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少中小学的课堂里,都有这样的标语:明亮的教室要干净,神圣的教室要安静.可以想见,这个标语是为了提醒学生,为自己也为别人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一张宣传标语的背后是什么?你肯定会说,是发出号召者的殷切希望。是的,昨天,我也在我班教室的一个窗户上张贴了一条标语,但我要告诉你的是,那标语的背后其实只是一个破洞;为什么要贴这张标语?——因为我想堵住那个破洞。说起写标语,不得不先说说我的毛笔字。虽说在师范求学的几  相似文献   

3.
儿子与足球     
儿子读初二的一个星期天,吃过早饭,儿子约了几个同学出去玩了,难得一个清静的星期天,我赶紧坐在桌前赶写稿子。时间不长儿子回来了,对我说:“爸,老师叫你到学校去一趟。”我很纳闷,问儿子,儿子吞吞吐吐也没说明白。来到儿子的教室门口,见班主任张老师和几个家长正在说话,这才明白,原来儿子约了几个同学到学校踢足球,被张老师抓了个正着。我想说,星期天孩子踢踢足球玩一玩有什么不可以呢?话还没说,张老师一席话,才使我明白了老师的一片苦心。张老师说:不是不给孩子踢足球,是怕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张老师对我们几个家长说,你们的几个孩子天天踢足球,中午吃过饭到学校就踢,下午放学几个孩子还踢,家长要是不管,考不上高中,你们就得花钱上。  相似文献   

4.
一日,上课铃响,我走进教室,忽发现有几个孩子跟在我后面,但教室已坐满学生,那几个孩子冲向座位,拼命地拉座位上的学生。我很纳闷,问其原因,答曰:“我上一节课就是你教的!”前年任教一年级电脑课,有个小男孩因为一时回答不出问题,急得抓耳挠腮。同桌小女生见了,看看我,又看看他,随后伸出胖嘟嘟的小手帮他一起抓起后脑勺来。太可爱了!一年级的一个孩子刚进学校,完全不知道什么叫上课。数学课,老师板书完,转过来,发现少了一个人,问到:这个小朋友呢?其他人指指门外:他出去了!师都认识他了。有一天,老校长把他请到办公室,苦口婆心地跟他讲了半天…  相似文献   

5.
读者来信: 我是湖南某校六年级学生张浩琪的家长,我家距离学校较远且所经路线是市区繁华路段,孩子上学时因为路段塞车偶尔有迟到的时候。学校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即学生迟到只许站在教室门口,不准到教室听课。因为客观的原因导致孩子不能像其他学生那样到课堂听课,做家长的心里很难受,为此我找到学校,但学校的看法是:学生迟到进教室影响其他孩子上课,为了不影响其他孩子听课,学校规定凡是来晚的学生不准进教室  相似文献   

6.
<正>我觉得学校应该办成孩子们永恒的精神家园.孩子在童年时期应该是快乐的、幸福的,这样他的一生会走得更好.老师应该是孩子一生遇到最亲的人,学校是孩子到过最好的地方,我们可能改变不了大环境,一个学校可能有几千学生,作为一个校长,我们要更多地为教师减负、为学生减负,也要作为一个防火墙,让校园真正的安静宁静.真正地遵循教育规律去办教育.我们对中国的基础教育还是充满信心的.  相似文献   

7.
我觉得学校应该办成孩子们永恒的精神家园.孩子在童年时期应该是快乐的、幸福的,这样他的一生会走得更好.老师应该是孩子一生遇到最亲的人,学校是孩子到过最好的地方,我们可能改变不了大环境,一个学校可能有几千学生,作为一个校长,我们要更多地为教师减负、为学生减负,也要作为一个防火墙,让校园真正的安静宁静.真正地遵循教育规律去办教育.我们对中国的基础教育还是充满信心的.  相似文献   

8.
走出校门,又走进校门。不同的是,我已经是一名站在讲台上的小学教师了,踌躇满志,信心百倍。走进教室,面对一张张陌生、稚嫩和充满阳光的小脸,我和蔼可亲地微笑着:“孩子们,从现在开始,我们将朝夕相对地共同学习、共同成长了……”可是,安静了没多会儿,也许是新鲜劲过去了,他们就露出了“本性”,放肆地吵闹开了。看着乱糟糟的教室,我不免轻轻地皱起眉头:全不是实习时见到的状况,更别说我想象中的那么完美了。一个星期下来,累得不想动弹,还生了一肚子的气,你说这些孩子怎么就这么不懂事呢?天天都要留几个调皮捣蛋的孩子谈话,道理讲了一大堆,高…  相似文献   

9.
有人直呼李老师的名字,让他很气愤,觉得有辱自己的尊严。其实,我倒是觉得没有必要大惊小怪,用一颗平常心来面对,烦-陋就会烟消云散了。以前我在一所初中当班主任,初中的孩子活泼好动也很调皮,因此在课间、中午我经常要去班里看看。有一天,我刚到楼梯口,就听有个男生大喊:“许织云来了!”然后我看见有几个学生飞快地跑进教室。等我到教室时,班里出奇地安静,许多同学都在“学习”。我到班级后,先是表扬他们学习认真,  相似文献   

