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知识分类学习论和教学论是我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邵瑞珍和皮连生教授提出的,它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应用于我国教学实践的产物。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个体从世界中所习得的知识性质是不同的。概括来讲,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陈述性知识,另一类是程序性知识。由于不同类型的知识习得的内外条件不同,所以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来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2.
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类,一类是明确知识,另一类是默会知识.默会知识具有个体性、实践行动性等特点.基于默会知识论,教师应尊重儿童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关注儿童默会知识的习得.同时,默会知识论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3.
母语习得是语言学界的一个长期争议的话题,传统的行为主义和心智主义分别从两个极端对母语习得做出了解释,然而两种解释都没有真正涉及语言学习的本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人类具有两种学习机制:内隐和外显学习。对语言学习而言,这两种机制分别在不同的阶段发挥了作用。早期的母语习得以内隐学习为主,内隐学习保证了母语的顺利习镏,从这一方面来对母语习得进行探讨,有助于揭示语言习得的本质,并为外语学习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基于认知心理学知识分类的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信息加工学习理论把人类的知识分成两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由于这两类知识在大脑中的表征和贮存方式不同,因此获得的方式也不同。教师如何根据这两类知识进行教学设计,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是现代教学设计技术的基本内容之一。教师应通过知识的分类原理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使之与学生的认知心理相合,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本文就结合认知心理学的一些研究成果对不同知识类型的课堂教学策略做初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当代信息加工学习理论把人类的知识分成两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由于这两类知识在大脑中的表征和贮存方式不同,因此获得的方式也不同。教师如何根据这两类知识进行教学设计,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是现代教学设计技术的基本内容之一。教师应通过知识的分类原理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使之与学生的认知心理相合,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本文就结合认知心理学的一些研究成果对不同知识类型的课堂教学策略做初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以55位大国工匠的样本为分析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技术技能领域的缄默知识及其习得问题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技术技能领域的缄默知识主要分为认知缄默知识和技能缄默知识两类,它们对于职业技能养成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师徒学艺中的观察模仿、工作场所中的实践锻炼和工作环境中的非正式学习,技能学习者可以习得技术技能领域中的缄默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技能学习者自身知识储备的不足、自身原有缄默知识的排斥以及技能学习情境不佳等因素会对相关缄默知识的习得产生不利影响。为此,营造有利于缄默知识获得的技能学习情境,加强师傅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技能学习者自身的知识储备及知识应用能力,加强技能学习者的实践训练和非正式学习,将有助于提升技能学习者习得缄默知识的效率。  相似文献   

7.
艾喜荣 《英语辅导》2010,(4):143-145
有关人类语言的问题是哲学界和语言学界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对人类语言习得的基本观点主要有“先天论”的观点、行为主义的观点以及认知发展的观点。人类语言获得与知识获得的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母语习得与外语学习的比较也是值得人们重视和研究的课题,它对于揭示人类语言获得的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实现了教育的规模化、个性化和智能化,然而它并未突破传统教育知识传授模式的局限,未来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应当从"机器教人"向"人机共生"的知识创造性发展。"人机学习共生体"这一后人工智能教育时代的学习形态,是在分析人工智能发展历程和学习者角色演变的基础上,以经验之塔理论和知识创造螺旋理论为基础提出的。后人工智能教育时代人机共生的学习形态,即在学习者的客体观、主体观、主体间、共生观和他者观等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连续统样态的人工智能教育模式。人机学习共生体围绕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转化,形成了学习者与智能体的共生关系,通过共同化、表出化、联结化和内在化等知识转化过程,持继促进知识创造。人机共生学习是学习者、智能体和教师所构成的以知识共生为核心的学习过程。未来人机学习共生体的实现,需要解决智能体的主体性技术、学习绩效支持以及学习模式创设等挑战。  相似文献   

9.
人类对新知识的认知、学习和探究总是建立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之上的,迁移是人类认知的一个普遍特征。心理学认为,学习的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习得知识、获得技能或形成态度的影响。简而言之,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迁移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把新学习的内容纳入到原认知结构中去,从而扩大原有的认知结构,这实质上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的积极作用,在心理学上称为正迁移;另一种是已有的经验对于新经验的获得产生消极影响和干扰作用,这即是负…  相似文献   

