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论英国对西欧一体化政策的缘起(1945—1950)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后 ,英国的欧洲政策有利用欧洲使自己成为“第三力量”之意。英国对西欧一体化政策在经济领域缘起于 1 947年 6月开始的马歇尔计划 ,在政治领域则缘起于欧洲委员会的建立。这一时期英国政府形成的关于西欧一体化的性质、方式、职能等观念和政策反映了英国对西欧一体化的立场 ,并直接影响到英国后来的欧洲一体化方针和政策。  相似文献   

2.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美国与欧洲的关系已密不可分。但是由于战后和平安排未能实现美国领导世界的计划 ,因此 2 0年代执政的共和党政府实行了不参加国际联盟、对欧洲不承担任何政治义务的孤立主义政策。但实际上 ,为自身利益所驱使 ,美国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力量积极开展经济外交 ,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广泛地介入世界事务。道威斯计划充分显示了2 0年代美国经济外交的运作形式及对当时国际关系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试论白里安欧洲联合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里安欧洲联合思想是在一战后联合呼声日趋高涨之际形成的。其主要内容是主张法德和解;建立一个欧洲联盟;从经济优先到政治优先实现联合。白里安欧洲联合方案失败的原因在于,一是各国缺乏共同的政治意愿;二是缺乏联合的经济基础;三是方案本身的缺陷和缺乏一批具有决策力与操作力的领袖人物。  相似文献   

4.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20年间,英国背离了传统的现实主义外交,理想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支配了英国的外交政策。无论是20年代倡导依靠国际联盟以实现集体安全,还是30年代主张通过大国协作保障欧洲和平,都使这一时期英国外交政策深深地打上了理想主义的烙印。  相似文献   

5.
威尔逊的国联思想产生于一战爆发后的调解外交之中.这时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特征是在保持中立的基础上对欧洲冲突实行调解.美国外交传统中的中立原则决定了威尔逊政府不准备对欧洲事务承担任何义务,但是这种调解本身又有参与解决欧洲事务的含义.这种自相矛盾的政策只能导致调解失败.在这种自相矛盾的政策中,威尔逊找到了战后国际联盟这个目标,并从泛美条约的集体安全条款找到它的基础原则.国际联盟能同时满足威尔逊既不脱离传统的孤立主义又能参与欧洲事务的双重愿望.战争形势很快迫使美国放弃中立,但是国联思想却沉淀下来成为威尔逊外交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6.
缘于博洛尼亚进程,英国高校在欧洲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文章对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背景下的英国现行学分转换制度及实施情况予以综合述评,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问题:欧洲学分积累与转换体系在英国的执行情况,英国对于博洛尼亚进程所做之承诺是否兑现及其实现程度,英国各地区间学分转换体系有何区别。文章还就英国高等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政策对其资格框架、学生流动性及教育成本的影响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7.
1939年苏芬战争爆发与英国的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 9年 1 1月 3 0日爆发的苏芬战争实质上是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初为贯彻“避战自保”政策而采取的重要行动之一。英国政府出于战略上缓和与苏联关系的需要 ,在对苏政策上从一开始就采取谨慎态度 ,极力避免卷入与苏联的军事冲突 ;在国际联盟介入苏芬冲突后 ,英国坚持反对制裁苏联的动议 ,1 2月 1 4日投票支持国联开除苏联并非英国本意。英国在苏芬战争期间始终没有采取直接针对苏联的军事行动 ,其结果不仅避免了英苏关系恶化 ,而且在客观上为日后英苏走向联盟留下了余地。  相似文献   

8.
均势外交是英国传统的外交政策,它对英国社会和欧洲政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一对外政策的确立取决于英国特殊的地理位置、政治、经济等因素,均势政策在历史上对维护英国利益、保持欧洲平衡起了非常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英国技术移民门槛抬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是一个高福利的国家,国民享受免费医疗、教育等。近年来,英国的就业形势更是达到了数十年来历史最好水平,在欧洲诸国中,英国成为就业率较高的国家之一。但由于英国社会老龄化问题十分严重,所以迫切需要具有一定技能的社会成员支撑起国家推行的福利制度。为此,英国政府一直在考虑有计划地吸收高素质的技术工人。据了解,根据最新公布的移民政策的有关规定,来自欧洲以外地区的低技术人才未来将无法移民英国。由英国内政部推出的这份新移民政策旨在加强控制能在英国享有永久居留权的移民人数,低  相似文献   

10.
欧洲多国凭借留学费用低、教学质量高等诸多优点成为众多中国留学生的心仪之选。2013年,欧洲留学热潮还将持续高涨。本期我们将从留学热门程度、教育特点、签证政策等多个角度对英国、法国、德国三个国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让.莫内是欧洲一体化的设计者和实践者,其一体化思想的理论来源是米特兰尼的“职能主义”,实践来源是国际联盟和欧洲经济合作组织。让.莫内欧洲一体化思想的本质是“超国家”主义,原则是“共同行动”,其对欧洲一体化进程影响深远,他本人也因此被称为“欧洲之父”。  相似文献   

