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例谈文本细读的两重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阅读,是一个享受美的过程。阅读之美,在于透过语言文字的表面所享受到的意境美、情感美。文本细读首先就要求教师以"阅读者"的身份进入文本,以愉悦的情态欣赏品味作品,在文本所营造的特定环境中发现细节之美,感受语言之灵性,从而获得最为自然真切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2.
抒情散文一直是教学的难点,应把抒情散文的各种读法交错使用,体会其语言的"形象之美""神韵之美""逻辑之美",从而与文本展开意境性对话;以读代讲,精美讲读,从而与文本展开理解性对话。只有这样,才能对抒情散文进行合理的文本解读。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教师可从文本所蕴藏的丰富资源入手,为学生创设扎实的寻美旅程。教师可以引领学生通过调动思维,在质疑中探索文本的思路之美;通过多种感知,在朗读中欣赏文本的情韵之美;通过拓展联想,在研读中探寻文本的形式之美;通过辨析联系,在品读中体悟文本的内涵之美。  相似文献   

4.
朗读在"吟咏诵读"中体现课文的语言美,在"咬文嚼字"中感受人物的品质美,在"情意冷暖"中领悟文章的意境美,在"抑扬顿挫"中产生心灵的情感美。语文朗读其实就是读"进"文本,再读"出"文本的过程,即从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开始读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再把对文本的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冯广军 《成才之路》2014,(29):65-65
诗歌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更蕴含着美的情感、意境和形式。诗歌教学万不可脱离诗歌的本质之美。"多维朗读,触摸诗人情感之美;品析词句,破译诗歌形式之美;促发想象,玩味诗歌意境之美;拓展资源,开掘诗歌深度之美",从而让诗歌教学行走在"美"的道路上。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是富有深刻思想内涵和丰富语言意境的。课堂上的热闹活动,往往停留在"是什么"这个浅尝辄止的层面。如何深掘文本的内涵,品鉴语言的魅力。本文结合《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案例,通过解读文本教学的三个层次,帮助学生学会咀嚼课文语言和文字之美。  相似文献   

7.
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充分领会课文的自然之美,把握人物的形象之美,感悟文本的语言之美,体会无尽的意境之美,从而增强审美能力,完善人格素质,实现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8.
汪吉 《教学随笔》2013,(18):20+50
初中语文散文教学要注意在导入环节抓住学生注意力,为后面的教学环节作好铺垫;注意在品读散文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语言之美;在文本分析中体验散文的意境美;并在散文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散文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阅读的过程是学生不断发现、不断探索的过程。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内核中,去感受文本之美,应成为阅读教学的主题。教师应立足儿童本位,引领学生感知文本的语言之美;通过转变视角,引领学生感知内涵的立体之美;通过体验人物,引领学生感知文本的情韵之美。  相似文献   

10.
意境是一个具有空间性特质的诗学范畴。“境”原本包含空间涵义,在佛典适用中意义虚化,进入诗学话语后则用来概括诗歌的审美感受空间。从文本视域出发理解意境,意味着意境是一种结构性存在,情与景两大因素构成了意境的“意向性”文本空间,这一文本空间蕴含着生动的人生意识和审美价值,呈现出延展、流动的空间之美。  相似文献   

11.
实现语文课上的审美教育,教师要在教学中拨动学生的"情"弦,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活体验,引导学生从文本入手:以阅读体会语言的音韵美;以想象拓展文字的意境美;以移情再现描写的色彩美;以剖析彰显文章的结构美;以感悟内化作者的人格美。  相似文献   

12.
中国山水画至宋代进入鼎盛时期,宋代山水画造型、笔墨、构图及意境表达方面具有显著时代特征,其虚实相生、诗画交融的情景之美;格物致理、穷开万物的理学之美;观物察己、山水自然的重构之美;景意一体、气韵生动的淡雅之美;"简化物象"、"以大观小"的空间之美共同构成的宋代山水画意境美,至今影响着中国山水画的创作。  相似文献   

13.
中国山水画至宋代进入鼎盛时期,宋代山水画造型、笔墨、构图及意境表达方面具有显著时代特征,其虚实相生、诗画交融的情景之美;格物致理、穷开万物的理学之美;观物察己、山水自然的重构之美;景意一体、气韵生动的淡雅之美;"简化物象"、"以大观小"的空间之美共同构成的宋代山水画意境美,至今影响着中国山水画的创作。  相似文献   

14.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试结合中学语文文本实际,从发现自然之美、寻求生活之美、感受意境之美、挖掘意蕴之美、领悟情感之美、剖析形象之美、品味语言之美、理出结构之美等八个方面对如何进行审美教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陶冶学生美感,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是教学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管是文字语言,还是文本内涵,处处蕴含着美感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善于发掘美育因素,更重要的是巧用有效教学方法灵活渗透美育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使其感悟意境之美,体会形象之美,品味语言之美。一、注重诵读,感悟意境之美在语文教学中,所谓意境即内在心灵和外在景象的相融为一。对于小学生而言,因为自身阅历以及知识欠缺,他们主  相似文献   

16.
小学语文教材不仅是优秀文化的基因库,而且是涵养小学生审美人格的发源地,其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进而形成审美人格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小学语文教材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小学语文教材是审美人格的"涵养基"、"引领者"以及"奠基石";小学语文教材以其形象美、语言美、意境美及插图美体现其审美意蕴;师生共同浸润在文本中,以阅读、体悟、赏析及表达等方式分析教材,是涵养审美人格之关键点。  相似文献   

17.
文本细读,是学生走进文本的主要途径,更是学生体验文本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的重要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读标点、字词、句子,使学生理解文本的表达艺术,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实现"言意兼得"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8.
本应用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具体的教学实例论证了"读"在中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读"品味文本中的韵律美、音乐美、节奏美、气势美、意境美、景色美和情感美,让读在语文教学中独放异彩。  相似文献   

19.
"意境"在中国美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宋词是一种相对比较个人的、情感的文学体裁。如何在翻译中再现原词的意境美是译者的一大难题,本文将探究如何在宋词英译中再现古词独有的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论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之美”、“语言之美”、“意境之美”、“形象之美”的实施途径和方法,让学生在真挚高尚的审美情感中受到陶冶,拨动心灵琴弦,敞开心灵之窗与文本对话。让语文学习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过程,成为学生生命的成长与体验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