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陈天红 《山东教育》2005,(16):63-63
择校相对于教育公平而言是一个中性政策,它不是作为就近入学的对立物而制定的教育政策,但在现时已不能满足各类型学生就学的需求。择校的出现是一种必然的社会现象,它是学校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产物,是学生家长们对高质量教育追求的结果,还是目前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的保障。择校本身没有违背教育公平,但择校收费这种手段需要斟酌,因为让钱参与柽校确实有不公平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择校”是为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一种争夺 “不择校,就觉得对不起孩子!”这是家长普遍为孩子“择校”给出的理由。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杨小微一针见血地指出:择校大战的实质是“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为让孩子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而进行的一种争夺。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广大学子追求教育成功机会愿望的日益强烈和迫切,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选择成为一种主流化趋势和价值趋向。而基础教育中的优质教育资源又十分紧俏,远远不能满足学子们的需要。于是,在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与供给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我们所说的优质教育资源,就基础教育而言,就是指办学设施较好、师资力量较强、管理水平较高和升学率较高的学校。这类学校中的小学和初中,往往是学子们跨学区择校的目标,择校虽被官方明令禁止,但从来没有停止过,只不过光做不说而已。而属非义务教育的普通高中则出来个“名校膨胀”。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4.
随着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会被“稀释”,巨型学校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优质教育资源”,因而巨型学校根本不可能有效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巨型学校之所以能够形成,实质上是政府推动和学校逐利这两者“合力”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沈祖芸 《上海教育》2007,(5A):18-19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必须将招生计划、办学条件、师资状况等信息向社会公示,让家长了解学校真实状况,避免盲目择校.“推优生”比例以每年10%幅度递增,优质高中招生计划数的10%名额平均分配到初中,以引导生源合理流向,促进初中学校间均衡发展……这些制度的陆续推出,让上海老百姓感受到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正走进生活。[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如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如何有效消除“择校”现象?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需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市和区县两级政府通过加大教育投入、大规模开展“薄弱学校更新工程”“中小学达标工程”“加强初中建设工程”等重要工程,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硬件条件基本实现均衡。但学校之间在“软件”上的显著差异还是客观存在,与群众渴望优质教育之间的强烈需求产生矛盾,由此也使得择校等现象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7.
不同教育利益相关者在学校规模扩张过程中的相互博弈,使地方政府官员的教育需求得到彰显,而学生的教育需求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超大规模学校的出现表面上看是顺应了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实际上超大规模学校与真正的优质教育资源并非等值和同质。对超大规模学校要进行综合治理:一方面要治理“超大规模学校”本身,另一方面要调整教育资源的配置格局,提升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8.
时下名校办分校成风,不少学校纷纷改名“教育集团”(下一步也许会自称“教育托拉斯”),据说其发展的理论依据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我至今仍不理解:这“优质教育资源”如何才能“扩大”?  相似文献   

9.
目前,均衡教育资源已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热门话题,重点学校的教育资源也成了讨论的一个焦点。重点学校的教育资源无疑是优质的.因此有的同志呼吁“警惕名校对教育资源的垄断现象”.有的甚至竭力主张取消重点学校。笔认为.建设重点学校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现阶段.区域教育应当确立“为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而建好重点学校”的教育发展理念.充分发挥重点学校的职能,推进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化。本根据科学发展观的精神.从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性和现实性等方面,阐述以下观点。  相似文献   

10.
李秀芬 《云南教育》2007,(8X):46-47
择校现象一直存在着,并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而且择校现象愈演愈烈,可以说,只要区域之间、学校之间存在差别,只要公民有不同的教育需求,只要教育资源不公平,择校就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1.
目前,均衡教育资源已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热门话题,重点学校的教育资源也成了讨论的一个焦点。重点学校的教育资源无疑是优质的,因此有的同志呼吁“警惕名校对教育资源的垄断现象”,有的甚至竭力主张取消重点学校。笔者认为,建设重点学校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现阶段,区域教育应当确立“为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而建好重点学校”的教育发展理念,充分发挥重点学校的职能,推进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化。本文根据科学发展观的精神,从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性和现实性等方面,阐述以下观点。  相似文献   

