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形势与政策"课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渠道。笔者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探索的"形势与政策"课"343"课程建设模式,即科学设置"科学理论+热点问题+个人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内容,创新运用"合作式、探索式、自主式、互动式"有机融合的教学方式,合理配置"辅导员+学术专家+学生骨干"有效互补的教学主体,构建多维立体化的课程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2.
以地方基础教育和经济部门对数学应用与信息处理复合实用型人才的需求为切入点,系统简述了"M+"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总体框架体系,探讨构建适应"M+"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基地、实训方法的运行管理机制,构建了一整套"M+"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设计、教学管理与运行的机制和规范,为地方高校开展"M+"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外语教师教育从关注"教什么"到"如何教"再到"谁来教",是观念的更新和教师教育体制、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变革.本文基于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的问题分析,提出师范教育自身制度的创新应从构建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和一体化培养模式入手.作者认为,校地合作和文理学士+教育硕士(4+2)培养模式是师范院校解决突出问题、实现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师范生的教育实习一直是一种单向度的模式,无论是实习目标的制订、实习过程的管理还是实习的受益者,都指向高师院校一方。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实习的范式应从单向度向多元互动转变。新型教育实习范式的构建,包括理念的转变、内容的改革和模式的重构,体现了"合作、互动、共赢"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基于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现状,文章从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交往观、营建师生之间互动合作的教学情境五方面论述了主体间性教育理论对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变革的启示,通过对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媒体和教学管理与评价等教学各要素进行重组,构建了基于主体间性的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并阐述了该模式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6.
基于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现状,文章从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交往观、营建师生之间互动合作的教学情境五方面论述了主体间性教育理论对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变革的启示,通过对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媒体和教学管理与评价等教学各要素进行重组,构建了基于主体间性的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并阐述了该模式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7.
国内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对创业模式探索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就当前国内大学生创业模式的代表性研究成果,从多维度理论研究、校企合作孵化平台和地方性多元主导实践3个层次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基于创业教育与创业模式对接的视角对创新创业模式做出新的划分:"模拟企划+资金注入"模式、"技术导向+园区孵化"模式、"创意课程+多渠发展"模式,最后结合中南大学、台湾中央大学等在两岸多校云端互动教学实践中开设的网络创意课程作为实例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模式和数字化虚拟教学管理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8.
教师培养以院校合作为载体,多年来形成了"4+2""3+1""2+1""混合型"等多种模式。"四维多型"培养模式专为专科院校打造,强调多元合作主体的共赢,结合学生就业规划,力图以共赢促进长期有效合作,以实践培养促进就业,以院校合作建设双师队伍。其突破时制、主体等模式范型,从潜在合作学校出发重构实践培养类型,是对教师教育院校合作实践化培养模式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9.
在近十年的国家级、市级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中,一直在探索"研训一体"的职后教师成长模式。这种模式立足校本、扎根职场,做中学、做中研究、做中成长,集教育、教学、研究、发展于一体。它通过问题研究、理论学习、现场参与的组织方式与专家引领、个体反思的合作行动研究方式,引领教师研究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理论支撑和操作办法,以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这种职后培养模式与职前师范教育相结合,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探索并改造为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模式,简称为"1+2.5+0.5"模式,该模式可以实现小学语文教师培养在目标设定、课程设置、教学设计等方面的系列改革。  相似文献   

10.
如何培养适合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需要的优质师资是河南地方高校正在积极探索的问题。周口师范学院作为河南地方师范院校之一,根据农村基础教育对师资的独特要求,注重提高师范院校教师群体的教育专业化水平,加强师德教育、推行"(4-X)+X"人才分类培养模式、开设凸显教师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的教师教育课程平台,增加实践教学内容与环节,提升学生从教技能与技巧,有针对性地教育和培养师范生,使师范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真正地成为适合农村基础教育需求的优秀师资。  相似文献   

