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些教师只求形式而不求实效地读,忽视了"感情"的激发和培养,这样,学生们很难真切地体会课文的感情,未能真正达到感情朗读的要求。因此,"创设情境"是感情朗读的基础和关键。  相似文献   

2.
新课改形式下,声情并茂的朗读对学生显得尤为重要.朗读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对学生口才、胆量等综合能力的考查.细心的教师不难发现,基本上新课改的每一篇课文在学习目标中都有一点,那就是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强化朗读能力的基础训练,逐步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但一些老师只是空泛地让学生读出感情,或是用枯燥乏味的课文分析代替学生的感悟。要真正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归根到底要回到"读"的方法指导上。  相似文献   

4.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总得"读",因为读得好,可以深切地传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就领会它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阅读中得到情感的体验.因此,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培养学生"感情"朗读的能力,就成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让学生在阅渎中得到情感的体验呢?  相似文献   

5.
"有感情朗读",语文教师再也熟悉不过的字眼,"有感情朗读"已经日益成为语文园地里最具春意的一枝.于是,语文课堂上"读"占鳌头,"读"霸天下,"读"当一面.可谓语文教师之情有"读"钟.然而,当我们的语文课堂常常充斥着"美美地读""有感情地读""带着感受读"这些字眼;当不同体裁的课文、不同风格的作品的阅读都被"有感情朗读""格式化"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该追问,有多少有感情地朗读是真正发挥了作用,多少有感情地朗读是真正让学生读进去了,又读出感情来了呢?  相似文献   

6.
《学周刊C版》2017,(12):180-18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朗读不落实,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便无从谈起。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朗读素养,朗读中抓住重点词句,有利于促进朗读的效果;朗读中了解人物心理特点有利于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创设情境有利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教师泛读,可以让学生爱上朗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7.
小议朗读     
朗读是阅读的一项重要基本功。阅读教学中指导好朗读,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九义”小学语文教材进一步加强了这方面的训练,许多课文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因此,抓好朗读,是落实素质教育,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阅读教学中的朗读,形式多种多样,选择何种形式,依内容而定,读时要有明确的目的,作精心指导。一般地说,讲读课文的朗读,可以按不同的教学阶段,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指导。如在揭示课题后,为了面向全体学生,集中…  相似文献   

8.
朗读能力是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和学习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教师有感情的朗读可以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成形象的语言信号,有如给一张黑白相片加上色彩,使学生更形象、生动地理解文章,在自己的脑海中生成一幅幅图画,与作品的人物产生共鸣,促使学生思维和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要求。那么,应该怎样在教学中落实这一要求呢?一"、巧"用重音在朗读教学中,有时巧用重音,可以培养语感,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能力。如教学《永生的眼睛》一文时,学完课文之后,可通过朗读课题的练习,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课文主旨。如将重音落在"眼睛"上,  相似文献   

1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朗读的标准是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在常规教学中,学生基本能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在熟读的基础上把课文读流利,可是"有感情"地朗读是需要教师引导的。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呢?一、教师范读,营造文本"感情"的氛围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当前朗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让学生"自己爱怎样读就  相似文献   

11.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道出了"劳于读书,易于作文"的真理。因此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已成为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的能力,引导学生有效朗读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体悟文本,把握基调。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的感情态度、感情色彩,也就是感情基调。它是朗读一篇课文的基础。如果我们能体会把握好文章的感情基调,确定用什么样的情感  相似文献   

12.
朗读训练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使朗读训练卓有成效,必须结合课文的讲读过程,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学生只有理解了课文,才能读得有感情;而有感情地朗读,又能加深对课文和朗读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并加大朗读训练这一教学环节的力度,提高朗读能力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抓起。  相似文献   

13.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和学习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不重视自己朗读能力的训练,很少在课堂上示范朗读,一味依赖现代化教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要加强朗读训练,要把朗读视为课文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朗读能力的逐步提高,对课文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从一年级起,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只是  相似文献   

15.
赵璐 《华章》2012,(10)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中学语文课的教学任务,也是教师进修学校培训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重在朗读的感情上.朗读感情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朗读课文要设计一定的梯度,使学生拾阶而上.课文的主旨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情感,深入领会课文的主旨是有感情朗读的基础.凡课文都有情感的基调,准确把握课文的基调,对朗读进行正确地定位,是有感情朗读的前提.要读出课文的感情,读者首先要有激情,其次才是朗读的技巧.  相似文献   

16.
陈荣 《成才之路》2014,(25):78-78
正语文教学一直是整个小学教育的重点,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语文教学所培养的"读"。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关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以及阅读能力。而朗读能力则是本文所谈的重点。一般而言,教师要求学生能较正确、流利以及有感情地进行普通话朗读。朗读要求中的正确及流利,是教学中的"易点",而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是教学的难点。在此,笔者以三部曲的形式泛谈"感情朗读"。一、创设朗读情境是前提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应该以"激发学生兴趣"  相似文献   

17.
谈朗读教学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功。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着重要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只讲字的音、形、义和词句的语法关系,只分析一下课文是不够的。要让学生完整地理解课文,充分体会课文的特色,把课文学活,还必须搞好朗读教学,以补充讲解的不足。朗读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识字率。我  相似文献   

18.
马京格 《考试周刊》2009,(18):26-26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本文介绍了几种朗读的形式以期使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热点”,更有效地提高朗读质量。  相似文献   

1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小学阶段关于朗读的要求是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三个学段朗读目标具体表述的时候,还是略有区别的。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学习用"到"用"再到"能用",在具体达成度上是有不同要求的,这里面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在现实教学中,老师对不同学段的朗读要求往往是模糊不清的,对孩子的朗读是以"有感情地朗读"为评判标准的,尤其是低段学生的朗读拔高要求,过高的要求使得课堂的朗读教学变得急躁、盲目、无所适从。基于低段年级的朗读现状,从正确朗读的角度,阐述低段学生有效朗读指导的策略,旨在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更好地达成语文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20.
<正>朗读是学生与课文直接对话的主要形式,是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实践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表达出来的一个过程,是学生获得语文能力和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新课标》对朗读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可见,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尤为重要。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