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刿论战》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文中"登轼而望之"令我产生了怀疑,百思不得其解。"轼"如果是作扶手讲,应如何理解"登轼"?一根作扶手的木头能踩得  相似文献   

2.
说"禅"     
罗朝英 《现代语文》2006,(8):121-122
今"禅"为一个多音多义字,"禅"的读音有三种:shan(去声)时战切、去、缐韵;chan(阳平)时连切、平、仙韵;tan(阳平).在<说文解字>中,只记载着:shan(去声);在<康熙字典><辞海>中,记载的读音为两种,一为chan(阳平)音,一为shan(去声)音;而在<汉语大字典>中记载有三种读音,一为shan(去声)音,一为chan(阳平)音,一为tan(阳平)音.  相似文献   

3.
刘伟娜 《文教资料》2008,(27):35-36
川端康成,日本著名文学家,以代表作<雪国>而闻名世界,成为日本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中大都渗透着"物哀"理念,本文从介绍川端康成及"物哀"含义入手,通过分析川端康成的经历和代表作<雪国>浅谈其文学中的"物哀"理念.  相似文献   

4.
王力<古代汉语>把<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一文中出现的词语"凑?注释为"轻薄的样子",而王伯祥<史记选>则注为"自得貌".文章从多个角度证明了训"沾沾"为"自得貌"是确解.  相似文献   

5.
潘峰 《现代语文》2005,(12):10-12
经研究,"白"的语源应该有五个:"日光"为其本义,它通"帛"、"别"、"伯"和省"日",是假借其音或其形而派生出系列语义.此外,它作为一个汉字也有它的构形及其用法.而比较有影响的<康熙字典>(简称<康>,下同)、<中华大字典>(<华>)、<辞源>(<源>)、<汉语大字典>(<字>)、<汉语大词典>(<词>)、<应用汉语词典>(<应>)、<现代汉语词典>(<现>)和<现代汉语规范字典>(<规>)八部辞书,解释"白"的语义时不同程度地存在定义遗漏、释义琐碎、一语多义、义例模糊等问题,本文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6.
"而"字据《说文解字》的解释本义是胡须,但这个意义在先秦已经不常用了.作为虚词的"而"是假借字,用法颇为复杂,一般可分为三类:代词、连词、助词.  相似文献   

7.
学术界对《诗经·伐木》四个句末"我"字,迄今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向熹先生的《诗经词典》甚至没有这四个"我"的注解.高亨先生的《诗经今注》认为"我"当为"哉",形似而误,其说因为缺乏论证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公认.该文作者认为高说可从,为其说作了补正.  相似文献   

8.
李桂花 《文教资料》2008,(33):48-49
对于<诗经·大雅·荡>"而秉义类,强御多怼"之"义类"二字,学界多以"善"、"美"、"好"相释.然而,若考之于诗旨、句意以及古籍中"义"、"类"的用法就会发现"义"还有"邪僻"之意,"类"有"戾,曲"之意.将"而秉义类"之"义类"解作"邪恶",方才文从字顺.  相似文献   

9.
释"皈"     
彭瑛 《现代语文》2006,(12):110-111
1.0 皈 "皈"字在《说文解字》中并无收录,在金文甲骨文中也不见古字体,本是为翻译佛经而造的后起字,最早见于唐朝.如:  相似文献   

10.
但丁在《神曲》里匠心设计的"三维空间"深刻影响了弥尔顿的《失乐园》之创作,以致弥尔顿同样以地狱、人间、天堂三界为叙事场景,以"史诗主人公在两位向导指点下的美德追寻"为叙事模式.文章从"空间诗学"的视角对两部史诗展开互文式探究,指出:两位诗人以各自独特的民族语言为载体构建了同样蕴含物理和精神双重意义的创造性张力,彰显了文艺复兴时期诗人共同的道德探索及其以"美德线路"为核心的史诗情怀.但弥尔顿将但丁对个体灵魂救赎的关注提升至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通过书写"每一个灵魂"之代表亚当夏娃的美德追寻而创造出被誉为"文学史诗之冠"的《失乐园》,其史诗史上的经典地位"永远无法被超越".  相似文献   

11.
《西游记》中的语气词"罢了"和"而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 "罢了""而已"这类双音节语气词,有人称为短语词.孙锡信先生在他的语气词研究专著<近代汉语语气词>一书中,参照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的"短语词"概念,将"语气短语词"的概念定义为"在形式上表现为词组(短语),而在功用上相当于一个词"的"大于一个词的表语气的形式".  相似文献   

12.
南宋著名词人姜夔的代表作《扬州慢》是宋词中的佳作,流传甚广,其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一句很有名,常被后人引用,但对其中"荠麦"的解释历来却不一致.课本将其解释为"荠菜和麦子"(《语文》高中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而有的书解释为"野草"(《名家读唐宋词》中国计划出版社),还有的书解释为"飘儿菜"(《宋词赏析》北京出版社,沈祖菜著),笔者认为,以上几种解释都不正确.将其解释为"荠菜和麦子",注者很显然是将其看作两种植物,其实"荠麦"只是一种植物,有诗为证:苏轼五律《访张山人得山中字二首》的颈联是"荠麦余春雪,樱桃落晚风",根据律诗的常识可知,这一联必须对仗,"荠麦"对"樱桃","余"对"落","春雪"对"晚风",由此可知"荠麦"是一种植物.  相似文献   

