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隐身草     
有遇人与以一草,名“隐身草”,手持此草,旁人即看不见。此人即于市上取人之钱,持之径去,钱主以拳打之。  相似文献   

2.
课外作业设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在教学中,我们却往往重视“正业”,各课中不惜花费大量心血去设置课堂教学,而忽视课外作业设置,使之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其表现大致为(-)随手拈来。即不加思索,在各课本上随手写上做《基础训练》,做《练习册》,做单元测试等等,好在学生手中复习资料很多,教师自可随手拈来。(二)脱口而出。即课堂教学不紧凑,以致来不及布置作业,课间便脱口而出。往往是教师一句话,学生忙半宿。(三)以罚为快。当看到某些学生作业不认真或出现错误时,便采用错一罚十,甚至错一罚直的做法。(四)…  相似文献   

3.
今年高考的作文题是写读后感。读的文章题为《毁树容易种树难》。我们认为这个题目值得商榷。试题短文是根据《韩非子·说林上》中的一段改写的。原文是这样的:“陈轸贵于魏王。惠子曰:‘必善事左右。夫杨横树之即生,倒树之即生,拆而树之又生。然使十人树之而一人拔之,则毋生。杨至以十人众树易生之物而不胜一人者,何也?树之难而去之易也。子虽工自树于王,而欲去子者众,子必危矣’。”根据整段文字看,这是以种杨树为喻说明“树之难而去之易”的道理,目的是告诫陈轸在得到魏王宠信之后,要注意“善事左右”;否则,只得到魏王一人宠信,而“欲去子者众,子必危矣”。韩非用这个故事,尤其是用惠子的话来证明自己的一般观点,尚属言之成理。但,如果将这段设喻单独抽出,从中得出“毁树容易种树难”的结论,是不恰当的。试题作为一篇独立的短文,从它的三段文字来  相似文献   

4.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5题。 穷鬼传 戴名世 穷鬼者,不知所自起。唐元和中,始依昌黎韩愈。愈久与之居,不堪也。为文逐之,不去,反骂愈。愈死,无所归。流落人间,求人如韩愈者从之,不得。  相似文献   

5.
自2002年8月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颁布以来,许多中小学根据自身情况相应地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但多数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挂牌成立之初,前去咨询的学生寥寥无几。据调查和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很多学生认为只有心理不正常的人才会去咨询。有的同学去了心理咨询室,也是在老师或家长苦口婆心的劝说下勉强为之,其咨询效果也就自然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6.
一、把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甘茂亡秦,且之齐。出关,遇苏子。曰:“君闻夫江上之处女乎?”苏子曰:“不闻。”曰:“夫江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家贫无烛者将去矣,谓处女曰:‘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赐妾,何妨于处女?妾自以为有益于处女,何为去我?’处女相语,以为然,而留之。今臣不肖,弃逐于秦而出关。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苏子曰:“善,请重公于齐。”翻译:。二、把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  相似文献   

7.
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原理,黎前同志自1984年起曾几次反文提出质疑,并因此在理论界引起了一场不小的波澜,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笔者以为,引起这场论争的主要原因即在于以往对原理的内涵把握不确,并因而导致了对原理的解释不够说服力.近年来,有同志撰文商榷黎团同志的观点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因袭以往对原理内涵的理解,仍然沿用以往对原理内涵的解释,读后觉得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我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原理本身并没有错,关娃在于我们怎样去把握它在思想自身发展的客观历史中已经具有的内涵,怎…  相似文献   

8.
古语有云:"圣人以身体之。"意思是圣人亲自去体味、感受某件事。著名教育家朱亮则把"切己体察"作为闻名四海的白鹿洞书院的院训之一,要求学生"事事都用你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不登泰山不知天高,不临东海不知水阔。"这就是体验。因为体验,兴趣会更浓;因为体验,印象会更深。因为体验,创新会更多。  相似文献   

9.
我国十七世纪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夫之对教师提出“躬行”与“自明”的要求。“躬行”即是身教,不言之教。他说,圣达的人有他独到的操行,不需要用言语去教诲别人,别人就能受到感化。即以不言之化,行感化之教,使学生在教育者行动的感化下,自己受到教育。同时,他强调教师要有丰富正确的知识.“欲明人者必须先自明”。他说:“夫欲使人能悉知之,能决信之,能率行之(要使  相似文献   

10.
成语大观园     
五月庚申,郑伯侵陈,大获。往岁,郑伯请成(计和,和好)于陈,陈侯不许。五父(即陈佗,字五父)谏曰:“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君其(还是)许郑。”陈侯曰:“宋、卫实难(畏难,畏忌),郑何能为。”遂不许。君子曰:“善不克失,恶不可长(滋长),其陈桓公之谓乎。长恶不悛,从(随着)自及也,虽欲救之,其将能乎。商书曰:‘恶之易也,如火燎原,不可乡(向)迩(靠近),其(难道)犹可扑灭。’周任有言曰:‘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割除干净)蕴崇(积聚)之,绝其根本,勿使能殖,则善者信(发扬)矣。’”1.…  相似文献   

