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9 毫秒
1.
论心理学文化品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理学性质问题一直是困扰着学界的难题。长期以来,心理科学将自然科学品性视为心理学的惟一性质,而且一直追求自然科学品性来维系其科学地位,确认其学科性质。其实,从文化哲学视角,心理学对象、心理学者研究立场、心理学概念、心理学知识基础、心理学理论等诸要素,它们质的规定性与文化之间有着的内在关联,其背后是强大的文化支持系统,这从整体上凸显了心理学的文化品性。心理学文化品性可以实现为心理学的科学性与独立性予以理性辩护。  相似文献   

2.
从学理上而言,心理学研究对象是可证实的心理现象,它是以本体论为前提预设,以可证实性为表现形式,以实验方法为技术支持,在与研究者的绝对分离中,成为心理学在学术规范内唯自然科学化研究的先导。然而,从文化学视角,心理学研究对象主观性、价值性以及心理的常识性水平,表明心理学研究对象在客观性的背后是鲜明的文化品性。所以,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文化品性彰显,呼唤着心理学研究从学理上的努力向价值追求转向,呼唤着心理学研究的文化个性。从这个意义上,心理学研究对象成为重新审视和理解心理学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3.
从工具到价值:心理学研究方法重新考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心理学研究一直将研究方法定位于工具或是技术层面,将其视为实现心理学研究目的的一种手段或是一种方式,关注焦点仅停留在研究方法表征,而忽略了研究方法本身以外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究其实质,这是自然科学主义和近乎封闭心态所致。其实,从文化学视角看,心理学研究方法有着深刻的历史性、民族性、研究者个性和常识性特征。真正深入地理解、阐释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本质,心理学方法需要向价值、历史、文化及个性寻求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为重新理解心理学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很多,它涉及心理学的对象、任务、方法、体系、学科性质、发展理论、学派等等方面。本文将论述心理学的哲学基础与自然科学基础、心理的客观决定与主观能动、意识与活动统一等三个主要的问题。一、关于心理学的哲学基础与自然科学基础所谓心理学的哲学基础与自然科学基础,就是说,心理学在其发展、论证与进行理论概括中,要利用哲学的基本观点和自然科学的材料。也就是说,心理学要以哲学的基本观点为指导和利用自然科学的材料作依据。  相似文献   

5.
现代科学心理学在自然科学精神的昭示下,心理学研究主体的研究立场和原则因为不证自明性,体现着强烈的客观性和中立性,从而使研究主体与客体的分离、研究者与现实生活的割裂以及研究者个性的消解。心理学研究者生存方式应该发生改变,从内隐走向外显,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独白走向对话,从科学世界回归生活世界,从千篇一律的面孔到追求鲜明的个性。心理学者生存方式的转变,使人们重新关注心理学者在心理学中的位置,为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抹上一层浓郁的文化个性和文化色彩,也为重新理解和诠释着心理学独特性找到现实依据和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6.
培养高质量发展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研究所一、从学科实际出发,做好研究生培养工作心理学是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学科,它既脱离不开实验等科研手段又有很强的社会性,其成果一般是通过论著表现出来。在师范大学,心理学属于教育科学。作为...  相似文献   

7.
智慧的多元-平衡-整合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东西方传统文化以及科学心理学研究两大领域对智慧的概念内涵及其心理概念界定予以论述。东西方传统文化关于智慧的性质及其获取途径既有比较一致的观点又存在彼此有差异的思想。智慧的心理学研究主要包括两大领域,即智慧的显义理论和隐含理论,前者主要从认知,平衡,整合的角度深入分析诠释智慧涵义;后者揭示的智慧多维观主要涉及认知思维,人际交往能力与品性修养。现代科学心理学关于智慧的研究越来越明确的证明智慧心理构念多元-平衡-整合的特性。  相似文献   

