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1 毫秒
1.
"間"这个词在日奉语中出现的频率极高,日本人的"間"意识表现在日本人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間"意识是由日本独特的自然环境这一客观因素,与日本人的"耻感文化"这一主观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童心 《考试周刊》2014,(67):23-24
日语中有一个汉字叫做"間",读作"Ma",广义是指空间或时间的间隔。空间意义上的"間"在日本传统住宅中主要体现在对非直接居住空间的重视上。本文通过具体考察日本传统住宅中的"玄関"(玄关)、"縁側"(外廊)、"床の間"(壁龛)这三种非直接居住的空间,探究日本传统住宅中"間"文化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汉字与它记录的词,有的对应,有的不对应,其中的异体字,在使用过程中有分有合,情况相当复杂。本文以“沉”与“沈”、“間”与“閒”为例,探索这两组字的历史演变过程,揭示其发展演变的动因,提示阅读古籍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日语的词汇中,语和语的意义关系,除了反义关系和对义关系外,还有意思相同的同义语,还有词义类似的近义词。比如说近义词「人間」和「人」,有些句子中两个词可以互换使用,有些句子中就必须使用「人間」,有些句子中就必须使用「人」,本文就这两个词的用法进行分析。本文采取的是对比分析方法。文中例文摘自日本朝日新闻网站。  相似文献   

5.
“能”是流传世界的日本古典歌舞剧,从“能”这一艺术样式中可以看出日本古典审美观念中最重要的两个范畴:幽玄和物哀。自然地理环境是形成日本人审美观的决定性因素,日本人的自然观是其审美意识形成的重要原因,禅宗意识的深层渗透对于日本人美学观的形成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它促成了日本民族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6.
“能”是流传世界的日本古典歌舞剧,从“能”这一艺术样式中可以看出日本古典审美观念中最重要的两个范畴:幽玄和物哀。自然地理环境是形成日本人审美观的决定性因素,日本人的自然观是其审美意识形成的重要原因,禅宗意识的深层渗透对于日本人美学观的形成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它促成了日本民族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7.
对日本古代的大陆移民的研究,不能回避对其称谓变迁的探讨。在其称谓从“归化人” 到“渡来人”、从“华侨(侨人)”到“大陆移民”不断演变中,“大陆移民”这一称谓最符合史实,该称谓的变迁反映了中日两国研究日本古代的大陆移民的定向历程。  相似文献   

8.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称自己为“炎黄子孙”,这是因为目前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祖先是上古的炎帝和黄帝;我们也常称自己为“龙的传人”,为是因为“龙”是我们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征程上崇拜的“图腾”。当然,我们每一个人作为中华民族世代传承中的一员,作为一国之公民,我们还有一种更鲜明的角色意识:“中国人”。  相似文献   

9.
百年前鲁迅的东渡日本是一次意义重大的“空间转移”。他在日本的思想发展是以民族主义为起点,并产生如下问题意识,即如何既要批判东方传统促进民族的现代化,又要对西方现代化进行质疑;如何完成“现代民族化”、“现代民族主体”的重建。鲁迅在日本早期的述,其中心词的转移,说明他认识到民族危机在于化危机,化危机在于“人心”危机,民族“精神”的危机。从此鲁迅处于主流思潮的边缘并显示着鲁迅式的化品格。鲁迅作中心词“个”强调个体的精神的自由。其典型的个性主义思想是将“立国”建立在人的个体精神自由的基础之上,“主人”的根本在人的信仰。“精神界之战士”是批判、战斗的知识分子,具有很强的实践精神,这也是鲁迅的自我选择。  相似文献   

10.
对本体的追问是“人”与生俱来的。从“人”对“天”、“上帝”、“诸神”的膜拜,到对“始基”、“逻各斯”、“理念”、“道”、“理”等的探求,再到对“存在(是)”的贞认,标志着“人”对本体的认识的进步。“人”对本体的认识是由对“是者”的探求而深入到对“是”的贞认的,这也是“人”自科学意识苏醒之后哲学意识的苏醒。“是”显现于“是者”,对“是”的把握是“总有一天会死”的“人”。在持守“思”与“是”同一的境域中,“人”能通过“思”实现对“是”的把握。  相似文献   

11.
儒家在“诚”的培养问题上坚持着两务不同的路向,一为切己自反、发明本心的内向型,一为发明本心与格物致知相结合的内外兼修型。但是它们具有共同的特征,即都强调个体的道德自觉在“诚”的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两个务必”凝结着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是我们民族精神和党的优良传统的有机结合,其核心是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对民族高度的责任感。“两个务必”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是不同历史时期人民利益的本质体现。  相似文献   

13.
2004年1月出版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是1994年出版发行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的修订版。为更好地指导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此次修订强化了规范意识、服务意识,使修订后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体现出更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4.
社会经济的变化和发展能对语言产生影响是社会语言学的基本观点,日本的「若者言葉」(青年新语)给日语言研究带来新的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对待这一新生事物是我们的共同课题。笔者将从历史的角度,回顾自「新語」到「流行語」,再到「若者言葉」的研究过程,对「若者言葉」在日语中的定位问题进行分析,并且从「若者言葉」产生的原因和所呈现出的特点分析它的种类。  相似文献   

15.
"大陆花嫁①"政策是"满洲②移民"政策的重要辅助工具。日本在"九一八事变"后出于政治与军事目的,再次提出了向"满洲移民"的计划,并且从1932年开始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屯垦病"的出现使其濒于破产,为了解决该问题,东宫铁男提出了"大陆花嫁"计划,号召女性到"满洲"去。于此同时,由于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日本出现了"昭和恐慌",经济疲敝,为了摆脱贫困状态,受到日本(政府欺骗性)宣传的影响,部分日本农村女性渴望到达"满洲",开拓自己的新天地;此外,由于媒体的影响,日本女性对于自己的过劳的生活状态不满,开始渴望获得自由,获得美满的家庭生活,因而选择奔赴"满洲"。随着日本的战败,这些来到中国东北的"大陆花嫁"最终沦落为日本军国主义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6.
话语分析是新兴的语言学分支,而寒暄语又是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三个方面简要分析了汉语中最典型的寒暄语“吃饭了吗?”。首先对寒暄语作了界定;其次就“吃饭了吗?”的历时变化和原因作了分析;最后,着重阐释了“吃饭了吗?”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7.
准确使用动词,才能凸显语言的表现力。本文将从动词的时、体的语法范畴分析英日汉三语中动词时、体表现手法的异同,以期在对比中掌握各语中如何准确把握动词的时和体,并同时感知对比在语言学习中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在"二战"前乃至"二战"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日本主要存在两类幼儿教育机构,一是作为"学校"之一种的幼儿园,二是属于"儿童福祉设施"之一种的保育所(战前为托儿所),这就形成了幼儿教育机构的二元体制。现在,日本更加认识到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及其意义和作用,加大了幼儿教育改革的力度。在近年日本的幼儿教育改革中,实质性地推进幼儿园和保育所的一元化是一项重要工作,创设并实行"认定儿童园"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变革。创设"认定儿童园"是日本政府主导的推进"幼保一元化"改革中的一个制度选择和设计。目前,日本中央和地方政府正在着力推进"认定儿童园"的认定工作。  相似文献   

19.
"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当前,从"现实的个人"视域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现实的个人"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三者的共同要求。"现实的个人"视域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正确处理理论说服力与实践说服力、灌输渗透与接受创新、大众整体与个体差异间的关系。"现实的个人"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主要在于尊重个人,树立个人主体意识,实现传统路径的个人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