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程知识与权力相蕴而生。事实性与有效性构成了课程知识合法性的内在张力。课程知识的事实性受三种知识观的影响:科学理性和经验论知识观影响下的课程知识仅具有知识的事实性而不具有有效性,因此,是不合法的知识,它的权力主体——国家、专家也是不合法的权力主体;而建构主义知识观影响下的课程知识是合法性的知识,它的权力主体——国家、专家、教师、学生都是合法性的权力主体。新课程改革是在建构主义知识观影响下进行的,它的权力主体也是合法的。  相似文献   

2.
课程知识与权力粘合孪生,课程知识的合法性状况规定了它的权力主体是否合法。事实性与有效性是课程知识具有合法性的两个因素,课程知识的有效性是判断权力主体是否合法的关键因素。新课程改革是在具有合法性的建构主义知识观影响下进行的,它的权力主体——国家、地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具有合法性。  相似文献   

3.
课程知识的合法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通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这一文本的社会学分析,呈现课程知识的合法性问题,即课程知识的有效性、正确性、恰当性是如何得以论证的?其隐含的权力与利益关系为何?何为?同时,也使本次课程改革的内容、趋势及所隐含的问题进一步透明化,以期对课程改革实践有所助益。以《纲要》为分析文本,从社会学视角审视,课程知识的合法性所引出的合法性主体———国家、专家、教师的角色及其关系发生了变化:“国家”角色的隐退,“专家”由“象征性参与者”向“事实性参与者”的过渡,尤其是具备“双重合法性”的“官员专家型…  相似文献   

4.
高水红 《学科教育》2002,(8):1-4,14
本文通过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课程知识合法性的追问发现,国家、专家等角色在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发生了变化。“国家”角色开始隐退,“专家”由“象征性参与者”向“事实性参与者”过渡,使课程知识合法性的主体发生了变化:课程将不纯粹是“传递统治阶级意识形态,进行阶级关系再生产的工具”;“专家”与“国家”在角色、地位上既有磨合又有争夺,从而也改变了课程知识合法性的过程:课程由社会单方“控制”的中介变为多方“认同”、“妥协”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课程知识合法性的追问发现,国家、专家等角色在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发生了变化。“国家”角色开始隐退,“专家”由“象征性参与者”向“事实性参与者”过渡,使课程知识合法性的主体发生了变化:课程将不纯粹是“传递统治阶级意识形态,进行阶级关系再生产的工具”;“专家”与“国家”在角色、地位上既有磨合又有争夺,从而也改变了课程知识合法性的过程:课程由社会单方“控制”的中介变为多方“认同”、“妥协”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高校职业生涯辅导课程的“合法性”应体现在形式与实质两方面的合法,作为“妥协”的文本,学生、教师、学校及用人单位、政府都是其合法性的权力主体.为提高职业生涯辅导课程的“合法性”,我们要兼顾多方权力主体的课程政策要求、合理构建课程编制组织、协调各方主体价值取向、促进课程目标的有效实现、充分彰显课程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7.
政治合法性概念是政治学的核心概念,是指权力主体和公众领导与服从关系稳定和谐的客观状态。政治合法性基础一般主要包括:利益的满足,合法律性,权力主体的有效性,意识形态的支持,符合传统性,合道义性,个人魅力.政治合法性研究对政治学学科建设与正确分析政治现象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教师课程权力的概念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对"权力"和"课程"概念的分析,本文认为课程权力是指在现有的教育法规和国家课程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课程主体在对课程进行研究、开发或实施的过程中所拥有的可支配的能动力量.教师课程权力是指在现有的教育法规和国家课程政策所允许的范围内,教师在对课程进行研究、开发和实施的过程中所拥有的可支配的能动力量.它具有强制性、合法性、有效性和媒介性.它与教师的课程权利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视阈中的政治合法性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社会里,民主政治为反思政治权力合法性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本文分析了评价政治合法性之"合法"的经验主义、规范主义、功利主义三个标准,以此为分析框架,认为现代社会里,支持政治合法性的核心资源可概括为政治权力的产生及运行规则合法性、价值体系合法性、政治公共产品供给合法性三个方面.任何一项合法性资源都不足以支撑现代政治权力的合法性,现代政府应高度重视合法性资源的整合,才会使其国家治理的水平更高,相应地,权力更合法.  相似文献   