8.
将思想考古学这一方法论引入心理学,会带给学界审视和理解心理学视角的深刻转换.以思想考古学方法论为镜,通过对心理学概念系统、基本命题、逻辑推理、话语方式等进行"考古"分析,描述和解构其已有的话语形态,从中会发现和建构新的话语实践.心理学文化品性的揭示与凸显,为心理学中人的形象回归和对心理学科学的理性辩护与重新解读提供了逻辑前提与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9.
自然科学理念对心理学理论发展具有深刻启示和影响。派系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带有自然科学的时代精神,主要是由于采用了其研究策略;心理学理论的纷争现实也能从心理学对自然科学的“依附”性中找到深层次的原因;心理学理论的“统一”需要心理学自身体系建设来完成,并应体现出相应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60年代西方心理学表现出文化学转向的趋势,但到80年代检讨之声不断。在学术界存在两种声音:文化因素是心理学发展的新契机;文化因素是心理学的麻烦。从心理学的发展来看,可以说文化因素的兴起是心理学长期以来自然科学模式和文化科学模式之间元理论的分裂状态的一种新表现。文化因素的兴起可以看作是对占主导地位的逻辑实证主义解释学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文化心理学的发展线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心理学以理解人类心理与其文化背景的关系为起点,突出了文化脉络、社会生活、历史背景等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文化心理学作为当代心理学文化转向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是科学心理学关注文化问题的必然结果。文化心理学的发展,体现了心理学中文化的重要性,也体现出继续探讨文化与心理学关系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心理学观问题是理论心理学元理论的基本范畴,也是心理学发展、建设及未来走向的指南和航标。它构成了心理学家的视野,导致了他们能看到什么和看不到什么,以及容纳什么和排斥什么。心理学发展史上,有自然科学观、人文科学观、超科学观等观点或理念。文化心理学现在对上述心理学“现”批判性继承基础上,主张将心理学置于文化框架中,深入探讨文化心理观下的心理学研究对象、研究方式、研究者生存方式应有的内涵,扩展实证科学观的边界,从而为心理学带来更宽泛和更具深度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乡跨文化心理学和区域心理学与心理学本土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国城乡跨文化心理学的母体是跨文化心理学,其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个体或群体在城乡两种亚文化背景下心理活动的普遍规律,以获得文化学和心理学两方面的意义。区域心理学是指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开展系统的文化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域辽阔的人口大国,城市和乡村的文化差异较大,不同历史区域、地理区域、文化区域、生态区域生活的民众在文化社会心理方面形成了很大差异,研究中国城乡跨文化心理学和区域心理学是心理学本土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世界心理学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科学文化及其对科学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文化是创新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与方向,对科学教育乃至现代教育制度的确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文化以其独有的文化内涵和现实影响力催生了现代教育制度,促进了现代科学教育诞生。科学文化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教育的改革,引导科学教育的发展方向。科学教育工作者和政策的制定者应把握以科学文化的内涵及其建设为导向的科学教育的发展方向,以科学文化引导我国科学教育改革,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意识,培养科学态度,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5.
大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有其文化渊源,科学合理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需要有牢固的文化根基。大学组织的特性决定了学术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本质特征,大学质量文化是一个以学术文化为前提、育人文化为根本、科学文化为核心、公益文化为辅助而构成的文化体系。需要通过制度文化设计、文化取向阐释、文化内涵教育和文化行为激励等途径,重塑大学质量文化体系,夯实大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6.
科学小品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出现在文坛上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它以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取材对象,用短小精悍的篇幅,趣味横生的语言,或记叙,或描述,或状物,或说明解释,或议论推导,成为30年代科普工作者和文化教育工作者传播文化、普及知识的有效形式。科学小品文是文学和其他学科相互渗透必然产生的一种边缘文体,也是文学体裁扩展到科学知识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在中国思想文化界发生的"科玄之战"一直受到学界关注,然而人们较为重视的是科学能否指导人生观及由此引发的西方科学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如何消解,至于论战事件的内容及形式对我国现实社会民主制度建设与科学文化发展,对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意识的真正觉醒和社会全面进步所具有的现实意义,还有许多方面值得深入研究与探讨,面向21世纪的中国仍然需要完成在科学与文化的融合中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8.
以西方近代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中国近代学校科学教育,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其兴起的最直接动因是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御侮图强的需要;同时,西方传教士在华创办的教会学校和其它文化机构为近代学校科学教育的兴起提供了积极借鉴;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为近代学校科学教育的兴起提供了一定的社会基础;中国古代的科学教育传统则是近代学校科学教育产生的文化基础;从自然科学本身来说,科学是没有国界的,科学具有异域的流传性和可接受性。中国近代学校科学教育就是在上述诸种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其中各种因素的作用又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