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紫竹 《网络传播》2004,(1):86-87
近年来,网络传播研究方面的学术著作颇丰,但观点沿袭与趋同的现象亦比较明显,“解释性的成果为多,真正能够在传播理论上有所建树的目前还不多见”(闵大洪《网络传播学科发展报告》)。由彭兰女士所著的《网络新闻学原理与应用》(下简称《原理与应用》),则在构建网络新闻学的体系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军事记者》2012,(8):63-63
彭兰在2012年第1期《传媒天地》刊文指出,微博的普及,使网络传播的碎片化特征显得愈加明显。碎片化传播的形成,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深究其意义,我们会发现它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传播模式的一次变革,因此,我们需要对其传播特征做更多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2006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评选工作4月12日结束。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彭兰的博士学位论文《花环与荆棘--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膺选。这是1999年首届评选以来,继蔡雯的《新闻传播的策划与组织》和杨保军的《新闻事实论》分别获得2002年和2003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后,入选的第三篇新闻传播学方向的博士论文,也是入选的第一篇新闻史方向的博士论文。彭兰师从我国新闻史名家方汉奇教授,长期致力于网络传播的追踪研究并成果卓著。《花环与荆棘——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对中国网络媒体发展的第一个十年(1994-2003…  相似文献   

4.
“网络媒体:诱人的小妖女”——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在他的《网络记者》一书中曾经这样形容时下的第四媒体。因为她的到来,给信息传播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巨大变革。[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彭兰 《军事记者》2011,(5):61-61
彭兰在2011年第2期《网络传播》刊文认为,要认识网络文化,需要将它放在不同层面加以考察。这包括网络文化行为,网民在网络中的行为方式与活动,大多具有文化的意味,它们就是网络文化的基本层面.是网络文化的其他层面形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全媒体2010:一种渐趋常态化的媒介运营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媒体:一个在争议中前行的概念 "全媒体"的概念在我国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都存在着争议,但就我国新闻传播学者对全媒体概念的研究现状而言,具体分为两类:一个从"营运的理念上"来说,彭兰教授认为,全媒体是指一种业务运作的整体模式与策略,即运用所有媒体手段和平台来构建大的报道体系。她强调,从总体上看,全媒体不再是单落点、单形态、单平台的,而是在多平台进行多落点、多形态的传播。  相似文献   

7.
祝建华 :本文描述的“传播机体”理论是“媒体依赖”理论在全球化和新媒体时代的继承和发展 ,用于分析媒体、个人、社群乃至社会各层面之互动关系。陈力丹 :鲍尔 -洛基奇是前任《传播学研究》的两主编之一 ,她与德弗勒的合著《大众传播诸论》1 5年前就在中国出版了中译本 ,因而被我国传播学界知悉。她在理论传播学方面与时俱进 ,现在已经将她早年论证的“媒介依赖论” ,以美国洛杉矶不同文化区域的传播生态作为研究对象 ,发展到了现在的“传播机体论”。本期发表的是她发言的理论部分。  相似文献   

8.
王蕾 《新闻记者》2001,(3):58-59
20———第四届科技传播研讨会综述00年12月11~14日 ,第四届科技传播研讨会在上海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传播研究会主办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文汇报》、上海科技出版社、上海科普出版社、《网络报》等单位承办。本次会议的主题设定为“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 ,宗旨是 :探讨在第四媒体因特网高速发展的21世纪 ,网络传播的发展规律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以期推动我国科技传播业发展 ,并最终促进整个社会的快速有效发展。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传播研究会会长孙宝寅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孙旭培研究…  相似文献   

9.
看了几期《网络传播》杂志,要说印象深的文章还是它的封面文章。在人们普遍关注国家“软势力”这个词时,与它紧密相关的词“传播”不得不提,而如今最快的传播途径——网络更是要重点关注的,如何“用互联网来塑造中国国家形象”,可谓是一个很前沿的话题,《网络传播》抓住了。  相似文献   

10.
“馒头血案”的传播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传播学者贝雷尔森等认为,“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来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以及其他内容,这种传递的行为或过程通常称作传播”。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等则认为,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入(接受者)行为的过程”。网络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以下简称《馒头》)在运用多种信息符号刺激影响另一些入的过程,无疑是网络传播史上一次引入关注的网络传播现象。  相似文献   

