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图教学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环节,地图与地理的关系十分密切,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没有地图也无法进行地理教学。古人云“左图右书”,“图”乃是地图,“书”既是地理教材,也就是说地理必须读图解意,才能学好学活,同时也道出了读图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然而抓好读图教学并非是一件易事,怎样才能形象生动地进行读图教学?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2.
石瑜 《广东教育》2004,(7):39-39
要写就精彩文章,章法和技巧固然重要,然而,如果没有真情实感,文章便没有血肉和灵魂,形式的精巧也掩盖不了内容的苍白。因而.指导学生写作文,要在“情”字上下功夫,要培育“情感之花”。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数学教学中,不少课堂上几乎全都是清一色的“标准答案”。“确定性”“科学性”和“非质疑性”成为这种答案的显著特点,“没有问题”成了最好的教学。于是,学生不需要发现,也没有机会和可能去发现问题,这种教学效应对学生个性发展的伤害是可想而知的。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  相似文献   

4.
《浙江教学研究》2004,(1):10-15
21世纪各国之间的竞争就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而知识和人才的竞争实际上就是教育的竞争。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这已是当今世界的共识。前苏联认为“教师是学校的灵魂”,日本认为“没有师资质量,就没有教育质量”。我国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则强调国家兴旺、民族强盛的关键在于拥有一支综合素质高、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5.
由于种种原因,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表现为“真情与个性消逝,文学与文化流失,想象与创新衰退”。这种教学的弊病也显而易见:理性知识多而滥,感性积累和创造少。学生得到的是什么呢?他们会熟知诸如“以小见大”、“形散而神不散”、“小说的三要素”等写作和分析术语,或用一种近乎思想品德教材的话语复述中心意义,对文章内容来说,却永远是一碗“夹生饭”,更谈不上创造。在这样的语文课上,学生没有主动思考的体验,没有与书本的直接对话,没有得到真正的尊重,自我素养很难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6.
张洁 《早期教育》2002,(10):37-37
陶行知先生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这里“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没有“做”就没有“学”,也没有“教”。当前,在幼儿园中进行的开放式区域化学习活动正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这一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7.
吴俊 《教育现代化》2005,(10):74-75
“灵动”指教师教学的智慧,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灵动的数学课堂就是教师发挥教学智慧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状态,灵动的课堂就像一首绮丽的诗,一篇跃动的散文,一件流光溢彩的艺术品,让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但遗憾的是,现在许多教师在课堂中追求“应试”,把学生当作被动学习机器,或者一味追求“活”而离真实越来越远,课堂没有生命,没有成长的气息。  相似文献   

8.
凡事没有绝对。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正如传播学的奠基人施拉姆所说,对于教学活动来说:“只有最恰当的媒体,而没有最好的媒体。”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正确、恰当地选择与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助,同样颇有讲究。  相似文献   

9.
针对语文教学中的“平面化思维”与“单向操作”的问题,有教师主张在阅读教学中“不指示教学目标”“不指示问题答案”。这种主张是符合语文教学的特殊规律的,从教学方法这个角度来讲也是很有创意的。但是,我们对这个“二个”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与把握,我们不能从“不指示教学目标”走到“没有教学目标”,从“不指示问题答案”走到“没有答案”,更不能走到“没有真理”。日本教育家佐藤正夫曾说:“一切教育现象、教育过程得以形成的最高基准点就是目标。”  相似文献   

10.
看雨的心情     
新课程已经步入实施阶段,实施的关键在课堂。受传统知识本位、考试本位的影响,当前语文教学尽管改革不断深化,课堂的人文性有所加强,但语文教学少慢差费、效率低下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在新课程实施的具体过程中,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面对大量的矛盾和困惑,没有形成科学的共识,没有达成实施课程标准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1.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之际,教师之间也加大了听课探究的力度。但在课后的交谈中,往往会听到这样的抱怨或自责:“我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我脱离教案了”。或:“还有几个问题没讲完。”……原因大多是有些不“善解人意”的学生,提问时开了“无轨电车”,也把教师拖出了“轨”,造成教学目标没能如期达成的遗憾。  相似文献   