10.
大学行政权力随着大学发展和组织演变由学者权力让渡而来,同时承担着政府授权的公共管理职能。它基于大学本身需要和政府授权获得合法性存在。由于大学行政权力承担着大学的公共责任,同时又按照科层制进行大学管理,而大学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政治合法和资源供给,因此,大学行政权力从公共责任、科层制、政治合法和资源依赖四个方面建立了自己的合法性基础。目前,中国大学行政权力存在的问题是逾越了自身合法性的限度,使它回到合理的位置上是"大学去行政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1.
教师流动政策的合法性缺失及其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我国各地教师流动政策的实践,从政策合法性视角来看,教师流动政策存在政策执行主体权限不合法、政策内容合法性缺失、政策内容与《教师法》等相关教育法律法规相违背、政策对象不认可等问题。合法性制约着有效性,也影响着政策价值选择的实现。在肯定教师流动政策合理性的前提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该通过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合理界定政策要素、完善政策内容、变"强制"为"引导""主动"、政策执行过程中积累有效性等途径重构教师流动政策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2.
在行政决策过程中,决策草案在提交政府集体审议决定之前,由法定机构对决策方案是否合法而进行审查。合法性审查是行政决策进行事中审查的法定程序,实现行政决策裁量权的内部控制。对于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的主体,需要结合决策主体之间的权力划分和决策事务的性质进行制度完善。合法性审查的内容主要涉及对行政决策权限、程序和内容的审查。  相似文献   

13.
高等学校作为规章制度制定主体的合法权力来源是国家的法律授权.同时高校规章制度的制定也是其自主权实现的必要条件,但学校的规章制度应具备一定的法律要件才有效,而建立相应的审查机制也是高校规章制度合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4.
课程改革的合法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项公共政策行为,课程改革同样面临着合法性问题。课程改革的合法性是指教师、学生等利益主体对其价值的认同。课程改革的合法性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为了让课程改革获得较高的合法性,避免出现合法性危机,要使课程改革具有较高的有效性,使课程改革政策合乎法律,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使课程政策与所处环境相一致,减少课程改革政策信息的非公共性。  相似文献   

15.
张勇军 《高教探索》2012,(5):11-15,28
高等教育领域内对大学行政权力的批判由来已久,但是大学的行政权力也并非一无是处或毫无根据。从大学组织的性质来看,大学行政权力不仅具有内部合法性,而且具有外部合法性,而从行政权力的逻辑起点看,它则和大学的学术权力具有同源性。当然,在如何调和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的冲突上,大学的一切活动都应围绕大学发展的内在逻辑——高深知识展开,而行政权力也应当以服务学术作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惟其如此,两种权力之间冲突的和解与弱化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16.
民主法治思想虽然是历史的、具体的和意识形态的,但是它保障人们权利和规制国家权力的基本价值在社会演进中一直未变,这是它的灵魂和核心.民主法治思想成为现代国家权力合法性的观念共识是人类政治智慧发展的结晶.民主法治思想也是我国权力合法性的主流观念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原则.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借鉴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法治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传统人治政治向现代民主法治政治的转型.  相似文献   

17.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真理、科学、技术甚至现实都是通过社会认可建构而成的.同传统修辞学相比,建构主义修辞观在各方面都有独特的表现:修辞是为了认同,修辞是真理方式,修辞是集体行为,修辞是言语建构,修辞是权力生成.建构主义修辞观的价值在于,它提高了修辞学的地位,加强了修辞学的功能,拓宽了修辞学的空间,深化了修辞学的主题,扩大了修辞学的影响.建构主义修辞观的局限在于,它消解了修辞学的学科定位,颠倒了修辞学的映射关系,夸大了修辞学的权力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以下简称行政诉讼法)第五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对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是行政诉讼庭审中的核心问题,也是行政诉讼庭审中区别于其它诉讼的主要标志之一。因此,如何正确确立行政诉讼庭审中合法性审查的标准是搞好行政诉讼的关键。合法性审查原则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的面较宽,根据我国行政诉讼的一般原则和特有原则及基本原理,笔者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合法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基本要件:即主体合法、内容合法、程序合法。航胃主体合法,是指行…  相似文献   

19.
权力腐败 ,从根本上来说是权力的商品化。它导致人们对权力本质的重新认识 ,促使人们的权力价值观发生变化 ,从而造成政权的合法性危机。权力腐败所引发的三种政权合法性危机对于一个政权的生死存亡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一、当下课程改革的知识观透析 1.建构主义知识观的兴起.建构主义知识观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为我国教育界所认识,它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认为知识是一种主体的存在,"既不是对世界的镜式‘反映',也不是对事物本质的‘发现'与‘揭示',而是人们理解事物及其与自身关系的一种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