11.
其一,微博“碎片化”的“症候学”与正面价值之争。彭兰在《碎片化社会背景下的碎片化传播及其价值实现》中提出,建立在碎片化社会基础上的微博信息碎片化代表着传播模式的变革,其正面价值的发挥通过‘全民投票”的信息碎片筛选机制、“自组织”内的信息碎片优化机制、专业媒体的碎片整合机制三种途径得以实现。这为客观、全面看待微博的碎片化特征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网络传播》是一个起点很高的杂志,这一方面是因为它的生办单位的地位,另一方面在于,它是国内第一个专门定位于“网络传播”这一新兴领域的专业杂志。我个人以为,《网络传播》这一品牌具有一种与生惧来的价值。但需要更好地培育、发掘与拓展品牌价值。  相似文献   

13.
谢清果教授的新作《华夏自我传播的理论建构》作为华夏传播研究自主创新过程中的又一力作,开创了系统性研究华夏自我传播领域的先河。回到知识本源、回到“大传播”的追索彰显了谢清果教授华夏传播研究的智慧和洞见,多学科的视角体现了华夏自我传播的包容性与理论张力,与西方的对话则进一步打通了中西理论之间的割裂和阻塞。尽管在中西对话与理论建构中呼应着米德的自我杂念,但本土哲学议题的传播学阐释显然已经开拓了一个富有活力的研究领域,并将为华夏传播研究提供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国内传播学界一直在努力探寻的一个课题就是:经过长期的引介、学习,已届而立之年的中国传播研究该去向何方?对此问题,浙江大学吴飞教授的著作《火塘.教堂.电视——一个少数民族社区的社会传播网络研究》(以下简称《火塘》),?可以视为颇有些"另类"的思考和探索。一如作者所言,这项研究是围绕着位于滇缅边界的独龙族生活区域展开,这也很自然地让  相似文献   

15.
采访蔡雯的构想,源于一位在报社工作的师兄的指引,他告诉我蔡雯是纸质媒体界响当当的新闻传播策划研究的大家。起先我将信将疑,后来才知道,不仅如此,不到40岁的蔡雯,现在已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并担任了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同时,作为国内最早研究新闻传播策划理论的学者,她在全国新闻核心期刊《当代传播》上还开设过较长时期的“新闻传播策划讲座”专栏。蔡雯认为,新闻传播策划研究近年来发展迅速,首先得益于改革开放以后媒介生态环境的变化,逐渐宽松的管理体制和激烈的市场…  相似文献   

16.
网络新闻作品今年首次纳入中国新闻奖评选范围,根据评选办法,网络新闻作品于今年5月24日在武汉举行复评会,网络新闻作品的复评会为中国新闻奖定评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网络传播》专访了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作品复评会评委、“网络评论”组和“网络专栏”组召集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网络与数字传媒研究室主任闵大洪教授。  相似文献   

17.
陈科 《青年记者》2005,(10):30-31
为了形象地理解传播修辞的效果,笔借用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在《媒体的力量》一书中的一个例子来说明:“小明在学院里考试不及格,退学了,现在靠家教挣钱为生。而小花大病之后正在恢复健康。”但若辅以传播修辞学,就完全改头换面“小明发现大学没有任何挑战性。于是,他决定去从事一种更适合他并具有远大前程的事业。而小花虽然还在读高中,但她却在医学的行业里探索着。”  相似文献   

18.
浅析网络的匿名传播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匿名性”是网络传播的一个普遍特性,网络匿名传播是参与的身份处于隐匿状态的传播活动。其匿名的特性体现在传播的整个过程中,而传播过程中的各要素也都有助于匿名特性的成立。网络的先天机制及其诸多特点的交汇,使“匿名性”获得了无限的延伸。在身份隐匿的状态下,网络匿名传播更多的体现出了人的“本我”个性,它同时带来了许多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对其进行必要的规范和控制,有利于维护传播的自由和平等。  相似文献   

19.
背景介绍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因为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开讲《〈论语〉心得》而迅速“红”遍全国。面对于丹的迅速窜红,褒贬不一的评价也接踵而至。追捧者认为她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独特的个性视角解读《论语》,她的作品是站立在经典之上的“心灵鸡汤”,她是一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相似文献   

20.
试论网络新闻传播的“把关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纪之交,人类社会正发生一场空前的巨变:踏上信息高速公路,迈向网络时代新纪元。 于是,新闻传播者面临着角色的转换。 于是,“把关人”问题凸现于传播学者和实务人士的视野。 一、网络新闻传播:“真实为王” “媒介即信息。”这是加拿大传播学教授M·麦克卢汉的一个著名论断。尽管三十多年来传播学者们对此争议不断,莫衷一是,但近些年来网络传播的出现与发展,已经并正在为麦克卢汉的论断提供明证。 这个新时代的媒体在其肩负的新闻传播功能方面向我们传递了什么样的信息呢? (一)网络新闻媒体的先天优势 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