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指出饮用水中含砷量高是内蒙古五原县发生砷中毒的主要原因,主要措施就是寻找低砷水,并提出了防砷改水的同时考虑采用物理或化学法降砷解决饮水问题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前常用于植物样品砷形态萃取的萃取剂为甲醇、水或者不同浓度的甲醇和水的混合物,配合搅拌、超声和微波加热等辅助方法对植物样品中的砷形态进行萃取。这些方法已成功应用于龙虾、褐藻、海草、鱼及海洋贝类砷形态的萃取分析。然而海洋生物中的砷与陆生植物中的砷形态有较大不同,海洋生物中的砷以有机砷为主,而陆生植物体内,尤其是水稻样品内无机砷占主要部分。由于无机砷和有机砷的极性不同,采用的萃取剂也不尽相同,成功应用于海洋生物的砷形态萃取方法未必适用于陆生植物。还有一些研究人员利用磷酸、三氯乙酸和氢氧化钠进行植物样品砷形态的萃取,但效果都不尽如人意。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孙国新副研究员选择并优化了萃取剂、使用体积、样品重量、萃取时间及温度、微波萃取程序、离心时间与转速等影响微波辅助萃取效率的条件,建立了萃取稻米及其制品中砷形态的新方法,并将其广泛应用于绿藻、蓝细菌、四膜虫、人工胃液和雄黄酒的砷形态萃取分析中。  相似文献   

3.
采用煤渣静态吸附水中氟和砷.考察煤渣投加量、震荡时间、进水浓度和pH值对煤渣吸附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每100 mL污水较为合适的煤渣用量为6 g;煤渣对氟和砷的最佳吸附时间为3 h;对高氟水的吸附效果较好,对低氟水的去除效果相对较差;对高浓度及低浓度的砷均具有较好的吸附效果,去除率均达到95%以上;pH值对氟和砷的吸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
英国莱蒙利水处理技术研究所发明了一种利用燃煤电厂粉煤灰来去除水中的砷或土壤中砷残留的新方法,可以有效地防治砷污染环境。该研究表明,粉煤灰的除砷效果与水的pH值有关,在pH值为4时,它能除去水中80%的砷,在pH 7时只能除去50%,pH 10时只能除去0%。另外,用新方法吸附水中的砷  相似文献   

5.
谢正苗 《科技通报》1993,9(4):265-267
研究了浙江省14种主要土壤中砷的赋存形态和含量,考察了土壤中水溶性砷、钙型砷、铝型砷、铁型砷和闭蓄型砷与土壤本性的关系,得出了估算各种形态砷的方程式.  相似文献   

6.
饮用水除氟除砷采用电凝聚法,通过电解除氟除砷原理,将水中一部分物质气托上浮。使另一部分物质凝聚沉降。因此,可在电解之后设置沉淀,过滤装置能使处理出的水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锡尾矿的淋滤试验,分析不同pH值下锡尾矿中砷的释放情况,实验结果表明:(1)砷的释放过程包括快速释放和稳定释放两个过程;(2)由于砷化物的一些特性,随pH值升高,砷释放具有先降低后升高的特点;(3)对比国家Ⅳ类水标准对含量超过国家标准,对周围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来冶锡系统中砷的行为和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伟 《大众科技》2012,(1):146-148
锡冶炼过程中,杂质砷主要来源于锡精矿。杂质砷在锡冶炼流程中不及时开路,将反复积累,恶性循环,严重影响锡冶炼厂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经济效益。因此,杂质砷的及时、有效开路是提高技术经济指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之一。文章根据广西华锡集团来宾华锡冶炼有限公司生产实践进行研究,论述了杂质砷在锡冶炼各主要工序中的行为和分布。指出了杂质砷在锡冶炼流程中大量循环对生产的影响,提出了砷开路的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9.
砷及其化合物对聚丙烯生产中的催化剂影响巨大。分析气体分馏装置中的砷主要分布,减少丙烯中砷含量,能有效保证聚丙烯生产,降低催化剂消耗,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0.
砷作为一种分布于自然界中的非金属微量元素,微量的砷并不会对人体产生明显毒性,但过量堆积则会对人体产生不容小觑的危害。砷的毒性主要取决于其存在的化学形态,由于价态不同,其毒性变化也有所不同。本文针对几种常见砷元素测定方法进行介绍,并分析了几种常见测定砷元素方法的优缺点。最后,介绍且比较几种去除水中砷离子方法,从不同角度对砷污染去除方法进行比较。最后对水中砷元素在以后的测定和去除方面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齐齐哈尔市中心城区地下水中砷的污染分布、污染现状和污染原因,研究表明齐齐哈尔市中心城区地下水砷污染程面状分布于中心城区外围农业生产区,主要为埋藏深度小于3m的潜水,水化学环境呈现弱碱还原环境,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和地下水的淋滤作用、蒸发浓缩也是造成研究区地下水中砷富集的主要因素。经过探讨提出了地下水砷污染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2.
自然界的各类水中都存在着种类不同的微生物,有很多种水微生物时人体有害,会造成很疾病,工厂排放水的污水会建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所以砷水微生物一定要做好检验监测及处理,才能是人们放心使用,让大型工厂的排放水也应处理后达到合格标准,不对环境造成污染做好微生物污染的防治工作.下面我们就水微生物进行探讨,加深对水微生物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李润杰  蒋素英  贾绍凤  吴智仁  张波 《资源科学》2012,34(11):2039-2044
人畜饮用水中砷、氟、矿化度的超标,是影响三江源区饮水安全的因素之一。本文针对人畜饮水中砷、氟超标情况,引进F-Catch、As-Catch2高性能粒状吸附材料,进行技术开发,设计出JCD-砷(氟)吸附系统。这种吸附材料对氟、砷酸、亚砷酸具有很高的吸附能力,吸附能力是目前国内外砷、氟吸附剂吸附能力的6倍以上,能吸附大量0.01ppm以下低浓度的氟离子和砷酸、亚砷酸。将JCD-砷(氟)吸附系统与活性碳联用形成砷、氟水处理工艺流程,该工艺流程的处理能力可达到0.5m3/h,按照国家农村用水标准每人每天40L水,能够解决200人的安全饮用水,适合于农村人畜安全饮水的需求。并在项目区进行了试验示范,将含砷原水打入JCD-砷(氟)吸附系统,吸附系统中的功能材料As-Catch2与进水中的砷进行物化反应。再通过JCD-砷(氟)吸附系统中的As-Catch2层下方的30cm高度的多孔质活性炭滤层,利用活性炭具有的高效吸附作用,吸附水中的微污染物质,最终出水进入集水箱中,通过泵打入居民生活用水管道,进入用户家中得以安全使用。设备处理速率快、时间短,无需进行预处理,实现了砷、氟、磷等指标的同时去除,砷去除率达到100%,氟去除率达到85%以上,处理后的水质满足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且系统不产生污泥,节省了污泥处理费用,设备结构简单、具有灵活的可变性、成本较低,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单、易于管理,为三江源区人畜安全饮水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4.
《科技风》2014,(4)
近日,湖南石门雄黄矿区造成土壤和水严重砷污染,重金属污染问题再次引发各界关注。科技日报社与科技部社发司共同主办专家座谈会,共议如何科学防治重金属污染。  相似文献   

