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6 毫秒
1.
近几十年来,在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管理中,兴起了一个新的管理学派,即“人类行为学派”,它的理论基础叫“行为科学”。行为科学,就是利用心理学、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等来研究人们的行为、产生这些行为的原因、以及如何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行为科学产生于二十年代的美国,它成为一个管理学派,是三十年代初期的事。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巨大变化,使行为科学的各种理论逐渐完善起来,以至当前在思想理论界和企业管理中都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一、企业精神及其特点 人类历史进入了二十世纪30年代后,企业管理的理论才开始了它的第二阶段,行为科学管理学派代替了推崇"胡萝卜加大棒"式管理的古典管理学派.行为科学管理学派以马斯洛、赫茨伯格、勒温为代表,着重研究工人的需要、动机和人际关系,从社会学意义上采取满足一般社会需求的激励管理方式.8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知识型、技术型工人和企业管理人员日益增加,企业管理组织结构逐步扁平化,新的形势迫切需要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的创新和变革,企业文化的管理理论由此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3.
在国际比较文学界,日本的比较文学研究占有它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这不仅因为日本比较文学会的成立(1948年)早于法国(1954年)和美国(1960年),也尚且不论有继“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之后形成的所谓“日本学派”之称,日本的比较文学研究,是在它所经历的一番曲折之中显示出它的独自特点,并给人们以可贵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如果说管理属硬性规章制约,企业文化则属软性的精神力量。西方资本主义初期的经济管理中多用强制管理,对工人的残酷剥削被称为是“强盗男爵”。到了七十年代,西方企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的中心,已转为经营战略;八十年代以后的中心则转向了企业文化。这是日本的企业家们引进西方的严格管理手段,吸收了中国儒家文化的精华,结合日本的实际,创造出来的一套以忠诚为核心的价值观体系的“日本管理模式”。它重视对人的自觉性和主导地位的培养,注意与用户建立真挚的情感联系,重视职工与领导间的人情味,从而使企业全员滋生出献身精神,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赢得了西方经济学家与企业家们的高度重视。著名管理大师彼德·德鲁克说:“管理不仅是一门学问,而且还是一种文化,它有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工具和语音。”①美国的《幸福》杂志甚至说:“没有强大的企业文化,即价值观和哲学信仰,再高明的经营战略也无法成功。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发展的动力,行为的准则,成功的核心。”②于是西方管理界流传了一句格言:“知识不如智力,智力不如素质,素质不如觉悟”。可见企业文化的核心就是价值观、哲学信仰,觉悟。  相似文献   

5.
在日本江户时代,朱子学派、古学派、阳明学派、国学派的思想家先后从“日本皇统”“日本文化”等层面论证了日本对于中国的优越性,形成了独具特性的“日本优越论”。考察东亚史,这一优越论的形成,既有元日战争、明清鼎革之事的影响,又与江户学者对中国思想的认同、接受、质疑和批判密切相关。然而,随着“日本优越论”的深入发展,国学派学者以“日本文化为中心”的优越论取向,却把“日本优越论”引向了对外扩张之路,凸显出这一思想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二战后,日本经济获得了飞速的发展,而美国经济的增速却落后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于是美国的有关专家把探究日本企业如何取得如此巨大的增速作为重点,其中威廉.大内的《Z理论》就是此时的代表作之一,书中提出了Z型组织和Z型文化,其文化中体现了企业具有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因此,作者首先阐述了Z型文化,进而分析了Z型文化的价值观及其特点,最后论述了Z型文化对我国目前企业管理所具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万军 《历史教学问题》2007,(2):82-85,47
坪井九马三,生于1858,卒于1936年。早年留学德国,深受当时兰克学派观点的影响。后归国。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当时的东京大学“史学科”执教,并著有《史学研究法》一书。他是近代日本著名史学家,被有关学者誉为“日本近代史学理论的奠基者。”[1](p.244)本文主要就坪氏《史学研究法》中关于史学分期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影响轨迹作一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企业知识管理的内容框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企业知识管理的三大学派行为学派 知识管理的行为学派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他们主要研究人类个体的技能或行为的评估、改变或改进过程。他们认为,知识等于“过程”,是一个对不断改变着的技能等的一系列复杂的、动态的安排。这些学者要么热衷于对个体能力的学习和管理方面进行研究,要么就在组织的水平上开展研究。行为学派研究的角度包括:从组织结构的角度研究知识型组织;从企业文化的角度研究知识管理观念,如学习型组织;从企业战略角度研究企业知识管理战略;从人力资源的绩效考评和激励角度研究知识管理制度;从学  相似文献   

9.
一“以人为本”的概念虽然不是舶来品,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哲学却是在近年来从西方引进的。从古希腊人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理解经历了亚当·斯密的“经济人”(X理论)、梅奥的“社会人”(Y理论)、莫尔斯和洛希的“复杂人”(Z理论)等若干阶段。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企业界及管理理论界人士在挖掘日本企业管理的奥秘之后,发表了大量的以人本管理和企业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论著,从而把西方人本管理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即文化管理阶段。他们一致认为,企业不应把获得利润作为最终目标,应把价值观放在首位,强调应建设以企业…  相似文献   

