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生涯自立’理念下培智学校劳动育人体系建构与实践创新”这一成果聚焦培智学校育人方式变革,找到了融通五育的突破口——劳动教育,并抓住劳动育人关键问题,深化培智教育课程改革,在教学评一体化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上均有创新发展。育人实践基于智障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立足其多样化学习需求,发掘劳动更为基础与重要的育人价值、社会价值,并结合生涯发展视角,支持其潜能发展、缺陷补偿,实现其个性化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针对培智学校缺乏全学段劳动全面育人体系、《劳动技能》课偏技能训练以及智力残疾学生难以融入社会的现实问题,本研究基于生涯发展理论,立足杭州市杨绫子学校的劳动育人实践,提出“以‘生涯自立’理念为导向的课程教学实践探索”研究思路,构建了指向“生涯自立”的培智学校劳动育人体系,有效提升了培智学校育人质量,提高了智力残疾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农事劳动课程是在落实《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劳动技能课程标准(2016年版)》背景下开发的一门校本课程。农事劳动课程契合智障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现实,有助于培养智障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简单的农事技能。通过农事劳动课程的学习,智障学生在辛苦劳作的过程中收获了劳动成果,获得了劳动技能,锤炼了劳动品格。  相似文献   

4.
劳动教育对学生的人格成长和身心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从当前的教育生态来看,在学校中,劳动教育被“弱化”;在家庭中,劳动教育被“软化”;在社会上,劳动教育被“淡化”。因此,学生的劳动教育要从小抓起,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主体作用、家庭的教育辅助作用、社会的教育支持作用,实现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生活育人,不断提升学生的劳动知识、技能和能力。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人们沟通交流的工具。智障学生通常语言发展滞后,词汇贫乏,理解能力较弱。培智学校教师应重视发挥个别化语言训练作用,让智障学生“能说”;重视发挥互动性语文课堂作用,让智障学生“会说”;重视发挥综合性实践活动作用,让智障学生“说好”。  相似文献   

6.
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浙江省杭州市杨绫子学校关注特殊学生的幸福成长,坚持尊重生命,以爱育人,赋能每一位特殊学生做最好的自己。通过理念有爱、制度有爱、环境有爱、课程有爱、评价有爱的“五爱”育人实践,促进特殊学生得到个性化全面发展。理念有爱塑育人实践之“本”;制度有爱、环境有爱丰育人实践之“翼”;课程有爱、评价有爱造育人实践之“核”。“五爱”环环相扣,成就育人实践之“效”,推动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自从“三全育人”和“加强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有关意见提出之后,高校后勤作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主要实践基地,主动作为,积极参与“三全育人”和劳动教育。但由于主责厘析不准确,导致高校“三全育人”片面化、形式化,无法纳入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相关的育人配套条件也不成熟,育人积极性不高。要使高校后勤“三全育人”落到实处,必须建立统一的“三全育人”学生培养体系,后勤作为劳动教育主要实践基地,应当参与劳动教育教学大纲制定,申报劳动教育精品课程,学校应配套好相关“三全育人”条件。  相似文献   

