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河南省南阳县在20世纪30年代之初,着手对全县混乱的地籍、田赋情况进行整理,首先进行土地陈报,继而进行土地清丈等实际测算登记工作,对全县的地貌地质、耕地面积、保甲里数等情况进行详细核查,历时数年,最终有了较为全面的掌握,并在此基础上,厘定地籍产权,划分土地等级,整理田赋数额,进而规范了田赋的征收机制。  相似文献   

2.
1928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召开全国财政会议,决议通过划分国家收入地方收入标准案,作为国家收入大宗之一的田赋正式划归地方.近代以来的河南仍然是以农业为地方经济的主体,田赋就成了这一时期河南省财政收入、县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了土地财政的概念与实质,从制度、体制、政府行为、经济及外界监督等层面分析了影响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依赖的因素,并以陕西省为例,对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越来越重,已经影响到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解决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问题已经十分迫切。本文分析了"土地财政"的现状、成因及其弊端,最后提出"土地财政"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5.
土地财政与地方政府土地利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税制改革后续配套措施不落实,加大了地方财政运行的压力.为解决财政困难,地方政府必然要寻求新的财政收入来源,而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为地方政府增加财政收入打开方便之门.地方政府通过低价征地高价出售,获取巨额的土地出让金;低价出让工业用地来招商引资;高地价推动高房价,带动建筑物税和房地产税快速增长;利用土地抵押贷款为城市基础设施融资等方式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虽然土地财政暂时解决了地方政府财政困难,但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地方政府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本文就解决土地财政存在的相关问题,促进土地市场健康发展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土地财政,是指地方政府依靠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收入来维持地方财政支出,属于预算外收入。土地财政在我国城市建设、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功不可没;但土地财政不利于财政收入的可持续增长、恶化了国民收入分配、抑制了民间投资、加剧了产能过剩、成为高房价的推手。要"戒掉"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渴望、推动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相顺应、合理分配土地出让收益、从源头上抑制土地财政的片面增长,化解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7.
民国初年安徽税收来源主要依托地方的田赋、厘金、盐税等项,财政困境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倪嗣冲虽曾试图通过创办银行,接济近代工矿实业,增加财源,然而收效甚微。为维系巨额的军费支出,只得压缩其他开支,甚至截留中央专款。军阀割据局面的存在不仅影响地方政府的财政供给,而且也制约了中央政府的财税收入。  相似文献   

8.
在2001年国家实行税改以来,“土地财政”开始在各个地方政府盛行,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使得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产生强烈的依赖,不加节制地施行“土地财政”,导致地方财政收入愈加单一化。通过对地方财政收支数据、相关法律及政府文件进行研究,总揽“土地财政”的影响及大致脉络,并从法律基础出发探究“土地财政”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未来发展路径。依据前述研究给出最终的法律规制建议,对于缓解“土地财政”带来的负效应给出适合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法律解决之道,本文的侧重点在于从法律角度对“土地财政”进行程序化改革规制。  相似文献   

9.
土地财政收入是当前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我国土地管理制度、财政体制、政治体制和法律制度存在缺陷的产物。土地财政收入在繁荣我国地方经济、推进城市化进程、缓解地方政府财政压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土地财政制约了地方产业的转型升级,扩大了贫富差距,积累了财政与金融风险,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应该从完善体制入手,规范土地财政行为,规避风险,充分发挥其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10.
成土地销售热潮的原因为分税制改革的内在缺陷;土地权益机制存在缺陷;地方政府出售土地获得收益;不利影响:财政收入结构脆弱与不可持续;征地问题十分突出,引发了大量经济和社会问题;房价居高不下.政府需要采取的应对措施为:实现地方政府的事权、财权对称;增加对农民的补偿;加强土地出让收支管理,降低地方财政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等.  相似文献   