12.
小学生为什么害怕写作文 ?冰心在《再寄小读者》一文中,针对学生写作的困难作过这样的精辟分析:“是不是有时提起笔来却觉得无话可说,有时眼前闪烁着景色的色彩、形象,笔下却形容不出来呢……”“无话可说”是指没有生活的积累,“形容不出来”是指缺乏语言积累。笔者曾对我市 139名小学高年级学生作过一次作文心理的调查,调查的结果是; 139名学生中,“觉得没有材料写”的占 45.3%,“感到有材料写不出来”的占 41.7%,这充分说明学生“言之无物”、“有物不会言”是造成小学生害怕作文的主要心理障碍。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抓生…  相似文献   

13.
王庆欣 《贵州教育》2010,(13):29-30
听说读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学生语文学力发展的基础需要。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每堂课都在进行必要的听、说、读、写的交互活动。因为“听”是“说”的前提,没有清晰的“听”,就不会有得当的“说”;没有恰如其分的“说”,也就不可能有精彩的“写”,也不可能有绘声绘色的“读”。可见,“听”是相当重要与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14.
马永清 《内蒙古教育》2003,(2):39-39,46
提问是课堂上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但是,并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够成熟地运用这种教学手段。目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误区———师生寒暄式。问题设计得极其肤浅,甚至根本没有设计。“是不是?”“是。”“对不对?”“对。”“好不好?”“好。”就好像师生见了面以后的寒暄:“吃了饭没有?”“身体怎么样?”“父母亲可好?”这种互相客套的寒暄问答没有任何意义。目瞪口呆式。有一位教师讲绝句《回乡偶书》中一句:“乡音无改鬓毛衰”。他突然问学生:“诗中为什么用鬓毛而不用头发呢?”问得学生目瞪口呆,不知所答。其实教师自己也没有准…  相似文献   

15.
问题教学作为启发式教学的核心.被广泛运用在课堂上。可以说。教学离不开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必须是学生学习过程处于“愤”、“悱”的情绪与思维状态下产生的“启”、“发”的求知需求。学生个体不一样,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也必然不一样。而将怎样的问题纳入教师的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呈现”为具体的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6.
第一步,根据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做法,在工具栏中点击“矩形工具”,把填充颜色选为“没有颜色”,在舞台上用“矩形工具”和其它工具作一个三角形(如图1),选中三角形,依次点击“插入→转换成元件→图形”,把三角形转换成符号。然后确定动画长度,在某帧(如第30帧)处插入关键帧(点F6)。依次点击“修改→转换→比例与旋转”,在旋转度中输入180,点“确定”。在1~30帧之间按右键,点“创建动画动作”。返回第1帧,选中拷贝三角形。  相似文献   

17.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语素养”这个全新的概念作为语教学的核心目标被提了出来。随着课标的推行,一方面,“语素养”像个时髦又讨好的“标签”被到处粘贴;另一方面。这样一个核心概念缺乏明确解说,更没有称得上定义的严密逻辑界定。于是,“语素养”变成一个无边无底的“框”,隐约无形的“框”,因对其外延的不确定和对其内涵的过分演绎,使这个“框”盲目扩张,“语素养”逐渐模糊泛化成“化素养”。  相似文献   

18.
古人说过:“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意是指文章的统帅。在军队中,统帅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支军队如果没有统帅,就会变成乌合之众,没有立意,文章的材料就成了“无帅之兵”的“乌合之众”,所以立意是作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的中学作文教学中,因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学生逐渐成了“学习的机器”,这与教育的功能相差甚远,久而久之.作文就成了类似“八股文”的“千人一面”.没有活力,没有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应回到彰显个性.追求创新的本位上来。  相似文献   

20.
“听课”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为此,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明规定了教师每学期必须完成的听课次数,并依此对教师进行严格的考核。但结果往往是学校和教师都陷入“两难”的尴尬境地:对于学校来说,虽然教师的听课次数都达到了要求,但听课的效果却没有得到真实的显现;对于教师来说,尽管对听课没有兴趣,但为了完成“指标”还是要穷尽办法应付检查,甚至临时“抱佛脚”,在检查前集中突击听课乃至相互抄袭对方“听课笔记”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