10.
一张宣传标语的背后是什么你肯定会说,是发出号召的殷切希望。是的,昨天,我也在我班教室的一个窗户上张贴了条标语,但我要  相似文献   

11.
在教室里有这样的一个醒目的大字:“静”!时刻在提醒我们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确实,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一个学校上千的学生,没有秩序、没有纪律是不行的。但我认这些都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我们最终希望的是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创造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但是到底我们想创造  相似文献   

12.
孩子放学回家,以色列家长问孩子的第一句话是:“你今天在学校向老师提问题了吗?”如果孩子得意地说不但提过,老师还没回答上,那家长会像孩子一样喜形于色,得意洋洋。如果中国孩子也这么说,绝大多数家长会尴尬为难,甚至会斥责孩子逞能。这使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教育到底要什么?是要学生没有问题地出入教室呢?还是带着满脑子的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我想应该是后者,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数学教学谈谈如何尝试着把课堂教学变为有“问题”的教学。首先,充分开发学习资源,帮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搜集关于数学的素材。人是数学的主人…  相似文献   

13.
一、儿歌起航两年前的9月1日——开学第一天,上课铃响了,我踩着铃声走进教室,却发现了让我意想不到的一幕:几个孩子在教室后面的一小块空地上玩游戏,许多孩子唧唧喳喳地说着什么,也有孩子在东张西望……为了尽快让孩子们安静下来,我教他们背了第一首儿歌:铃声响进教室,坐端正等老师,要发言先举手,做个守纪的好学生。这节语文课是教孩子们如何拿书、翻书,怎样整  相似文献   

14.
你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学生的思维是伴随着层出不穷的问题而展开的,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教会学生学习。新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但数学问题对刚入学的孩子来说很抽象,很难理解。刚开始,我请学生看图提一个问题,有不少学生不问自答,如:图上有4棵树,树上有9只鸟。怎样才能让学生体验什么是问题呢?我采用“走出去”的方法,即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观察、提问。到校园里走一圈,让学生认真观察校园里有什么,有多少。回到教室后,我先问:“学校里有几个滑梯?”学生齐声回答有7个。我接着问:“你能向同学或老师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有了现实体验…  相似文献   

15.
“别动,快给我!”一个女孩子的声音打破了自习课的安静。我和其他学生循声望去“,又是他!”我不禁气上心头,“这个郑力仁,真是个多事的主,他又在捣乱了!”想到这,我真想冲上去,把他揪出教室。这时,学校通知老师开会,我瞪了他一眼,就急忙走了。原来学校要举行篮球比赛,我思忖着:这回我班又要倒数第一了,本  相似文献   

16.
1977年春.我接了一个新班作班主任。有一次我去教室检查晚自习的纪律,一路上看到各班同学都在教室里聚精会神地学习,不由心里格外高兴。我想,我那个班也一定会这样的安静吧……我一推教室门,突然几把乌黑的“冲锋枪”对准了我,接着便是严厉的威逼声:“不准动!”课桌上也架起了几张长条凳,象几挺“机枪”一样对着教室的门口。我当即被吓了一跳,顺眼望去,认出为首的学生就是李志勇,其余几个还没等我看清,就弯着腰从桌子底下溜回了自己的座位。唯独李志勇来不及“撤退”,仍然向我做着刺杀姿势……  相似文献   

17.
紧紧抓住的双手——拒绝上学下午,办公室外逐渐安静下来,大部分学生已经进入教室,开始了新的学习,临窗而坐的我也准备静下心来看看书。突然,一阵阵刺耳的训斥声传来。我立即打开窗户,只见学校大门口几个家长正拖着一个男孩,并大声要求其进学校上课,孩子的双手紧紧抓住学校大门,身子尽力往后,大声抵抗着。看着孩子如此  相似文献   

18.
教室,一个古老的概念,传统的解读:教师教书、学生听课的场所。教室,又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可以作出新的解读:教室——阅览室,飘荡着书香,充溢着阅读的自由;教室——工作坊,学生可以观察、实验,用各种工具操作,飘荡着问题,充溢着探究;教室——游戏间,小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游戏就是学习,飘荡着欢乐,充满着智慧。当然,教室还可以是聊天室,等等。理念变了,内涵丰富了,功能也变了。最近,我又从另一个维度对教室作了解读。一篇《我们要什么样的孩子》的文章,说有个中国孩子在日本上学,这个孩子的日语不好,但上课发言非常积…  相似文献   

19.
前不久,我参加了在我市举行的全国青年教师巡回讲课。上课了,由于是公开课,教室设在剧院的舞台上,台下坐着来自全国各个地区、各个学校的老师,还有小语界的专家领导,这无疑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因此课堂上异常的安静。同学们都坐得端端正正,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老师或者屏幕,当台下的老师安静下来时,更突出了台上的安静。由此,我回想起这样一个镜头:某市的一所小学,为了显示良好的学校秩序,要求所有的孩子一进校门就都闭上嘴,默默地排成一线,目不斜视地走向教学楼。外地来的老师都禁不住竖起大拇指表扬。这的确是一幅安静的、秩序井然…  相似文献   

20.
送水壶     
数学课上,刘老师正引导同学们讨论方程组,教室的门突然被推开了。一个妇女怀里抱着一个大红色的开水壶,径(jing)直向坐在教室中间的一个女同学走去,一边走一边旁若无人地说:"凤子,妈给你送水壶来啦。"孩子们都愣住了。这个学校里的学生来自方圆几十里的各个村子,多半是住校的,家长来学校送东西是常有的事,但都是等孩子下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