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人的精神(意识)由理性、情感、意志三个部分组成。人作为精神存在物,也就是说,人是理性、情感、意志动物的统一体。一、人是理性动物。主要体现在:人是自觉的动物;人是能动的动物;人是有理想的动物。二、人是情感动物。情感对于人的作用有:影响人的身体健康;调节人的活动方式;制约人的能力的发挥;协调人们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三、人是意志动物。意志对于人的作用有:对认识活动的调控;对实践活动的调控;对情感生活的调控。  相似文献   

2.
一、非智力因素是一个重要的培养目标 人的心理活动一般来说由两大系统构成:1.认识活动系统。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2.意向活动系统。包括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主要包括情感、动机、兴趣、意志、习惯、性格等等。因为人的智力主要表现于人的认识活动系统中,所以常把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称为智力因素;而把情感、动机、兴趣、意志、习惯等意向活动  相似文献   

3.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认识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具有新颖性和探索性的特点,需要更强烈、更饱满的情感作为其内在的动力。但是,光有饱满的情感尚不足以完成人们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为了实现创造性思维活动,还需要以意志为手段来促使创造性思维的成功。因此,可以说,离开了人的情感和意志,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活动就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4.
小词典     
心理过程 :指认识、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完成的过程。其中最基本的心理过程是认识过程 ,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总要表现出一定的态度体验 ,这就是情感。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还要采取行动 ,人们这种反作用于现实的活动称意志行动。认识、情感、意志有区别 ,但又是统一的心理活动的三个不同方面。情感、意志随认识产生 ,又影响着人的认识活动小词典  相似文献   

5.
曾杰 《成才之路》2013,(11):I0005-I0005
二、社会情意思维1.意志思维意志思维是情意思维的核心。意志思维是指人们自觉地运用自己的智力和体力为实现预定目的而进行活动的心理过程。它使人自觉地同困难做斗争并节制自己的行为。意志也离不开认识,没有认识活动,就不会有意志行为,认识过程中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构成意志的理智部分。意志也同情感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情感总是意志在同一心理活动和思维  相似文献   

6.
试论情感意志在意识能动作用中的具体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意识总体结构看,意识是知、情、意三者的统一。情感、意志作为精神力量在 主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起着重要的动力、调节和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从而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认识、情感和意志的综合活动,因此,它需要借助情感、意志等中介来完成,没有情感的"催化",就难以完成这一过程,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激发出来的,良好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  相似文献   

8.
想象作为自由直观的创造性精神活动,在人类创新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创新实践中也促进了人类想象的生成与发展。想象具有认识、美学、道德等功能,它从真善美三个方面共同促进了人类的创新。我们应当重视想象与知识、情感、意志的互动生成,在实践中培养人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9.
向苏龙 《广西教育》2008,(16):12-12
情商是成就教师职业的重要因素。情商又称情绪智力或情感智力,是近年来心理学家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合作等方面的品质。它反映出一个人控制自己情绪、承受外界压力、把握自己心理平衡的能力,是衡量人在非智力活动中表现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石云 《吉林教育》2006,(12):46-46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一种体验。积极的情感能促进认识过程、意志过程,使个性品质得到全面的发展。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情感必然成为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心理学认为:情感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情境。教学情境作为课程教学手段的内在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激发和促进学生的情感活动,还可以激  相似文献   

11.
以西方古典喜剧理论作为参照系数 ,《论语》和《孟子》中的某些故事已具备一定喜剧意识 ,可看作是中国古典喜剧艺术长河发源阶段诸多源泉中的一支小溪  相似文献   

12.
Linguistics is a necessary course for English-majors because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eaching and research. It is significant, yet difficult to make this course comprehensible and interesting and get the students involved in and attracted by it. This paper intends to analyze and explore teachers’ roles in the course of linguistics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as an explainer, as an activator, as a co-learner, as a question-finder and as an enabler. Some examples are taken to show how to make use of comparison, contrast, instance, discussion, and practice for classroom management. What’s important for a teacher of linguistics is not only to understand linguistic theories and carry on linguistic research by him- or herself, but also to make his or her students get to know the nature of language and learn to do scientific studies of language by themselves.  相似文献   

13.
在乔伊斯的作品当中,<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是拥有读者数量最多的一部.但目前国内尚未有研究系统探讨该小说与成长体小说传统的关系.由于<画像>从主题和形式上为乔伊斯的后两部作品做了开拓性的尝试,不少评论将其看成是告别传统的标志.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该书不仅是一部"开疆拓域"的作品,也是传统文学的典范之作,对欧洲成长体小说传统既有传承也有超越.  相似文献   

14.
传统诗经学经历了先秦、汉唐、宋元、明清等各具特色的不同阶段。这是一个漫长的由文化《诗经》到文学《诗经》的过程,即由经学语境生成文学语境的过程。本文用布迪厄的场域理论,把《诗三百》由“经”而“诗”的现象放到文化生产场即文学场中去作整体考察和审视,以探寻经学和文学生成的过程及合法性。  相似文献   

15.
试论高等教育目标多元化与课程结构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发展和需求的多元化,决定了教育目标的多元化趋势;人的个性发展逐步受到重视,使现代教育逐步与个体的特点相适应,个体的差异要求教育目标的多元化;实现教育目标多元化的核心环节是课程体系的多元化与课程计划的选择性、弹性;给予学生更多的专业空间和时间支配权。  相似文献   

16.
The media have a profound effect on the worldview of their consumers and should be carefully considered in matters of immigration. Often, migrants are portrayed through a negative lens by the media and most usually as a homogenous group rather than as individuals.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portrayal of migrants in one particular context (Germany) and questions what the best ways would be for handling these negative images, especially but not only in education systems.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perhaps the combination of viewing migrants as individual people, rather than as a homogenous group, as well as more positive media portrayal of migrant people, would lead to a more positive representation of migrants in society.  相似文献   

17.
政府周期是国家政治生活中较为普遍的现象,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与逻辑,呈现出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由于政府行为是通过一系列公共政策、权力配置与运行以及政府机构来实现的,因而政府运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多层面的综合动态过程,其周期必然表现为一系列公共政策、权力配置与运行以及机构调整的“周而复始”的运动,体现着政府过程的周期性。政府的周期性变动,可以是良性的,也可以是非良性的。研究政府周期,既能完善现代政府理论,也为当代各国政治实践所需要。  相似文献   

18.
福利非营利组织是福利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福利供给体系。它活跃于医疗福利服务以及生活服务等领域。活动形式既兼有提供公共服务的行政行为,又有经营活动的市场行为,它在政府与市场的活动领域之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也是永恒的主题。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规模迅速扩大的背景下,实践教学环节中的毕业实习质量遇到了各种困难,造成高校毕业实习质量出现下滑现象。本文从统筹毕业实习教学、毕业实习组织管理、毕业实习经费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变实践教学观念、增加校外实习基地数量、加强实习教师的职业道德、强化过程管理等措施来保证和提高高校毕业实习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博弈论和激励理论已运用于国际汇率制度选择的研究领域。国际汇率制度选择是一种“博弈”,参与国根据其收益与成本进行选择。博弈过程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同利益集团选择汇率制度的博弈,第二阶段是参与国政策行为的博弈,其结果必将表现为固定与浮动之间某种程度的结合。对于固定汇率制,一国很难决策是否加入,因为这涉及各成员国之间的合作问题;相反,一国却很容易决策放弃固定汇率制,因为这只涉及本国的意愿。这一理论说明了亚洲货币一体化进程的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