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林州市红旗渠考察时强调,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通过阐释新时代背景下红旗渠精神传播的时代价值和传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积极的解决办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20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人民为改善恶劣生产生活条件,摆脱水源奇缺状况,在万仞壁立的太行山上修建了举世闻名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红旗渠,培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红旗渠考察时强调:“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  相似文献   

3.
朱桂玲  陈瑞 《中国档案》2023,(12):36-37
<正>2023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安阳的重要指示和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河南省档案馆、河南省安阳市档案馆、河南省林州市档案馆主动服务大局,在国家档案局的大力支持下,联合北京卫视推出文献纪录片《档案里的中国—红旗渠就是纪念碑》,生动诠释了“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民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该纪录片作为北京卫视“档案”栏目“档案里的中国”系列作品,为重大主题  相似文献   

4.
"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曾不止一次地自豪地说:‘新中国有两个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他希望到中国来的各国朋友都要去认识认识红旗渠."[1]众所周知,大型水利工程红旗渠是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人民于1960-1969年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历尽千难万险,持续奋战而建成的1500公里的"人造天河".  相似文献   

5.
红旗渠是河南林州人民20世纪60年代奋战10年创造的人间奇迹,成为新中国建设成就的标志性工程。多年来,红旗渠并没有成为尘封的历史,而成为历久弥新的经典品牌,新闻媒体在此做了些什么呢?河南省安阳市不仅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甲骨文的故乡,还是当代红色经典——红旗渠诞生地。安阳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殷墟""红旗渠"等金字招牌,这些独具特色的地方品牌资源分外吸引媒体眼球,往往也成为获奖的机遇。据统计,从1987年以来,仅《安阳日报》以当地经典品牌为题材的新闻作品,在国家  相似文献   

6.
红旗渠大型水利工程位于河南省林州市(原林县),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战天斗地的一个伟大创举.工程建设于1960年至1969年,正是国家发展遭遇极大困难的时期.在每人每天只有0.5公斤原粮,1.5公斤蔬菜的艰苦条件下,林县农民凭着"一锤一钎"奋战于太行山的悬崖绝壁上,"劈开太行山",建成了1500多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相似文献   

7.
林州市地处河南省西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是太行山区风景秀丽、历史悠久的一座名城。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林州拥有无可比拟的自然风光优势,又有被国际友人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林州红旗渠自建渠以来,先后有世界五大洲119个国家、地区的国际友人和国内游客前来参观访问,给林州(原林县)财政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相似文献   

8.
20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魄,克服了令人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仅凭自己的双手,一锤一钎,逢山凿洞,遇沟架桥,顶酷暑,战严寒,历经十年艰苦卓绝的奋战,在巍巍太行山腰间开凿了干、支、斗总长1500公里的,被周恩来总理赞誉为新中国两大奇迹之一,国际友人列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人造天河”——红旗渠.林县人民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不仅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同时也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档案资料.今年适逢红旗渠通水50周年,历经半个世纪的沧桑,红旗渠依然在林州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不断拼搏奋进.而林州市档案局以扎实细致的工作,使红旗渠建设过程这一弥足珍贵的档案资料得以完整的保存.无论对当前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还是今后的经济建设,都具有积极的促进指导作用和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今年的夏天,是一个振奋全国人民精神的夏天。在滔滔洪水面前,无论是“三江”抗洪前线军民撼人的壮举,还是后方人民对前方的款款深情,都让人感受到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而国庆节前夕,在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的电视连续剧《难忘岁月——红旗渠故事》,反映的又是人民群众与大自然作斗争中所展示出的不屈不挠、艰苦创业的民族精神。这是历史的再现,亦是现实的映照。 《难忘岁月——红旗渠故事》是由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亚太公司)、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林州市政府联合拍摄的。它是一部描写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作品。红旗渠在国际上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迹”,又称为“人造天河”。为修这条渠,林县人民苦干十年,硬是用血肉之躯在无路可寻的崇山峻岭之间筑起了这条震惊中外、造  相似文献   

10.
自从河南省文化局等单位发出河南文化遗产老照片“征集令”后,截至目前为止,组委会已从各地提供的700多幅老照片中筛选出了400余幅图片进行公布。其中,红旗渠、殷墟、纪念吴培文老人照片、文峰塔和建于北宋的安阳县永和桥,5组上世纪80年代前未公开发表的照片,成为“河南省文化遗产老照片征集”活动中的重头戏。  相似文献   

