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福克纳的小说《八月之光》之标题反映了作者的怀旧情绪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八月之光”这一人性之光折射出了人类古老久远的美德,象征着人淳朴、善良、美好的本性和爱与被爱的渴望。它既体现了福克纳深受其影响的基督教义,更闪耀着超越基督文明的人文主义光辉。它代表了福克纳所推崇的宁静恬淡的生活本质,也表明了一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小说题目由最初的《幽暗之宅》到《八月之光》的这一变化,表明了福克纳在创作中思想的发展和主题的升华。《八月之光》这一标题传达了作者对于美好人性的永恒信念,凸现了小说超越时空的意义和魅力。  相似文献   

2.
福克纳作为著名的美国南方作家,深受希腊文化以及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他的作品中《八月之光》有着充分的体现。主人公乔不知自己身份而不断寻找自我,最终导致了自己悲剧命运的人物。本文采用原型批评理论,以古希腊悲剧英雄和基督教中的耶稣基督为原型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乔,披露了美国南方的种种罪恶,挖掘出《八月之光》中散发的人性光辉。  相似文献   

3.
福克纳作为著名的美国南方作家,深受希腊文化以及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他的作品中《八月之光》有着充分的体现。主人公乔不知自己身份而不断寻找自我,最终导致了自己悲剧命运的人物。本文采用原型批评理论,以古希腊悲剧英雄和基督教中的耶稣基督为原型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乔,披露了美国南方的种种罪恶,挖掘出《八月之光》中散发的人性光辉。  相似文献   

4.
司君 《海外英语》2012,(1):215-216
威廉.福克纳的长篇小说《八月之光》主要展现了清教主义和种族主义对人性的毒害和摧残。作家在作品中巧妙运用象征手法来深化主题。一系列意象揭示了南方加尔文主义和清教主义下的种族主义对人从肉体到精神的双重毒害,予读者无限的联想。通过分析《八月之光》中一系列意象——黑屋子、行进与逃离、大火等,探讨小说中象征手法的运用,揭示其蕴涵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5.
《八月之光》中的另类基督神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福克纳的小说中,基督教文化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底色。而在《八月之光》中,主人公乔·克里斯默斯所具有的和传统基督教道德教训完全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他同耶稣基督相似的人生经历但却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使基督的救赎神话显现出不同的文化指向。另一方面,南方社会中对基督教上帝认识的个人化倾向展现了南方社会分裂现实。本文试图通过对《八月之光》主人公乔·克里斯默斯人物形象与耶稣基督神话的对比,以及对南方社会中不同层面的上帝形象的分析,展示在克里斯默斯的悲剧背后分裂的南方和福克纳对南方的复杂立场。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从两个层面解读福克纳的小说《八月之光》的互文性策略。首先,从文本间的指涉性看,分析福克纳以《圣经》中的耶稣为原型,将小说人物乔的形象与耶稣形象进行对比,进而对悲剧人物展开深刻的人性探索,揭露种族主义对人性的摧残;其次,从文本内的指涉性看,结合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分析《八月之光》的复调特征:从结构上看,几个故事平行地进行,形成结构上的大型对话性,即小说的"对位"结构;从语言上看小说中的"微型对话",体现在作品中人物对话和人物内心独白中的"双声语"中。不同叙事者之间以及叙事者的自我意识的对话,形成各种声音、意识的互补和颠覆,进而造成文本结构和意义的多元化和开放性,极大地调动读者参与到文本意义建构中,这种意义的不确定性和开放性赋予了文本极大的张力和主题向心力。  相似文献   

7.
莱娜·格罗夫是小说《八月之光》中颇具争议的人物之一。她的存在的必要性成为争论的焦点。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她的人物形象莱娜·格罗夫是福克纳眼中的光明使者;她是小说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主线人物;她是自然人生的象征。  相似文献   

8.
作为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人物,福克纳始终关注家乡的生态发展、关心南方女性的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境,并在作品里表达了自己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在《八月之光》中,读者采用对比的方法,可以解读作者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9.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南方文艺复兴的杰出代表,他创作的以其家乡为背景的约克纳帕塔法系列小说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学色彩。以杰弗生镇为背景的小说《八月之光》可以说是美国南方社会的缩影,那儿的自然风光、乡土民情甚至是种种社会问题造成的伤痛都成为萦绕在福克纳心头的一抹乡愁,难以消释。清教主义、种族主义以及战争等一步步摧毁了美好的"南方神话",而福克纳对南方亦是"爱恨纠结"。这不仅体现在小说中浓厚的地域色彩上,也体现在福克纳对于南方人的希望:在伤痛中走向新生与永恒。  相似文献   