12.
2005年5月,教育部下达《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文件要求:“要把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进一步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上来。”并有针对性地指出:“具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办学校不得改为民办或以改制为名实行高收费。”2005年12月底,国家发改委、教育部明确规定:“从2006年1月1日起,各地全面停止审批新的改制学校和新的改制学校收费标准。”那么,已经实行改制的中小学校将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13.
声音     
《山东教育》2010,(11):62-62
“‘占坑班’是种萝卜,重点学校是拔萝卜。学校想要‘拔’,而家长学生希望‘被拔’。” ——近年来.一些公立学校培训机构办的“占坑班”十分流行。进了这种班.就相当于向重点学校预约了一个位置。“占坑班”本质上就是一种择校。其源于优质教育资源稀少的现状以及重点学校和家长学生双方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周大平 《教育》2009,(6):33-35
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应是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我国农村地区的孩子享受教育的机会及所获得的优质教育资源,明显低于城市,这是极大的不公平。要正视这种不公平背后的制度性原因——重点学校制度、择校收费制度、录取考试制度……“父母有钱有关系,就可以上重点小学和重点中学。”“许多穷人家孩子永远与优质教育资源无缘。”这是2009年全国“两会”期间,一些代表、委员对于城乡义务教育阶段背离教育公平的现状的批评。  相似文献   

15.
2005年5月,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文件要求:“要把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进一步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上来。”并有针对性地指出:“具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办学校不得改为民办或以改制为名实行高收费。”2005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教育部联合下发《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关于做好清理整顿改制学校收费准备工作的通知》(发改价格[2005]2827号),明确规定:“从2006年1月1日起,各地全面停止审批新的改制学校和新的改制学校收费标准。”由于改制学校问题涉及复杂的利益调整,所以各地教育部门在操作中都十分谨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对改制学校的兴起与发展进行深入思考,从其演变的轨迹中探寻其未来的出路。  相似文献   

16.
劳凯声 《河南教育》2005,(11):18-18
学校乱收费的成因复杂,应作具体分析。对于“利益驱动型”乱收费要坚决查处,但要彻底遏制“生存型”,“发展型”乱收费现象,还有一些深层次的原因需要探讨和解决。教育经费的短缺已经成为当前制约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瓶颈性问题。教育投入的不足滋生了一部分地区和学校的乱收费现象;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导致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有偿分配。  相似文献   

17.
一场彻底的改革最需要什么?当改革的真实性与彻底性受到质疑的时候,寻找这~问题的答案就变成了寻找彻底改革的样本。因为似是而非的教育改革只能给出一大堆似是而非的答案。择校难题围困着优质教育资源集聚地的大、中、小城市。由于涉及的利益方更为复杂,以消除择校现象为主要标志的推进城区学校均衡发展显得更加艰难,  相似文献   

18.
教育公平是现代社会所追求的一种理想。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为了争夺优质教育资源,许多家长不惜一切代价选择好的学校。由此产生的择校费和教育寻租现象导致了教育腐败的大量出现,严重影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因此择校现象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本文在对择校性质、原因分析和探讨的基础上,参考  相似文献   

19.
吴睿鸫 《教育》2012,(24):5
重庆市多所学校在"小升初"招生过程中,不但收取择校费,还规定:学生在无法就读要求退还择校费时,学校将收取一定比例的退款手续费,手续费最高的竟达万元。(8月6日新华网)择校费退款还收取手续费,既有失公平正义,又违反现有制度安排。之所以出现此现象,是因为教育资源的分配严重失衡,大部分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少数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国内中小学择校问题日渐突出,许多学生家长绞尽脑汁,不惜代价让自己的孩子进入重点学校。与国内“择校成风”的状况相比,择校在国外似乎并不是一个让大多数家长操心的事。 何以会有这天壤之别?因为择校,这一打着时代印记的教育现象,不是舶来品,也不是祖传秘方,而是教育资源匮乏之综合症的外化。解决的根本之道,在于均衡地发展教育。这里,我们刊发几个国家有关“择校”的报道,或可供借鉴。[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