12.
1946年5月16日,艾德礼政府公布了解决印度问题的“内阁使团方案”。方案设计了一个中央权力比较微弱而各省享有较大自治权的联邦体制,希望既能维护印度的统一,又能满足穆斯林的自治要求。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虽然对方案没有满足自己的意愿而表示不满,但是都先后通过决议,部分地接受方案,以共同制定新的印度宪法。无论印度还是英国和美国的政治领袖都认为这是当时情况下英国政府能提出的最好方案。正确地认识这一方案的性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直接影响到人们对艾德礼政府的对印政策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大英帝国在近代外交史上长期立于不败之地。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争结束后英国对中东阿拉伯诸行省的安排,既给阿拉伯人许诺,支持阿拉伯人"独立"和"统一",又给犹太人允诺,支持犹太人建立"民族之家",同时允许法国人得到叙利亚(包括黎巴嫩),与法国共同受国际联盟"委托"统治阿拉伯地区。而英国的真实意图则是如何建立自己在中东的持久控制,既不想让犹太人建国,也不想让阿拉伯地区统一,还不想让法国人过多染指。事实上犹太人、阿拉伯人看到希望却得不到实利;法国表面上与英国平起平坐,实则受到英国支配。最终英国在巴勒斯坦的统治陷入失控状态,以不体面的方式收场。  相似文献   

14.
威尔逊与洛奇关于国联盟约的分歧 ,其实质不在于美国是否参加国联 ,而在于美国如何参加国联 ;不在于国联的原则 ,而在于美国外交的战略方向。具体而言 ,就是国联到底能否使美国控制世界 ,抑或是美国被国联所控制。尽管美国最终没有加入自己倡导的国际联盟 ,但是这场争论论证了美国在新时期外交的战略目标 :凭借实力建立一个美国主宰的世界 ,构建以美国为领袖的国际关系新格局。虽然这一目标在威尔逊时期遭遇挫折 ,但是未能从根本上动摇美国外交的总体方向。整个 2 0世纪的历史都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5.
It is common in the literature to refer to British colonial education policy as if it were ‘a settled course adopted and purposefully carried into action’, but in reality it was never like that. Contrary to popular belief, the size and diversity of the empire meant that no one really ruled it in any direct sense. Clearly some kind of authority had to be exercised from London but as Arthur Mayhew said of education policy in the Colonial Empire in 1938: ‘No Secretary of State for the Colonies … [is] anxious to adopt too definite a policy. He will be content with a few assumptions and a statement of general principles. And he will not be surprised if these principles in their local application are adapted with the utmost elasticity to local conditions.’ In the absence of any strong direction from the centre,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factors that shaped twentieth century education policy in the 47 crown colonies, protectorates and mandates under the aegis of the Colonial Office in Whitehall. They included the all‐important attitudes of the governor and his senior administrative officers towards education; the status of the director of education; the influence of the Christian missions both in London and in the colonies; denominational rivalry; long‐standing British educational traditions based on social class; the state of the local economy; the attitudes of the European settlers; the advice and status of the London‐based Advisory Committee on Education in the Colonies; the influence of the Secretary of State for the Colonies on the government of the day; the attitudes of key senior Colonial Office officials towards education; indigenous pressure groups; special reports and recommendations; war; national rivalry; the so‐called Cold War; post‐war constitutional changes, and the pressure of world opinion as reflected in the League of Nations after 1918 and the United Nations after 1945. Clearly there was great diversity in the ways in which education was developed from one territory to another but only detailed case studies can generate the data for broader and more historically accurate hypothese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British colonial education as a whole.  相似文献   

16.
对张建华教授关于俄国难民事务负责人的任命、南森译名的翻译等几个问题提出商榷,以为俄国难民事务负责人是由国际联盟任命的,而非国际红十字会,两战期间国际联盟在难民的救济、遣返、保护等方面发挥了主要的作用,南森及南森护照的翻译应采用规范的译名。  相似文献   

17.
Internationalism in the interwar era carried different meaning for different groups. A Nordic school for adult education, with the aim of raising the ‘international citizenship proficiency’ of the Nordic peoples, was established in Geneva in 1931, through cooperation between representatives of international organisations and adult educationists. Both groups harboured an intense passion for internationalism, but whereas the officials understood the League of Nations and the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to represent true internationalism, the educationists took a critical stance. Internationalism was for them related to nationalism and Nordism, and an expansion of the power of the small and neutral European states.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ordic school in the interwar period and analyses the ideological controversies surrounding its internationalism.  相似文献   

18.
论欧盟政治体系的联邦制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关于欧盟的体制之争从未停息,但认为欧盟同一般的国际组织没什么区别的观点已不大被人赞同,目前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从欧盟本身所拥有的权力及其与成员国关系上来分析,欧盟不同于一般国际组织,而多少渗进了联邦制成分,或说是介于联邦与邦联之间的一种政治体系,本分析了欧盟政治体系的基本结构,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其联邦制特色,并对欧盟的政治体系的未来走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