11.
分税制改革后,上级财政转移支付成为补足与均等省以下地方政府义务教育投入的主要手段。伴随着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的加大,省以下义务教育经费的短缺状况有所改善,财政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但依然存在着地方义务教育经费缺口较大、转移支付均等地方政府教育供给能力的作用有待加强、使用及管理的规范化和效率有待提高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地方政府的激励结构失衡有关。对其进行改进,需进一步完善省以下财政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制度,优化地方政府的激励结构,进一步提高转移支付的使用效率与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2.
地方财政体制是在明确分税制作为中央和地方之间的财政体制后,省以下各级地方政府之间财政分配关系的基本制度。分税制财政体制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和矛盾,这在地方财政体制的不规范性和低效性得到了集中的反映。可以通过调整和细化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和支出责任,明确划分地方财政收入范围,健全地方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减少地方财政级次以及深化相关配套措施进一步完善地方财政体制,更好地促进地方财政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增值税分成的视角,测算了中国282个地级市的税收分成比例及其经济发展质量,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政府间税收分成与经济发展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样本期内,地市政府增值税分成比例的下降,客观上促进了辖区经济发展质量的显著提升;同时,改变地市政府增值税的分成比例变化率,也显著提升了辖区经济发展质量。从异质性检验来看,东、中部地区地市政府税收分成比例的下降,显著提升了其经济发展质量,而西部地区税收分成的经济发展质量效应并不显著。从影响机制上分析,省与地市政府之间税收分成的变化,改变了地市政府对辖区产业发展的政策选择,进而影响各地区的产业结构,最终对各地经济发展质量产生了非对称性影响。因而,应进一步完善省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税收分成制度,减少地级市财政压力,助力经济发展质量的有序提升。  相似文献   

14.
近代广东金融史是中国金融史的重要组成部分。1928-1936年(宁粤对峙时期)广东当局积极发展金融事业,对涵盖货币银行、公债、保险等范畴的金融活动实行了法定化,构筑了颇具特色的地方金融法律体系,这在当时中国具有相当的历史进步性。  相似文献   

15.
学前教育是准公共物品,并具有普惠性和公益性特点。政府在学前教育投入中应该承担哪些责任,政府与其他投入主体之间的责任如何协调,各级政府之间的责任如何划分,如何保障和规范政府责任的履行等,这些问题不明确,是造成政府不到位、财政投入不足的主要原因,一直制约着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因此,需要明确在学前教育投入中政府的财政投入主渠道作用、多渠道投入的引导作用、对其他投入主体的规制作用等政府责任,使其在各级政府之间合理配置,增强县级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财力,强化省级政府的统筹,并通过预算法等相关法律制度来规范政府责任。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地方政府负债的现实引出了地方政府发行公债的问题。地方政府举债有其经济合理性,但在现阶段发行地方公债所需要的财政体制即相对独立的地方财政体系尚未建立,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也划分不清,"分税制"改革又不彻底,特别是地方政府预算约束软化,所以,我国发行地方公债的条件暂不成熟。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最大的教育不公平现象。2005年全面废除农业税后,县级财政收支及县级财政义务教育收支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义务教育支出占县级财政支出的大头,挤占了对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工业经济、支农等方面的投资,严重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二者呈负相关增长。鉴于此,笔者呼吁义务教育经费由县统筹上升为省统筹,加大中央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建立中央、省(市)、地方政府分项比例义务教育经费公共财政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8.
税费改革在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也挤压了乡村财政利益的空间,正是这一挤压使隐藏在传统乡村利益互赖格局下的乡村利益张力凸显。本通过对中部某省T乡税费改革的观察和分析,揭示出这种张力及其力量非均衡的乡村博弈所导致的村级财务困境,进而指出,农民负担问题的根本解决是与改革和调整中央与地方的财政体制及农村基层治理结构中各个层级的关系密切相关的,在这一意义上,税费体制改革与其被视为解决农民负担的灵丹妙药,不如被认为是这种整体性改革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60—90年代清朝财政结构的变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太平天国以后,清朝财政收支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财政规模上由19世纪40年代的4500万两增加至8900万两,中法战争以后,财政收支渐趋平衡。在收入结构上,田赋、盐课和关税厘金成为三大支柱,而其中鸦片税收占到整个财政收入约10%。在财政运行方式上,由于解协饷制度日益失灵,出现了中央专项经费、中央与地方分成支配关税收入以及在子口税与厘金方面地方与中央争夺财政收入的情况,反映了地方财政权的形成。财政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