10.
《八月之光》始于并止于琳娜的流浪,乔的生活也不断被喻为路上的旅程,因此他们的生活轨迹都象征性地代表了流浪,但福克纳通过对照和对比告诉读者他们的流浪是不同的。本文从精神和功能两个方面强调了他们彼此流浪的不同。通过分析,我们也能够感知福克纳的伟大之处。  相似文献   

11.
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爱米莉的玫瑰》的女主人公爱米莉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悲剧形象。父亲的专制,杰弗逊小镇的保守,矛盾,以及时代的错位造就了爱米莉的畸变以及死亡。  相似文献   

12.
福克纳的短篇小说《殉葬》(Red Leaves)并置了三种文化:印第安文化,西方文化与黑人文化,使得小说蕴含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充满张力。本文通过释读小说中文化并置的象征意义,揭示小说蕴含的多重主题。这对于研究福克纳的作品主题与创作心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向读者呈现了爱米丽小姐充满悲剧性的人生,而玫瑰花在小说中的寓意恰与爱米丽人物境遇的悲剧色彩相吻合,象征了爱米丽的悲剧人生。文章从分析爱米丽的女性形象入手,探求该人物的悲剧色彩,解析它所体现出的女性意识,并且分析杰弗生镇的人们对爱米丽的态度,从以上三方面探求玫瑰的意象在小说中的寓意。  相似文献   

14.
福克纳与沈从文分别是 2 0世纪东西方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也都是最优秀的乡土作家 ,创作的高峰期也都在 30~ 40年代。他们都出身农民 ,具有相似的人生经历 ,都追求人类原始的人性、淳朴的人情、古朴的民风 ;对现代文明带来的罪恶极度不满 ,而又对传统社会的痼疾大加挞伐 ,因而显示出相似的追求和相似的表现主题  相似文献   

15.
福克纳是美国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笔下的约克纳帕塔法县与杰弗生镇就像是他自己手中的一块魔方,虽然他想呈现出人性中最为美好的一面,可是又无法屏蔽人性中邪恶的凸现,福克纳试图在自己的创作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即通过批判美国南方社会中的神话过去、种族压迫、禁锢人性的妇道观和清教主义等种种弊端,唤醒人们的良知。福克纳始终相信爱的暖流一定会打破恨的寒冰,美国南方这片情感的孤寂荒原终将蜕变为能够诠释人类美好愿望的伊甸园。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生死边界的僭越,《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显示了强烈的伦理意蕴以及对于人类价值世界的深层关怀.人的存在既是精神的,也是肉体的,并且精神高于肉体.爱米丽虽然活在当下,可她的价值世界与伦理方向却总是指向那个消逝的过去,人性的分裂决定了悲剧的发生.与此同时,在小说中,那些本应安息的逝者,却一再借尸还魂,并展现了无比巨大...  相似文献   

17.
“决定论”是自然主义的一个中心主题,人的命运是由环境、遗传及其本能冲动决定的。威廉·福克纳早期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如《八月之光》中的克里斯默斯、海托华和莉娜,他们是美国南方特定环境下的受害者。另外,小说中也体现了遗传和本能的影响的痕迹。  相似文献   

18.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寓意丰富,发人深省,作者隐而未明的内容值得研究。文章试从南北战争的历史影响,人物所在的南方环境、家长制度的压抑等角度来探讨小说主角爱米丽的人生悲剧,以对爱米丽内心世界的剖析,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人物形象,探讨其人生悲剧形成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9.
教育只有以本真的方式存在,才能永葆其本质。在中西方文化与教育的源头上,两位教育大师孔子和苏格拉底创造的对话教育之古典范本以原始、质朴和天然的方式呈现了教育的原生态和本真存在方式。教育赖以发生的几种主要形式都是以对话的样式存在的。教育之本真在对话,它以对话而存在,因对话而发展。教育对话本真对教育管理的启示在于:要采用顺应教育对话本真的管理方式,使教育管理更加人性化、科学化和民主化;要用对话重建教育管理的内在关系,形成一种内在的良性互动机制;要用对话促进教育管理去行政化;要用对话解放教育管理人性,释放教育管理内在活力与动力。  相似文献   

20.
作为福克纳最著名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真实地描述了处于新旧交替时期的南方贵族小姐艾米丽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以及扭曲变态的心理。本文试从社会环境、传统父权制以及个人心理等三个方面探讨艾米丽小姐无法避免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