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群体身份认同理论可知,当个体隶属群体时,会对内外群体身份的成员区别对待。该理论为研究流动儿童的助人行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使我们可以在探讨流动儿童群体身份认同归属的前提下,对其助人行为的概念进行界定与分析。  相似文献   

2.
对流动儿童助人行为的促进研究,将能够有效地促进流动儿童和他人形成更好的良性社会关系。同时,还能够有效地帮助流动儿童融入城市生活中。因此,对流动儿童实施助人行为的促进和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基于此,更有必要对基于CIIM理论模型进行深一层次的归纳总结,进而找到能够检验理论和应用于实践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研究表明,部分流动儿童进入城市后有明显社会公德缺少、助人意识单薄现象。与流动儿童无法正常融入城市,无法正常认识自己身份有莫大的关系。因此,有必要从宏观到微观地设计出符合理论和现实的流动儿童助人行为研究构想策略。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和地际边界被打破。城乡流动和城市间的人群流动也愈发突出,流动儿童问题也随之浮现。因此,有效地利用流动儿童的群体身份概念,设计流动儿童的助人行为的促进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助人行为,作为亲社会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但是,针对中度智力障碍儿童助人行为的研究项目,仍然十分缺乏。本文针对这一情况,采用实验的方法,抽取上海市两所辅读学校6至15岁中度智力障碍儿童为被试,将其按照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分为三组,每组25人,研究学龄期中度智力障碍儿童助人行为的发展。研究结果表明:学龄期中度智力障碍儿童助人行为的表现不存在性别差异;低年级与中年级、低年级与高年级的中度智力障碍儿童助人行为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其平均得分呈现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6.
《中学教育》2018,(3):27-34
研究采用电脑比赛任务和真实助人情境任务,考察100名小学儿童在不同程序公平信息与分配公平信息下的公平体验对其助人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学儿童的公平体验会影响其助人行为,程序公平和分配公平组的助人行为显著多于程序公平和分配不公平组、程序不公平和分配公平组以及程序不公平和分配不公平组,而后三组的助人行为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小学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助人。研究说明小学儿童的公平体验程度越高,其助人行为也越多。  相似文献   

7.
<正>【设计理念】助人行为是亲社会行为的一个方面。培养儿童的助人行为,对儿童社会适应及自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移情能力的训练和榜样示范有助于儿童助人行为的形成。本节课通过活动体验引导学生结合助人情境开展讨论。通过榜样引领,营造人人助人的良好班级氛围。在授课过程中,积极强化学生的助人行为和助人感受,引导学生体会助人的快乐。【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8.
皮亚杰的心理适应理论解释了儿童面对外部环境发生改变的时候应该如何接受信息并调整信息。由于该理论强调了个体对外部信息的内部理解和编码过程,因此特别适合解释当个体面对新环境时行为表现的原因。有必要从心理适应理论角度出发,对被动进入城市的流动儿童助人行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角色训练对幼儿助人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角色训练对幼儿助人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李幼穗,王晓庄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采用了许多干预性的教育实验,研究儿童助人行为发展的条件及教育方案的有效性。其中角色扮演训练使儿童在求助者和助人者两种角色体验的反差中,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评价与调节,被研究...  相似文献   

10.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选取小学低年级流动儿童为研究被试,考察家庭因素对流动儿童学业水平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小学低年级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父母学历较低,教育方式受限;母亲角色突出,父亲角色缺失;注重物质投入,缺乏精神关怀;教育期望较高,教育投入较低.基于此结果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通过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提高小学低年级流动儿童的学业水平.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素养是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流动儿童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学习的中断性,其信息素养缺失现状不可忽视。关注流动儿童信息素养的提高也就是关注国家的未来。笔者通过分析流动儿童信息素养缺失的现状及其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从农村涌入城市。同样,他们的子女也随着父母进入城市生活。有研究者指出,由于地域和文化差异,有些农民工子女存在显著的身份认同混乱,并存在助人行为意识缺失和社会公德心丧失现象。显然,这对农民工在城市务工是不利的,对社会经济发展存在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探讨农民工子女助人行为的理论及实践,进而为其融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3.
调查结果显示,57%的流动儿童的同学关系比较融洽,36%的流动儿童的同学关系不好,7%的流动儿童的同学关系一般.大部分在公立学校就学的流动儿童的同学关系比较融洽,与城市当地学生的关系也比较好,但也有部分流动儿童有自卑感、孤僻感和受歧视感.同质交往是公立学校就学流动儿童的交往特征,他们交往的主要对象是同为流动儿童性质的同学和邻居.在私立学校就学的流动儿童内部整合程度较高,出现了程度较高的文化融合.但是,这个群体的流动儿童很容易与城市当地儿童发生冲突.调查结果证实了家庭经济地位、文化差异和空间隔离对社会融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段秋双 《文教资料》2010,(20):149-150
家庭结构的破裂造成家庭功能的缺失,从而影响家庭中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离异家庭的儿童容易出现哪些心理问题,家庭成员如何降低或消除家庭结构破裂给儿童带来的影响,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选取天津市某幼儿园中班和大班各两个班共108名幼儿为研究对象,中班和大班各选取一个班为实验班,另一个班为对照班.将幼儿置于无冲突和有冲突两种情境下,研究在这两种不同情境下移情训练对幼儿助人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移情训练前无冲突情境下幼儿助人行为显著高于冲突情境;在无冲突情境下,中大班助人行为差异显著;在冲突情境下,中大班无显著差异.移情训练后,无论是在无冲突情境下还是在冲突情境下,实验班幼儿的助人行为均显著高于对照班;实验班幼儿在冲突情境下助人行为显著高于无冲突情境中的助人行为.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素养是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流动儿童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学习的中断性,其信息素养缺失现状不可忽视.关注流动儿童信息素养的提高也就是关注国家的未来.笔者通过分析流动儿童信息素养缺失的现状及其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7.
城市流动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和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顾唯页 《文教资料》2006,(31):84-85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的流动人口携带妻女进城务工。流动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常常被视为城市中的边缘群体。权益往往容易被忽视,甚至受到不平等的对待。城市部分个体对他们的歧视,加上他们受到的家庭、学校教育相对落后,自身与城市儿童相比存在一定的相距,在这种情况下,流动儿童容易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本文就此作出分析和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家庭环境、自我效能感和共情对青少年助人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取样的方法从山东和重庆抽取768名初一至初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初中生的助人行为、自我效能感以及共情各维度(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和家庭环境各维度(家庭亲密度和家庭适应性)的得分均处于中上水平;(2)家庭环境、共情和自我效能感均与初中生的助人行为呈显著正相关;(3)自我效能感、家庭适应性和认知共情依次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的助人行为,累计解释率达26%;(4)初中生家庭环境不仅能直接影响其助人行为,还能通过共情和自我效能感间接影响其助人行为,间接效应共有三条路径,分别为家庭环境→共情→助人行为,家庭环境→自我效能感→助人行为,家庭环境→共情→自我效能感→助人行为。  相似文献   

19.
留守儿童指的是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长期远离父母,造成父爱和母爱缺失.加上学校教育失衡,大多数孩子就会出现任性、冷漠、内向、孤独等性格特征。如果这些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不仅会对留守儿童造成心理伤害,  相似文献   

20.
李德勇 《林区教学》2012,(11):49-51
流动儿童的生理与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心理承受力较差,在面对家庭迁徙、社会和教育环境变化时,很容易出现社会适应不良、自卑以及敌对等心理问题。国家政府、城市社区和学校等相关机构和部门必须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流动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对其心理问题进行积极疏导,促进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