指出意境包含“意”和“境”两个方面。为什么现在只提“意境”,而不提“境界”?李泽厚认为,意境是作者主观把握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存在,它分为“意”和“境”两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