13.
郭锡良本《古代汉语》教材,对"完聚"一语的解释亦为:"完,修葺,指修城.聚,聚集,指聚集百姓."通过翻检《左传》的用例和分析文章的上下文语境,笔者认为"完聚"的解释应以"坚固城郭,聚集粮食"为佳,而非如教材上所言.  相似文献   

14.
李德龙 《现代语文》2005,(11):18-18
"经典"一词大约出现于<史记>,"<索隐>经典无文,其事或别有所出"(<史记>卷三三鲁周公世家第三)主要指被推崇为典范的著作.后来,"经典"的具体所指随着更多重要权威作品的不断入典而在数量和涉及领域不断扩大,诸如文学、宗教、医学等方面的众多权威性著作都可以称为"经典"了.  相似文献   

15.
在古代汉语中,不同时期不同句式中出现的"为"字,其词性、用法如何,我国语法学界对此历来存在较大分歧.以"为"字基本意义为起点,主要针对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1]教材中"为"字语法的多样性及复杂性,罗列出"为"字的几种词性及其下的主要义项,并适当引用其它文献例句,以求比较完整地归纳古代汉语教材中的"为"字的多种用法,以期利于中学及普通高校本课程教师学生的教与学.  相似文献   

16.
张敏  陈双新 《现代语文》2005,(12):15-15
"发人深省"和"发人深醒"都是启发人们深刻思考而有所醒悟的意思,是一组意思完全相同的异形词.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于2002年发布的<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把"发人深省"作为推荐词形使用.一些字典辞书也分别对这两个词形作出了相应的处理,其处理情况主要可分为两种:第一,用"发人深省"列出条目,解释其含义,并注明亦作、又作、也作"发人深醒",或注明"省"也作、也写作"醒";第二,只列出"发人深省"这一条目,并解释为"启发人们深刻思考而有所醒悟",不作其它解释.  相似文献   

17.
汇集众本校订一部《石头记》原本、真本,是现代"新红学"的历史性课题,也是周汝昌先生大半个世纪"为芹辛苦"的最终追求.《石头记会真》汇校本的面世,不仅是周先生"红楼"大业完成的标志,也将成为现代"新红学"事业最终告成的象征.作为一部中华文献大典,《石头记会真》必将与"尼山事业"同存而惠及千秋.  相似文献   

18.
释"牿"     
刘艳丽 《现代语文》2006,(8):122-123
<说文·二上·牛部>:"牿,牛马牢也.从牛,告声.<周书>曰:‘今惟牿牛马.'"[1]<说文解字注>中说:"<费誓>:‘今为淫舍牿牛马.'大小徐本皆无‘淫舍'二字,今刊本妄增之.此许偶遗二字,非必许所据<尚书>少二字也.惟大放牿牢之牛马,故令无以获穽伤牛马,若牛马在牢中,获穽安得伤之?<周易>:‘僮牛之牿.'许及九家作告,郑作梏.刘、陆作角,不训牢也."[2]  相似文献   

19.
以花喻人的红楼叙事中,关涉黛玉又关涉袭人的植物意象是"桃花".清代《红楼梦》评点多以"芙蓉"品黛玉,以"桃花"评袭人.尤其集中在"掣签"一回.关于桃花花名,有贴切身分、薄命、轻薄等解;关于题字"武陵别景"和附诗"桃红又见一年春",一说袭人再嫁,一说文笔蕴藉;关于签语"杏花陪一盏,坐中间同庚者陪一盏,同辰者陪一盏,同姓者陪一盏",一说关乎群芳薄命,一说关乎特写芳官.至于"嫁人"回中"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几无好语.如此等等,涉及到袭人性情、命运、人物关系及情节发展,而袭人形象亦由此更加丰满而凸显.特别是"一芹一脂",以"桃花"展示了袭人的特殊意义,袭人去向也因以深蕴于红楼叙事.  相似文献   

20.
子晓 《职业技术教育》2004,25(17):54-55
麦家,一年以前,在文坛上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角色,但随着长篇小说<解密>的问世,这个名字在媒体上的曝光率渐渐高了起来.其长篇小说<解密>已先后获得了金芙蓉奖、四川省文学奖、新加坡华语文学奖、2002年度中国长篇小说排行榜第名、第六届国家图书奖入围作品、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入围作品.第二本小说<暗算>刚一出版,便被包裹在一片赞扬声中,小说刚一脱稿,北京亚迪星等影视公司就分别买走了其中两个人物的影视改编权,为麦家进账数十万元.因为短时间内的突出成就,在有全国108家媒体参与的"2003年度中华文学人物"评选活动中,麦家被评为"进步最大的作家".评委会送给他的评语非常奇特--"从2002年的长篇小说<解密>,再到2003年的<在刀尖上行走>、<暗算>,麦家在不断强化自己智性而灵异的写作,创造了一个异于常人的奇幻的小说世界.在他的小说中,人物奇特坚执,择善而生;故事诡秘好看,峰回路转;叙事智慧而真切,细节生动而富有诗性."麦家,1964年生于浙江.1981年入伍,毕业于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无线电系和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创作系.1997年转业,现居成都.1985年开始文学创作,迄今发表小说、散文、随笔等100多万字.其小说被称为"新智力小说"和"特情小说",不仅故事情节吸引人,可读性强,而且,以其高超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向广大读者展示了人性和世界的广阔、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