8.
李波  郑恩允 《山东教育》2011,(5):F0002-F0002
日照市实验学校属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学校,该校把“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作为育人目标,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充分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拓展育人空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必须注重发挥课程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辽宁省实验学校赤山校区力求“劳以育人,劳以致远”,从实践和研究出发,探究“九年一贯·三位一体”劳动教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将劳动课程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贯穿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与德智体美相融合,整体优化劳动课程建设,全方位、全过程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实现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何朝阳 《贵州教育》2023,(13):56-59
新时代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条件,肩负着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深刻认识和把握劳动教育的新思想和新论断,以丰富的劳动教育内容和创新的劳动教育形式开创劳动育人新模式,进一步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贵州省毕节市实验学校立足校情,围绕课程凝聚力、文化承载力、活动促进力、社会实践力和育人协同力五个方面,着力构建“五力协同”的小学劳动教育培养模式,以劳育人、正心立德,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劳动是获取真知的实践活动,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劳动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育时代新人的过程中不可或缺。学校作为劳动教育的主阵地,要给学生搭建劳动实践的平台、丰富劳动教育的形式、提供参与劳动的机会。学校结合实际,积极推行“三主三辅三基地”劳动教育模式,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联动机制,使劳动教育常态化。文章从劳动教育育人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特色文化几个方面阐述农村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由学校各种育人要素汇聚而成的学习场,为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与众不同的良好环境、有效路径和学习方式。在“行园”种植项目实施中,学生通过参与劳动实践、实地操作、观察记录等体验性学习方式,在学习场中积极主动地与各种教育关系和因素进行良性互动,形成经验,生成情感,实现了激发劳动兴趣、学习劳动技能、增强劳动情感、提升劳动素养、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劳动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具备沉浸性、具身性和社会性的特征,其价值观的培育是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须依托于具体的实际场域或学习场域。学校运用场域学习理论构建“农业园—学校园—家庭园—社会园”“四位一体”的中学劳动育人体系,通过农业场馆的具身体验、学校场域的文化浸润、家庭场景的言传身教、社会场所的劳动实践,贯彻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融入生态文明观念,确立劳动情感,树立劳动精神,为中学劳动教育提供参考,帮助学生打通个体生长路径,涵育幸福人生。  相似文献   

14.
智障学校的教育课程应该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来开展,学校对智障学生开展的各种教育都是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能够独立生活作准备,而社会实践课是智障学生走向社会开始独自之前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在社会实践中能最直接零距离的和教学内容接触,因此加强社会实践课的管理和研究能大大提高智障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5.
彭贞 《湖南教育》2021,(1):28-29
平江县安定镇大桥中学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现有学生672人,其中留守学生487人。长期以来,因为片面关注教学成绩与溺爱式隔代教育,所以孩子们普遍缺乏劳动的机会与能力针对这一现状,学校秉持“尊重劳动、知行合一、习惯养成、创新发展”的劳动教育理念,找准家庭劳动、劳技课程、田园实践三个发力点,构建了“点面结合”的劳动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16.
“双减”不仅是为学生减轻负担,而且要让学校聚焦全面育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与身心的健康发展。杭州市钱塘区在探索“减负提质”过程中,积极搭建全新育人模式,以“三增”(增教学转型、增课内外体育活动、增劳动实践活动)促进“双减”软着陆,唤醒教育回归本真,促进学生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太仓市特殊教育学校是一所以招收智障儿童为主的十五年一贯制特殊教育学校。学校历经11年的不懈探索,建构了基于走班、走校和走岗的多向“走学”育人模式,让智障儿童接受适合的教育,获得最优发展,实现人生价值,拥有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18.
孙静  柳友荣 《教育文汇》2023,(6):9-13+19
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共同构成了我国“五育”的育人框架,当前中国已经进入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新时代,人们从异化劳动下的“谋生状态”发展到自由劳动下的“乐生状态”。劳动教育实现了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实践形态之一,劳动教育要根据学段特点加强对劳动观念、劳动精神等更为核心和根本的育人任务的研究和实践,关注个体差异。学校劳动教育高质量开展,必须要把握好劳动教育的时代逻辑、融合逻辑、实践逻辑,真正让“劳动”成为“劳动教育”,让“劳动”具有“教育性”。  相似文献   

19.
王情 《江西教育》2024,(19):87-89
幼儿园劳动教育是指幼儿在亲历实践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运用体力和智力改造外部世界,从而获得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等方面的发展,并在劳动中获得各领域学习与核心经验的一种教育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三全育人”,培养幼儿崇尚劳动的品德,使其形成“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价值观。本文结合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践,从“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角度,对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株洲市芦淞区白关中学是一所靠近城区的农村初中,近年来学校以劳动育人的课程价值为指导,从生活、实践、生涯、创新四个维度,构建了“四好”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包括“好孩子”家庭劳动课程、“好学生”学校种植课程、“好工匠”职业体验课程、“好创客”科技兴趣课程“四好”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