11.
在一篇介绍穆青的文章里,读到一则穆老与河南林县红旗渠的故事。林县人民当年修建红旗渠的壮举,穆老曾经亲眼目睹并宣传报道过。几十年后,穆老虽然年事已高,可他仍没有忘记林县的红旗渠和那里的父老乡亲,一再叮咛新华社的同志代自己去重访红旗渠,看望和宣传那里的人们,让世人了解新时期的红旗渠精神。对穆老来说,他牵挂着那里的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牵挂着魂牵梦绕的红旗渠的发展变化。从穆老渴盼回访红旗渠的愿望中,不难体味出他对红旗渠及林县人民的感情之深。体会穆老的"红旗渠情结",联想到时下一些新闻工作者的所谓"回访",境界…  相似文献   

12.
简讯     
4月份以来,安阳日报在林县红旗渠通水25周年纪念日前后,发表了社论《红旗渠精神放光芒》和《红旗渠精神在林县》系列报道,并开辟《大力发扬红旗渠精神》专栏,在全市组织开展学习红旗  相似文献   

13.
杨志敏 《传媒》2023,(19):39-41
红旗渠建设过程中,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被列入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红旗渠精神谱系的影像书写中,诞生了纪录片《红旗渠》、电影《天河之恋》、电视剧《红旗渠的儿女们》等近百部优秀影视作品,展现了红旗渠精神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赓续和传承。2021年,31集电视剧《红旗渠》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热播,该剧作为建党百年献礼剧,融思想性、艺术性为一体,以满满的时代质感促成观众对重大历史题材的情感召唤和价值认同,也为当下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影像化书写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4.
林州市地处河南省西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是太行山区风景秀丽、历史悠久的一座名城.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林州拥有无可比拟的自然风光优势,又有被国际友人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林州红旗渠自建渠以来,先后有世界五大洲119个国家、地区的国际友人和国内游客前来参观访问,给林州(原林县)财政带来了巨大的收益.本文从林州市旅游业发展现状人手,分析了其旅游资源的特征及其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结合DI设计的定义、特点、内容,阐述旅游地形象化传播的重要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杨娟 《大观周刊》2013,(9):198-198
红旗渠精神是我们民族时代的旗帜。中原大地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红旗渠精神形成的文化底蕴,而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是红旗渠精神得以形成、发展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6.
近日,读到一则穆青与河南林县红旗渠的故事。林县人民当年修建红旗渠的壮举,穆老曾经亲  相似文献   

17.
魏明艳 《新闻窗》2010,(6):64-64
作为《安阳日报》的记者,我对于红旗渠是非常熟悉的。除了去林州采访,光是陪外地来的朋友去参观红旗渠,每年也有十几趟。每次去非但没有厌倦,反而越来越沉醉于红旗渠精神的感召之中。  相似文献   

18.
天堂,图书馆的模样——首届全国“百县馆长论坛”随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这是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著名诗人、作家博尔赫斯的一句名言。2005年11月。中国图书馆学会主办的首届“百县馆长论坛”在著名的红旗渠畔——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图书馆举行。来自全国100多位县级图书馆长参加了论坛。笔者有幸参加,并有了许多关于“天堂”的感概。  相似文献   

19.
为继承和发扬穆青的优良新闻工作传统,深入研究穆青的新闻思想和新闻实践,2005年7月,我们郑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重走穆青路”采访团一行七人,带着对人民记者穆青的崇敬,带着对农村和农民的感情,奔赴安阳、新乡、辉县,去追寻穆青的足迹……永不褪色的红旗7月6日,我们来到安阳林州。在这里,任羊成和红旗渠有同样的知名度。几乎没有费多少周折,我们就顺利地找到了住在城北红旗渠管理处院内的特等劳模任羊成。老人对倾注了一生心血和汗水的红旗渠感情颇深,听说我们要去红旗渠看看,他不顾高温酷暑,执意要陪我们一同去参观红旗渠。7月7日上午,任…  相似文献   

20.
闻名中外的红旗渠,是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人民为彻底改变祖祖辈辈干旱缺水的生存状况,历经艰辛,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建的一个大型水利工程.在物质生活和技术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经过10年(1960年2月至1969年7月)的艰苦奋战,林县人民"削平山头1250座,凿通隧洞180个,总长26公里;架设渡槽155座,总长6.5公里,共挖砌土石方1700多万立方米.用这些土石方修建一条高1米、宽4米的公路,可从林县北至哈尔滨,南到广州."[1]59红旗渠被誉为"人工天河",它的成功修建,是我国乃至世界水利建设史上一面鲜艳的旗帜,其精神成为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