11.
我自14岁进入中学之后,便有一股向上之心驱使我在两个问题上追求不已:一是人生问题,即人活着为了什么;二是社会问题亦即中国问题,中国向何处去。总论我一生80余年的主要心机,无非都用在这两个问题上。——《梁漱溟问答录》  相似文献   

12.
秋思,是中国文坛古老的主题之一。自屈原在《离骚》中发出“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嗟叹起,秋思情绪便在诗人的作品中萦绕不去。几千年来。诗人对这一主题滋生出的无数感慨。使秋恩这一主题凝聚着思索自然之秋和人生之秋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3.
僧肇佛学的终极性概念“宗极”并非存有论意义上的本体,而是主观性宗教境界。它与现实生活世界是体用一如的关系.达到这一境界的圣人人格的特点是能够“即万物之自虚”。达到这一境界的途径是“穷理尽性”,也就是即俗显真的过程。《物不迁论》由万物迁流的现象显现出宗极境界的常住不变,为这种“穷理尽性”提供了生动具体的例证。  相似文献   

14.
雨猿 《初中生》2013,(4):14-15
悦读提示:神秘的人和事物总会让人产生一种探究欲,隐士们就是能让人产生无限遐想的那种。他们仙风道骨?他们餐霞饮露?他们的一切……会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吗?"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首先是"士",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居。不仕,即不想出名,懒得去做官,要么终身在乡村为农民,要么遁迹于江湖经商,要么居于岩穴砍柴。简言之,隐士即那种有才能、有学问、能够做官而不去做官的人。  相似文献   

15.
立此存照     
立此存照三天五日,小吃大宴;灯红酒绿,常客酒店。大会小会,飞机轮船;天南地北,游之不厌。不事教书,懒于钻研;儿戏校政,热衷"公关"。荣誉面前,我自优先;校长一载,桂冠连连。送我者去,顺我者官;一校独尊,唯我是瞻。万恶之始,一懒二贪;立此存照,请君幡然...  相似文献   

16.
小官人     
太史某翁,忘其姓氏,昼卧斋中,忽有小卤簿,出自堂陬(z u)。马大如蛙,人细如指。小仪仗以数十队。一官冠皂纱,着绣襆(f ),乘肩舆,纷纷出门而去。公心异之,窃疑睡眼之讹。顿见一小人返入舍,携一毡包大如拳,竟造床下。白言:“家主人有不腆之仪,敬献太史。”言已,对立,即又不陈其物。少间又自笑曰:“戋(ji n)戋微物,想太史亦无所用,不如即赐小人。”太史颔之。欣然携之而去。后不复见。惜太史中馁,不曾诘所来。āúō译文:有个老太史,白天躺在书斋里看书,忽然看见一支小小的仪仗队从堂屋角落里走出来。仪仗队的马只有青蛙大小,人只有手指头大…  相似文献   

17.
一、角色扮演的起源与含义 自心理学家莫雷诺创设心理剧后.角色扮演也就成为团体辅导、咨商、以及教学上的重要技术。角色扮演的主要目的.即在提供个人学习角色扮演的机会,使个人能设身处地去扮演一个在实际生活中不属于自己的角色,得以尝试和体验另一种生活的方式和行为模式,增加角色学习。扩展生活知觉,促进行为的弹性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内容以“新、活、实”为立足点,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建构适应新课程内容改革的“有所为一有所不为”思维模式。“有所为”即紧扣新课程内容之“本”来选择授课内容,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握与学生生活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关联的内容,以能力培养为着眼点灵活处理教学内容。“有所不为”即舍弃新课程内容之“末”去更新授课内容,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不必照本宣科,局限师生的“随意性”发挥,不拘泥于教材中已有的结论。唯书本是诺。  相似文献   

19.
陆子曰:“子之辞辩矣,顾未入吾室。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dí,相见),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客去,陆子叹曰:“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吾侪未造夫道之堂奥,自藩篱之外而妄议之,可乎?”因书以自警。——选自陆游《渭南…  相似文献   

20.
随着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作文在中考和高考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大有一文定乾坤之势。那么,中学生怎样才能写好考场作文呢? 一、审题要准 准即准确。常见的作文题大致分为三种情况:(一)全命题;(二)半命题;(三)给材料自拟题目。无论哪一种都需要你准确地去审视,以免步入偏题或离题的误区。举个例子,看到《假如我不好好读书》这个题目,你会怎样审题呢?对,应该理解为出题者的用意是让写者将中心落在不好好读书的严重后果上。再如:星期天给我带来的,这是半命题,需要你填充完整后作文。看题目,它界定了时间;同时,你填的那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