11.
民族国家是建立在民族对国家认同基础上的主权国家,是当今世界最基本的国家形态。举办教师教育对民族国家而言具有重大的直接性价值意义和间接性价值意义。举办教师教育,办好教师教育,是国家的事业和政府的责任。具体到我国,就是要进一步突出教师教育的战略地位,完善教师教育的制度体系,创新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完善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互动机制,全面支持和推动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基于微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媒体时代,借助网络媒介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途径之一.以“微博”为载体和平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模式以思想政治理论“微”课堂、校园“微”文化建设、服务型“微”平台建设、班级“微”管理为具体实施路径,实现教育主客体的全方位互动,改变传统抽象化、教条化的单向度教育范式,促进教育双方的深度互动和有效沟通,引导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主动融入现实生活世界的道德实践和体验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可信度,真正做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贴近”,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路径转向.  相似文献   

13.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翻转课堂"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将其运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可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吸引力、参与性。通过将以"教"为中心的课堂向以"学"为中心的学堂的转化,实现形式与内容的互动,改革考核方式等一系列举措,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被"翻转"过来,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研究者,教学方式从灌输式转变为互动式。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对高校教育技术学硕士培养模式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专业+卓越"双元制培养模式的构想。高校教育技术学硕士"专业+卓越"双元制培养模式的构想源于硕士研究生的根本任务、教育技术学科性质、社会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类型的需要,具有培养高质量的教育技术学硕士、促进教育技术学科自身的发展、宣传教育技术并扩大其影响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法学远程开放课堂面临着教学角色与教育场景分离、案例教学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相矛盾、实践性教学缺乏这样的教学困境。有意义的法学课堂应该能使法学知识最大程度被学生感知并最大程度被学生操作利用。渗透"翻转"理念的课堂成为法学开放教育的新途径,其操作模式包括教师的准备环节、学生课前学习、学生课堂探究、教师反馈总结四个环节,通过变互动角色、变互动场景、变互动方式、变互动媒介,最终实现变互动效果,即学习者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研究者"。  相似文献   

16.
基础教育的本质是民族人格化。师范教育应把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终身化、社会化、师范化作为目标。师范教育应保持其师范性与民族性特征,并通过"智慧教师素质"的培养与"大师范教育体系的构建"确定其自身的时代定位。  相似文献   

17.
不同的应用模式和运行机制决定了开放教育资源的应用效果。现有的开放教育资源的应用模式分为"静态共享式"和"社交互动式"。如何让学习者更有效应用开放教育资源,为其争取到被社会认可(获得学分等),需要构建"实时互动式"开放教育资源应用模式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实时互动模式研究包括模式的目标、构成、特征及评价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成教生专业能力学习需求与现行人才培养脱节的现状,确立根据行业、产业、职业、企业对职业能力的要求,实现成教人才由"知识型"培养模式向"能力型"培养模式的转换与提升。根据专业能力培养需要,构建"基本技能课程+专业能力课程"兼顾"发展能力"的课程体系,提出运用"治理"理论和管理学方法构建成教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9.
论重点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作为具有综合性质的重点师范大学,在教师专业发展、培养优秀教师的新形势下,首先,需要实现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的转型;其次,在澄清免费师范教育目标错误认识基础上,提升办学层次,确立精英化的培养层次目标和本土化的服务对象定位;再次,从高水平综合性自身基础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设计基于"4+X"的多种教师培养模式;最后,根据优秀教师的标准设置崭新的课程。  相似文献   

20.
费孝通的"文化自觉"是"人"的自觉,其本质是主体的"自我反思性构建",自我超越是"文化自觉"的根本要义。"文化自觉"与教师教育场域之间具有的内在耦合性及教师教育现代化转型与发展的诉求是促发教师教育文化自觉命题的"双轨"动因。教师教育文化自觉的向度、意涵、基本价值构成等体现为"文化自觉"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在教师教育场域中的具体释放或表征。从新世纪教育的使命出发,"文化自觉"应为教师教育实现21世纪"人文重建"使命的实践逻辑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