15.
林琳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0):31+142-31,142
重金属如汞、镉、铅、砷等残留在环境和食物链逐渐富集,已对人类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因此在食品检验中对重金属残留的测定极为重要。以重金属砷为例来论述其检测。砷对人体的心肌、呼吸、免疫系统均有损伤作用,低含量的砷可在人体内蓄积引起中毒。在食品检验中,砷被列为重点监督检测的有害元素之一。砷的常规检测方法主要有砷斑法、银盐法、硼氢化物还原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等,但这些方法操作繁锁、灵敏度低,相对于这些方法,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则具有分析灵敏度高,干扰少,线形范围宽,操作简便快速等特点。下面浅论该方法的操作和流程。  相似文献   

16.
<正>本文主要介绍通过对检出限、精密度、加标回收、标准样品的测定,就三种测定水中砷的方法进行比较探讨。结果表明,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原子荧光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量结果准确,都能满足实验要求,相比较而言,原子荧光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操作简便,检出限低,适用性更强。砷是我国实施排放总量控制的指标之一。砷污染现在日益严重,元素砷的毒性极低,砷化合物有剧毒,容易在  相似文献   

17.
朱济成 《百科知识》2010,(21):35-35
水的硬度,即水碱、水垢,是指水中的钙、镁、铁、铝、锰等碳酸盐以及重碳酸盐、氯化物、硫酸盐及硝酸盐等所有的盐类,并含有汞、镉、铅、砷等有害物质。水的硬度单位通常是将水中的全部盐类换算为碳酸钙来计量(毫克/升)的。  相似文献   

18.
文章主要探讨了应用AFS-230E型原子荧光光度计同时测定水中砷和硒的技术。用5%盐酸和1%硫酸-1%抗坏血酸混合剂处理样品,并以1.5%硼氢化钠和0.2%氢氧化钠为还原剂,在5%的盐酸介质中测定砷和硒。砷和硒的检出限分别为A s:0.021ug/L,Se:0.044ug/L。  相似文献   

19.
砷在土壤中以无机砷为主,无机砷又以As(V)为主,在土壤中的吸附与解吸主要受pH、土壤有机质、CEC等因子影响。不同粒级团聚体对As(V)的吸附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游离氧化铁含量及CEC含量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说明团聚体对As(V)的吸附受到土壤团粒胶结剂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李显华 《大众科技》2012,(1):149-150
含砷洗氯水可采用盐酸中和,石灰和硫酸铁两段除砷的方法处理,溶液中的砷能降至0.5mg/L以下,达到国家规定的工业污水砷排放标准。一段砷渣可采用二次富集方法提高渣含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