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胡适的人权思想是其自由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渊源。从社会背景看,现代社会的转型促使胡适围绕人权问题思索,进行价值重建;从家庭背景看,母亲的容忍禀赋对其“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人权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从留学经历看,西方的个人主义思想是其人权思想的直接来源,杜威的实验主义为其人权思想的研究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杜钢建《论胡适的自由主义人权思想》一文中的一些观点提出了商榷。指出,杜文将胡适等的自由主义人权思想看作中国思想界“20世纪的最高水平”是有失偏颇的;胡适自由主义人权思想的理论渊源──易卜生的个人主义思想虽有积极的一面,但它是一种极端的“为我主义”;将毛泽东与蒋介石的专政意识混同起来也是不正确的,人民民主专政与旧专政在性质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3.
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 ,在他的“仁爱”思想中其实已包含了“人生而平等”的人权思想。并且 ,孔子的人权思想是建立在“人”自身之上 ,推己及人 ,由此实现个人或群体的生存权、发展权等。显然 ,这种人权思想比西方的“天赋人权”论还要科学。因而 ,孔子的人权思想可以作为世界普遍接受的人权论。  相似文献   

4.
胡适自由主义人权思想的主要内涵是:人权的核心是自由,人格的独立和个性的解放是人权实现的前提;思想言论自由是最重要的人权;男女平等,提倡女权;争人权享自由,关键是人人去做人人去行;容忍是自由的原则,也是人权的保障。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胡适著名的论断“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入手分析,结合具体史料,认为“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并非胡适的一贯的明确主张;从自由主义理论原则上说,“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是难以成立的,“容忍”未必是咱由”的根源,“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不构成自由主义的一般原则;胡适强调这一命题,主要由于作为一个思想家的胡适,他的一个特点就是永远不使自己为“主义’所困,他总是更加关注现实的问题。面对现实的问题,适时地调整自己的应对方式。具体指向则是要求《自由中国》社的朋友们以容忍的态度,避免与当局激烈冲突。故而,这句话只有策略上的较高重要性,而不能提升到理论原则的高度。  相似文献   

6.
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在他的“仁爱”思想中其实已包含了“人生而平等”的人权思想。并且,孔子的人格思想是建立在。人”自身之上,推己及人,由此实现个人或群体的生存权,发展权等。显然,这种人权思想比西方的“天赋人权”论还要科学。因而,孔子的人权思想可以作为世界普遍接受的人权理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明确了胡适先生“健全的个人主义”的主要内容;其次提出了胡适先生“健全的个人主义”的价值意义;最后思考了胡适先生“健全的个人主义”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胡适的自由主义思想形式于留美期间,其基本内容可归纳为:1.提倡“健全的个人主义”;2.在重视自由,争取自由的同时,意识到人民基本自由的保障来自民主政治的建立;3.容忍是自由主义的一个原则,以尊重少数人的自由权利;个性主义自由与容忍是一个现代社会所必备的。胡适的自由主义思想内涵的光彩,随着历史的发展显露出来。  相似文献   

9.
“五四”新文化运动前期,作为激进民主主义者的陈独秀,高举“人权”大旗,从人格独立和个性自由这一角度出发,大张旗鼓地宣传资产阶级的人权思想,此时陈的人权思想可以说是西方17、18世纪天赋人权论的翻版;后期,随着“劳工神圣”口号的流行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陈独秀的人权思想注入了新的思想内容,并逐步发展成为无产阶级的人权观。陈独秀后期的人权观是对其前期人权观的超越,但其发展演变转型具有连贯性,即通过“劳农专政”的手段,达到更广泛、更高程度的人权的目的,他追求自由、民主、人权的思想始终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10.
为了养家,聂华苓在台北参加了雷震主编的《自由中国》半月刊的工作。在雷震的关怀下成为该刊的文艺编辑。当时《自由中国》的发行人是胡适,主持人是雷震。1952年,胡适要从美国到台湾。到的那天,为了欢迎胡适的到来,雷震要年轻的聂华苓代表大家到机场向胡适献花,她极大的不愿意。因为胡适因《自由中国》上的一篇《政府不可诱民入罪》的社论,而辞去了发行人的名义。这明里是“抗议”政府,实则是“摆脱”杂志。她对胡适借在《自由中国》与统治势力冲突的时候摆脱杂志的事,颇有看法。聂华苓说“:这是胡适先生的一箭双雕之功。”为了避免见面说话…  相似文献   

