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六大报告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提出了"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的要求,极大地丰富了干部队伍建设的目标内涵,对我们推进干部制度改革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十一五”期间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展望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一、简单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为了更好地展望“十一五”期间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首先有必要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毕业生就业改革做一个简单回顾。在20世纪,毕业生就业改革以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改革大学招生的计划制度和毕业生分配制度的要求,1989年国务院以19号文批转原国家教育委员会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中期改革方案”),开始了我国高校毕业生分配就业制度的改革。“中期改革方案”提出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逐步实行毕业生自主择…  相似文献   

3.
有感于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教授《博士制度“四问”及改革建议》一文,以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为例,从博士生招生程序、课程计划、过程管理、毕业要求等方面提出改革措施并展开进一步的探讨。从学院国际合作办学实践出发,审视中外合作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办学模式,提出秉承“学科交叉”“国际化”和“产业伙伴关系”理念,致力于探索“大学—政府—企业”三方合作的培养模式,以期对我国博士生培养制度的改革带来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王清 《现代企业教育》2014,(24):516-51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深化党的制度改革,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本文从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是企业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出发,提出如何正确把握改革方向,深化思想认识的三点要求,最后就如何明确工作重点,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提出了五点建议和方法,为推动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建设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积极稳步地推进招生“并轨”改革江苏省高校招生办公室刘炳贵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对高校招生“并轨”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1997年招生时,全国大多数高等学校都应按改革后的新体制运作,到2000年基本实现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  相似文献   

6.
文章首先说明了“1+X”证书制度视域下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必要性,然后阐述了“1+X”证书制度视域下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内在逻辑,接着提出了“1+X”证书制度视域下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有效路径,最后以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为例,论述了“1+X”证书制度视域下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细化举措。  相似文献   

7.
“双证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双证书”一体化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是从经济社会发展对职教师资提出的客观要求出发,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它在招生制度改革、教学计划制订、课程安排、实习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进入21世纪,在实施“双证书”制过程中,应渗透创业教育和“做人”教育,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行,中考改革(即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实验阶段的任务,进入全面推广阶段,2008年全国所有初中毕业生都应按新课程要求参加中考。为贯彻《义务教育法》提出的“改革考试制度,并改进高级中等学校招生办法,推进实施素质教育”规定,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教育部2008年工作重点要求全面实施中考改革,现就深化改革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相似文献   

9.
本文侧重探讨全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对地理教师提出新的目标与要求;“立德树人”是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指向的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0.
英文中并没有现代大学制度,只有学术制度。[1]现代大学制度这个概念完全是我国专家学者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根据我国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中面临的改革任务提出的改革目标。[2]现代大学制度不是已经建成了,更不是照搬西方大学的制度框架就可以建成的,它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环境发生变化后提出的改革新要求和新目标,是必须在克服我国现行大学制度中的一些主要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11.
为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提出将“卓越计划”与注册执业制度相结合的工程类人才培养方式改革.针对“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从课程设置与内容、授课方式、师资培养、能力考核等方面提出了改革建议.同时指出:高等院校工程人才培养应按照“卓越计划”要求,主动适应注册工程师执业制度,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并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技术人才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是职业院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1+X”证书制度的实施为深入推进“三教”改革提供了契机与载体。分析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三教”改革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1+X”证书制度打造专兼结合高水平教师队伍、校企联合开发高质量教材资源、线上线下合力创新教学方法手段等改革实践路径,以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学分制度条件下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提出了在学分制度条件下,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需要满足企业“订单”的要求,满足学生个性的要求,满足教育自身和各级、各类教育衔接转换的要求;提出了在学分制度条件下,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将传统的刚性化的课程框架结构转变为现代的柔性化的课程框架结构,将传统的大批量的服务转变为现代的大众化的服务。这个柔性化的课程框架结构主要由核心课程(必修课程)、拓展课程(选修课程)、衔接课程(桥梁课程)构成。最后提出了实现学分制度条件下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4.
新贸易时代带来的贸易转型升级对外贸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1+x”证书制度推动着高职经济贸易类专业群人才培养改革和创新。在新贸易时代背景下,“1+x”证书制度的全面实施和推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政策制定者要从宏观层面上思考“1+x”证书制度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的问题及应对之策,高职院校要从微观上思考新贸易时代“1+x”证书制度下人才培养改革新思路和设想。在分析全国高职院校开设经济贸易类专业群现状及“1+x”证书制度实施概况的基础上,剖析新贸易时代高职院校经济贸易类专业群“1+x”证书制度实施过程中需要厘清的重点问题,并从建立校企合作共同体和校内目标统一体、建立指导纲领、构建育人平台、重构教学团队、重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模式等六个方面提出了高职经济贸易类专业群人才培养改革新思路和设想。  相似文献   

15.
“学科馆员”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学科馆员”制度兴起的原因,“学科馆员”的素质要求、队伍建设、工作职责,并提出了实施此制度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16.
“高考”已成为对社会影响最大的一种考试制度,要求对“高考”制度进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其中出现了取消统一高考甚至要求取消高考的主张。本文认为这种主张是错误的,高考改革有其“变与不变”的规律性,认识和把握这种规律性,对于高考改革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及《高等教育法》的颁布 ,特别是学分制及招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化 ,不仅对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而且也对学生管理工作赋予了新的内容。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建立以学区教育管理为主体的模式已势在必行 ,因此 ,体现学校和学生双向利益的“承诺制”问题 ,就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建立“承诺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 建立“承诺制”是当前高等学校完成自身职能提出的重要课题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而合格人才的培养 …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日本教师录用制度改革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的高素质要求。日本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对教师录用制度进行了改革。文章采用政策分析的研究方法。分析了日本教师录用制度改革的现实背景,通过翔实的材料全面反映了日本教师录用制度的改革政策以及实施状况,指出日本教师录用制度改革顺应了日本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生存能力”的需要。顺应了日本教师观的转变,顺应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同时促进了教师职前培养阶段的改革。  相似文献   

19.
摘要:装备采购制度改革和军事代表制度改革为装备采购干部培训带来了发展的契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装备采购干部任职培训展望未来的角度,论述了做好任职培训的四个“结合”:即必须不断加强改革,实现培训目标与培训价值的有机结合,做到培训目标综合化;培训信息含量与培训质量相结合,实现培训内容模块化;培训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实现培训方法多样化;有效的培训监控与评估相结合,确保整个培训过程科学化。  相似文献   

20.
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教育制度的改革,给政治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不同的内容,要抓住不同的教学侧重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因类制宜,避免“撒胡椒面”,提高课堂吸引力,使学生对政治课切实入耳、人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