10.
企业文化,作为一项新兴管理科学,从70—80年代产自日本以来,目前已成为世界管理的一大趋势,它是企业管理在高度文明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产物。一、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功的原动力80年代,日本的汽车和电子产品在美国市场上把美国货打得稀里哗啦,美国人不得不放下架子,研究和学习日本的经营管理的结果是:差距不在于技术设备,而在于管理;不在于管理的硬件,而在于管理的软件,在于企业管理文化的局限性。有人称之为“文化因素”,日本企业之所以能成功,关键在于职工对企业有高度的亲和力和认同感。在于职工对工作的称心和热情。…  相似文献   

11.
实践证明,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思想并不是适合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特点的最好理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管理主要是对人的管理,学校管理尤为如此。学校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是日益重视引入行为科学学派的理论对学校管理中“看不见的手”进行研究。英国的《教育管理杂志》1992年将学校气候和学校文化列为征稿的第一热点问题,也反映了教育管理研究的这一发展趋势。笔  相似文献   

12.
一、关于《天堂与五月》和《花一般的罪恶》1926年邵洵美自欧洲回国,到上海的第一件事便是拜访《狮吼》杂志同人,与滕固、章克标成了至交,并成了《狮吼》的主要撰稿者.1927年1月,他的第一本诗集《天堂与五月》作为“狮吼社”丛书,由光华书店出版发行.朱自清编《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时,在《选诗杂记》中说:“还有邵洵美先生的《天堂与五月》,到底没找着.赵家璧先生来信说,上海也没有.清华有,丢了.我托李健吾先生问过沈从文,同时自己写信去;他写过《我  相似文献   

13.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作为儒家学派最重要的典籍,它集中体现了儒家的理论精华,并对中华数千年思想文化产生了深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西江教育论丛》2006,(4):F0002-F0002,F0003
丁孝智男,1962年8月出生,甘肃武威人,中共党员,复旦大学博士,肇庆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财经系主任。研究方向:企业文化、企业战略管理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担任企业战略管理、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在《自然辩证法通讯》、《中国经济史研究》、《经济管理》等国内核心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9部,主持和参与省市级科研课题10余项,获得市级科研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和其他奖项多项。他本人先后被评为肇庆市劳动模范、肇庆市优秀人才、肇庆市优秀教师、肇庆市拔尖人才和广尔省“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等,多…  相似文献   

15.
Z型企业的基石———企业文化刘楠《Z理论》一书是比较管理学的四大名著之一,它不仅为从事管理实践与研究的人开创了新思路,同时,它也代表了管理理论在80年代的较高成就,体现了管理软化的趋势。Z理论的核心内容在于强调企业文化的关键作用。作者提出的所谓“Z...  相似文献   

16.
作为历史文化现象的泰州学派传承了数百年,却存在整体脉络不清楚、深度不够、内容分散等不足。张树俊专著《泰州儒学研究》、《泰州三朝五儒思想概论》理清了泰州文化历史与泰州学派的历史传承,深挖了泰州学派的理论内含,梳理了泰州学派的哲学思想脉络,使泰州学派的学术思想与学理逻辑体系化、理论化。  相似文献   

17.
全品质管理是从本世纪40年代末开始产生、发展和逐步完善起来的一种新型管理思想,“它是为了要达到顾客的最高满意程度所进行的长期的、全面的和彻底的内部改进;使整个机构各个功能和过程从规划、组织、执行、服务到考核能够做到整体的配合,进而形成人人参与及追求高品质服务的组织文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工商业千疮百孔,产品质量不高,无法进入世界市场.1948年,美国品质管理专家爱德华·德明(Edward·Deming)博士应邀去日本推行其管理思想“德明轮子”(Deming Wheel),吸收员工参与企业的计划、收集资料、分析、工作设计四个“品质之轮”运转步骤,促进产生品质提高.1954年,另一位美国管理学家邱仁(J.M.Juran)博士也前往日本讲授“全品质控制”(Total Quality Con-trol)方法,逐步形成了“品质圈”(Quality Circle)管理理论.  相似文献   

18.
作为当代文化研究思潮的契机,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备受关注。然而,学界却很少注意到这一文化研究形式本身的理论起点。这一理论起点就在于伯明翰学派的文学研究。作为文化研究的理论起点,伯明翰学派的文学研究为它设置了理论的出发点,提供了研究的基本方法,设定了理论的基本框架,还体现了它的主要特点。相对于探索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来说,探索这一学派的文学研究具有追本溯源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郭玥 《文教资料》2013,(35):18-20
道家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老子》和《庄子》是道家文化最重要的两部经典.虽然老庄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然而两者对于“道”所侧重的角度却有所不同,老子的“道”心怀天下,庄子的“道”专注个人.而造成两者差异的原因,与两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思维意识有关.  相似文献   

20.
《周易》是一部成书于三千多年前的卜筮之书,它具有丰富的内涵,涉及自然、社会诸多领域;它蕴涵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观点。《周易》历来被视为群经之首。它是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天人之际”所有学问的大原理、大法则。不同学派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