11.
论胡适治学方法潜在的学术前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人认为,胡适倡导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符合科学研究的过程和规律,有其科学合理之处;但又有人认为胡适在"大胆的假设"之前缺乏搜求材料这一科学研究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步.我们认为对胡适治学方法应做实事求是地分析,要从胡适"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这一治学方法潜在的学术前提着手,探讨胡适提出"大胆的假设"之前并不缺乏搜求材料这一步.  相似文献   

12.
试析徽州文化精神在胡适文化心理中的积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是从徽州走出来的,走向了世界,作为一个民族文化人,胡适并未对传统文化抱有虚无主义的态度。胡适曾经坦然承认徽州故里的生活经历,浸染的徽州地域文化精神是构成他的思想进程的重要背景,在胡适的文化性格里沉淀了许多活跃的徽州因子,或隐或显于胡适的生活方式里,而且对胡适的学术研究、政治思想、文化心理等都产生了浓厚而广泛的影响。程朱“新儒学”、戴氏“汉学”与徽州商人文化就是徽州文化得以坚实、稳定的两个对立统一的层面,即形而上的精神,形而下的物质力量。本文将从胡适思想的发展历程中拣出这儿个积淀在胡适文化性格中徽州文化精神的因子,微观地分析徽州人文精神与胡适文化性格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九一八事变后,胡适主张:以妥协换取和平,赢得建设的时间;那种无视国力贫弱、军备窳劣的现实,不顾一切地要求全面抗战是不明智的,也是危险的;救国的根本在于改革内政,将中国建设成一个民主的现代化的统一国家。胡适对日主张的主导思想是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中日冲突,冲突的解决绝不能以牺牲主权为代价;与日谋和只是一种手段,其最终的目的还是争取时间徐谋国家的富强和统一。  相似文献   

14.
“恍惚”、“自然”、“玄览”体现了老子的审美思想旨趣。“恍惚”是“道”的本体状态,朦胧不定的深层生命律动是美所由自的源泉。老子有关“道”之“恍惚”描述,正合乎人类审美体验的特征。老子所谓“自然”可从以下两个层面加以认识:在形上层面,老子的“自然”指一种不见斧凿痕、未经人为操作的“无为”、“朴”的理想状态。在形下层面,老子的“自然”是“道”的运行之迹,偏重阴柔指向的自然体认。老子的“玄览”乃是效法“自然”的内指心态,是一种柔顺、无欲、无疵、无知的心态。“玄览”之心不是从当代心理学的意义上与审美相通,而是从中国古典哲学重视人格理想的意义上与审美相联。  相似文献   

15.
目前关于朱子“中和之悟”的研究多偏重于考证和“知识论”的一面,而未能把它放在朱子探求为学之方的大背景下来解读,结果是我们自己关注的问题常常游离于朱子思想的内在逻辑之外。朱子对该问题的思考,重在解决个人的道德践履问题,而非单纯地构建理论体系,这是把握朱子基本为学精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胡适学成回国后应聘到北大任教,在北大实践他的教育理想,继续他的学术之路,同时以北大和《新青年》为阵地推行文学革命。北大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改革最成功的典范,为胡适推行新教育理念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胡适和一批新文学、新教育前驱在北大培养青年学子,后者积极响应和支持文学革命。新教育与新文学之间的相互推进关系,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北大表现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7.
法理学按照权利的根据不同,将权利分为道德权利、法定权利与习俗权利.法定权利的背后必然有着一系列的道德原则作为支撑.当代大多数国家的宪法中都将学术自由权作为一项基本的公民权,其理论渊源历来众说纷纭,但主要的则包括探求真理说,人类福祉说,思想自由说和意见自由市场说.  相似文献   

18.
自由是从尊重人开始的。《新民丛报》学人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时,已经认识到了人格与自由之间的重要关系.因而积极地把一些关于人格与自由相统一的思想传入到中国。简而言之,自由对个人而言,就是自己要做自己的主人,对他人而言,就是把他人当作人来看待;人必须有独立的人格,不服从于任何个人、任何团体、任何权威,如果讲服从的话,只有服从于真理。这对我国社会主义的人权建设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