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晓霞 《中国德育》2012,(10):57-57
问:我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对“语文训练”的说法耳熟能详。而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丈应用规律。”那么,我们应如何理解用“语文实践”取代“语文训练”?  相似文献   

2.
朱瑛 《辽宁教育》2014,(1):54-55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新课标聚焦于“运用”显然更科学也更富于实践指导意义。“运用”不能离开“理解”这个基础,“理解”只有在“运用”中才能真正形成。“理解”最主要的、最关键的是理解文本及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运用”才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和基本途径,是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守住了“运用”,也就守住了语文教育的正道。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何为语言文字运用?广义的“语用”是指在学习和生活等情境中,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运用语言文字经验来处理问题、解决现实矛盾;狭义的“语用”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阶段,包括阅读和表达两个方面。显然,以语用作为起点,是语文教学脚踏实地的根本。落实语用,强化语用,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在扎实训练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这是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现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思考。  相似文献   

6.
仇翠红 《广西教育》2013,(13):51-5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依据课程标准,利用教材找准抓手,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点,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要给学生打下“语言发展的底子”,这是语文教师肩负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一直以来,语文教学到底教什么、怎样教,这样的研究在不断深入,而我们在语文教学的改革中也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再次着重阐述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把着力点放在了“运用”一词上。《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可见,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求应从帮助学生“学习语言”向“学习言语”转变。  相似文献   

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要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教师应正确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9.
正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课标"以制度的形式,对一线语文老师课堂中的练习设计与安排进行导向和规范:练习的形式必须"多样化",练习的内容必须"学习语文",练习的语境必须"在语  相似文献   

10.
在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凡“语言文字的运用”(或“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运用“语文综合运用”)出现15次,“语文实践”出现7次。“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要“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我认为凡是技能的获得,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实践”,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样离不开“语文实践”。那么在阅读教学中,要实践什么,怎样实践,是至关重要的两个问题。11月我参加福建省教育厅主办的名师“送培下乡”活动,就以到周宁县上的示范课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露珠》为例来谈谈如何在语文实践中落实语言文字运用。  相似文献   

1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强调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须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突出“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也就是说,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围绕“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如何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一门实践性课程”这一核心来开展教学。语文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开展多种教学实践的基础学  相似文献   

12.
杨峰 《广西教育》2013,(29):24-25
2011年版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走出“非语文、假语文、泛语文”的误区,进一步增强语文意识,关注文本“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引领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提升语文实践能力,使语文课堂真正返璞归真,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13.
杨孙涛 《新疆教育》2012,(23):104-105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从这个表述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出,新课标内容和目标都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突出“实践性”、“综合性”特点。语文课程的内容十分丰富,语文教学可以因教师风格的差异而异彩纷呈,但是教学目标和内容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教学的种种举措和行为也都应该指向这个核心:“语言文字运用”。  相似文献   

14.
“语用能力”即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综合运用听说读写等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更是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如何实现这一核心目标,如何完成这一“独当之任”,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举三反一”进行语用实践,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举三反一”的“一”指的是地道规范的言语范式,“三”是围绕“一”进行的多项读写训练,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反复运用掌握“一”。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是以帮助学生掌握运用语言文字为根本目的和任务的基础课程。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应该是“听说读写知识转化为智慧的过程”,应该是“内化为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即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的自我实现。如何实现这种转化和内化呢?只有一种途径:实践。一、转知为识语文课程中有很多是必需的语文知识。学习生字新词,可以说是阅读教学课中的重要内容。一般来说,教师会带着学生认读。但是如何实现知识的转化,这要求教师必须思考能促进转化的教学行为。  相似文献   

16.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对生活中宝贵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吗?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学科,必须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把对学生的语文实践为目标探究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策略。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落实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对小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和提高,是教师面临的严峻问题,也对"递进循环式"教学策略进行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即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文教学应循着言语实践的路径,在听说读写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经历真实的语言运用过程,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内涵、积累“语用”经验,才能促进学生言语智慧的生长。  相似文献   

19.
"学习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这是因为中小学设置语文课程旨在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素养。语言运用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对象。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把对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记忆和运用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重在“用”字.通过课堂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注重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将童年生活的状态及经验同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相结合;以语文知识、方法和语文技能,即本体性教学内容为目标展开教学.准确把握年段特点,尊重学生对文本内容个性解读的同时,注重在阅读过程中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等语用能力;充分利用学生对课文的深度阅读、理解,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并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去尝试运用各种表达方式,找准“语用”点,提高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