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0世纪70年代,伊格尔顿受阿尔都塞思想的影响,认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不但不是意识形态,而且还可以成为一种能够理解意识形态结构的科学理论.80年代以后,他强调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应当成为一种以人类解放为目标的革命的修辞学批评.从作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观到作为修辞学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观,伊格尔顿在自己的理论风格上也完成了一个重要的转向.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文论在过去、现在若干维度的非线性游弋中跨界之旅的结果。在“中国形态”这一标识性概念的统摄下,以唯物史观为文学批评指导思想,文学意识形态功能为文学批评的鲜明特征,具体实践为文学批评现实品格,人民大众为文学批评基本指向,建构和生成一系列具有强烈民族特色、未来指向和先锋意识的批评理论、批评标准、子概念与新方法。传统文脉资源及其当代创造性转化为“中国形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提供绵延而独特的源头活水,在世界文论格局中,让“中国形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用自身话语模式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展开对话交流,以拓展其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兴起于本世纪60年代的西方女权主义运动。正由于这种特殊的产生背景,以及其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作为自身的理论依据,同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一系列攻击父权中心的文学理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成为了一种具有强烈意识形态性特征的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4.
正在论及20世纪文学批评的六大趋势时,韦勒克虽然也承认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作为揭示文学作品的潜在的社会和意识形态含义的一种方法时最能显示出它的优点",但他依然无法摆脱自己的成见,认为即使像梅林和普列汉诺夫那样都"承认艺术的独立性"的批评家,还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当作一门研究文学作品的社会决定因素的  相似文献   

5.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兴起于本世纪60年代的西方女权主义运动。正由于这种特殊的产生背景,以及其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作为自身的理论依据,同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一系列攻击父权中心的文学理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成为了一种具有强烈意识形态性特征的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6.
詹姆逊建立了新的马克思主义阐释学,这一阐释学的建立标志着他的"形式的意识形态"文学形式思想的形成。詹姆逊从"辩证的文学批评""文学是一种社会的象征性行为""意识形态的遏制策略""乌托邦和意识形态"和"三个同心圆阐释模式"五个方面,阐释文本形式与内容、意识形态的关系,主张从形式着手对文本进行阐释,在分析的终点与政治(意识形态)相遇,最终揭示文本形式背后所蕴含的政治无意识。詹姆逊对于文本审美形式的相对独立性的强调,使形式成为文学批评的立足点,对中国当代批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林秀 《宜春学院学报》2012,34(5):103-105
作为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批评家,伊格尔顿文学批评观念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对马克思"意识形态"观的继承和创新。以《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这部理论著作为中心,我们可以考察到伊格尔顿从无意识和形式两个层面重立"审美意识形态"。这样的理论是一种创新,但仍然陷入了意识形态的悖论和本质主义的漩涡。  相似文献   

8.
詹姆逊作为西方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性人物,其文学阐释理论处于其整个学术思想的转折点。詹姆逊试图实现对传统文学批评理论和后现代文学批评理论的超越,构建其后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学阐释新模式。詹姆逊的新模式有两大基本原则:叙事和阐释相统一的原则和形式辩证法的原则。他旨在把文本、意识形态和辩证法统一起来理解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相似文献   

9.
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是在俄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直接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与俄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关系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20、30年代到50年代是第一个阶段,主要是接受俄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影响;第二个阶段是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主要是与俄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疏离;80年代以后是第三个阶段,主要是对俄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反思。在经过"接受——疏离——反思"的历程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基本特点:反映论、政治化、人民性、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特雷.伊格尔顿是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之一,在他的文学批评思想体系中以意识形态政治批评为理论核心,对文学概念进行了重新的审视与观照,并进一步提出"文学是意识形态生产"的观点。其中的文学观念、意识形态、文化批评等术语在以往的文学理论中早有涉及,但伊格尔顿却从新的视角赋予其深刻涵义,从而需要在现代的言说语境中理解,并将其置于更广阔更复杂的视域中进行批评。  相似文献   

11.
特里·伊格尔顿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杰出学者,他的理论体现出从文学研究到政治文化批判的思考轨迹。他对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作了独到的阐释,并对后现代主义作了深刻的批判,要求文学在当代文论转型中回归意识形态的家园。  相似文献   

12.
文化研究不可界定似乎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这不是质疑或放任文化研究的理由。从文化研究“问题意识”的形成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关系来看,其作为一种文学研究模式的特质即在于把文学话语作为政治话语来读解,进而揭示文学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文化研究的意义在于打破了把文学仅仅视为单纯审美活动的产物的思路,为文学研究建构了一个与社会生活有着广泛联系的文学对象。  相似文献   

13.
从意识形态论到审美意识形态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国内关于文学与意识形态关系的讨论成为文学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马克思对于意识形态概念的革命性改造和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发展的事实,说明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新时期中国学者提出的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的文学本质论,是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本质观的重要理论成果,否定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本质观的学术见解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14.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的结合研究文学,是任何一种“主义”或学说都无法替代的批评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有什么样的文艺观,便有什么样的与之相对应的本体论,也会有什么样的与之相对应的批评论。马克思主义从“历史观点”看文艺和从“美学观点”看文艺是互补的,是有机地联系着的。  相似文献   

15.
文化无意识:弗莱的批评理论视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针对诺思洛普·弗莱的批评理论,提出“文化无意识”的概念予以概括,以置换惯用的神话原型批评的定位。因为后者基本只适用于弗莱的文学批评,而弗莱的文学批评、意识形态学说、文化理论,是一个整体,其从神话向文学、文学之外的学说、向文化的推演过程与方式,是以“文化无意识”的途径实现的。“文化无意识”能恰切地抓住弗莱理论体系的文本间的隐喻链接,更充分地呈现出其理论体系的当代性、整体性与动态的开放性的特质。  相似文献   

16.
按语音差异,笔者将荣县境内的方言划分为3个大的片区即东路、中路和西路三片。中路话以荣县县政府所在地旭阳镇的语音为代表。西路话以长山、双古、新桥三镇为代表。东路话以成佳、五宝两镇为代表。西路话有不同于中路话和东路话的语流音变,主要表现在声调的变化上。中路话是典型的荣县方言的代表。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其间既有经验,也有误区。在文学的外部关系上,批评家们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历史观点偏重社会功利性接受,发展和完善了其社会政治功能,但同时显示出接受视野和阐释模式的偏狭。在文学的内部关系上,许多批评家在马克思主义视点下阐释文学精神现象,如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刘再复的"文学主体性"理论,它们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的巨大贡献,但又有其理论缺陷。但是,无论哪种理论观点,只要它不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立场和方法,我们就应当承认其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学会第20届年会就马克思主义论的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论与中国论建设、俄苏马克思主义与中国、西方马克思主义论及批判、马克思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等六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有益的交流。其会学术氛围浓烈,与会代表都提出了具有创设性的论题,这些无疑为推动我国马克思主义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