10.
迁移是人类认知的一个普遍特征。心理学认为,学习的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习得知识、获得技能或形成态度的影响,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简言之,就是举一反三或举三反一,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或同类问题。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现代学习理论十分重视学习的迁移能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现代教育技术》2017,(11):120-126
学习云空间中学习路径的情境语义标识是为了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现实需要,也是自适应学习的研究热点之一。文章首先探讨了学习云空间的理想学习环境,提出了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机制。随后,文章设计了面向学习云空间的情境要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面向富语义学习路径的云空间情境感知模型,揭示了基于情境感知的富语义学习路径生成原理,并对学习路径进行了有效性评估。最后,文章依托世界大学城的学习路径功能模块,对富语义学习路径的应用效果进行检验,展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文章的研究可助力于学习路径的精准推荐和学习云空间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ChatGPT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给教育带来了积极和消极影响,教育领域不仅要被动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诸种挑战,更应该主动思考如何培育学生具备适应和驾驭人工智能的素养,本文将这种素养称之为人工智能素养,即通过人工智能教育培养的领域特定性与领域一般性兼具的学生核心素养。对人工智能素养的解析可以追溯到三维目标模式下的诸类研究,但这些研究未能廓清其内涵本质和内在逻辑。鉴于人工智能素养是因应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素养类型,本文首先从技术本体论视角分析了人工智能素养的本质——人的技术化,并从哲学认识论与教育心理学视角出发,把握了人工智能素养的构成:核心素养发展的实质就是一个“知识与思维”的动态转化过程;情感作为源于认知过程的情绪化体验,不仅涵养了知识建构与思维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类获得道德观念的根据和渊源。由是,知识、情感与思维的相互作用关系共同构成了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的底层逻辑。籍此,本文从人工智能知识、人工智能情感、人工智能思维三个维度出发,重点构建并详述了人工智能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人工智能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13.
人工智能使教育教学形态发生革命性变革,传统教师角色因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受到冲击,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焦虑成为制约智能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教师角色焦虑的概念界定,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焦虑的具体表征为:知识飞速更新与教师自身发展滞缓引发的专业素养焦虑,智能教育场域的无界化与教师谋求稳定引发的职业前景焦虑,智能教育期望与教师主体诉求冲突引发的伦理焦虑.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焦虑的纾解路径:一是厘清智能教育场域下教师的知识诉求,构建校本化教师信息素养培育体系;二是建构教师技术领导者身份,坚守教师在智能教育场域中的职业优势;三是精确诊断与满足教师的智能教育诉求,关注基于证据的焦虑消解机制设计.  相似文献   

14.
由于人们忽略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整体性和复杂性,分别沿着人工智能或者教育的逻辑进路对其进行浅层式本质批判,导致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本质问题悬而未决。从技术视角和教育视角出发对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本质进行解读均存在局限,应从文化视角出发对这两种视角进行突破和整合。从文化符号系统、文化关系生态和文化创造活动的维度看,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可视为具有解放人类属性的特殊形态文化存在。教育和人工智能所蕴含的解放本质为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解放本质进一步揭示提供线索。立足文化视角对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多维本质进行具体阐释,可发现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是通过人机协同解放师生生命的活动、利用人机合智解放教育的实践以及助推智能时代人类解放的人机共生新型教育形态,确证了解放作为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深层次本质。要实现其解放本质,应理性对待相关异化问题并通过行动扬弃异化。  相似文献   

15.
教师的实践知识具有“缄默”的本质。教师知识缄默性的生成是由“内隐学习”的存在、教师作为实践者的角色以及实践知识本身的特征决定的。促进教师实践知识的习得对教师的成长非常重要。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善于借助自己的缄默知识来开展教学活动,同时也要不断地揭示实践过程中生成的缄默知识,使其显现出来,达到系统化、明晰化。  相似文献   

16.
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中教师应担当的角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标的颁布与实施,带给教师的最大挑战是角色的根本转变,即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造者、组织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教师不仅仅传授知识,更应引导学生自主获得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即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中,教师所应担当的角色作粗略探讨.一、教师是创造者自主学习是一种不依赖于别人的独立学习方式.学生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就能用科学的方法主动探求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创设情境,使学生的数…  相似文献   

17.
显性学习和隐性学习是人类学习的必然途径,在二语习得领域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分清二者的本质是很有必要的。最近的关于二者的研究集中在语法问题能否被隐形习得,成人学习者能否通过隐性学习来进行知识的获得,隐性知识对于阅读有什么促进作用。综而言之,很难划分二者的界限。笔者将给予很细致的文献综述以供以后读者参阅。  相似文献   

18.
内隐学习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庄可 《教育探索》2007,19(1):16-17
内隐学习就是无意识获得刺激环境中复杂知识的过程.目前研究表明,基底神经节、联合区、额叶在内隐学习中起重要作用.内隐学习不仅丰富了认知心理学的内容,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方向.内隐学习的研究对于理解人类认识过程的本质,特别是对于探明人们获得丰富复杂知识的心理机制提供了全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9.
李莉 《辽宁教育》2014,(2):49-50
英国哲学家波兰尼有一句名言“我们知道的远远超过我们所能言传的”.他认为,人类大脑中的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指能言传的,可以用文字等来表述的明确知识;另一类是镶嵌于实践活动和情境中,富有个人色彩的默会知识.在传统的地理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更多地关注了课标与教材中用文字和图像表述清楚的明确知识,而忽略了隐含在文字背后的默会知识.而这些知识,恰恰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和前提,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桥梁和纽带.  相似文献   

20.
知识的情境性是指知识的习得和运用需要情境的支撑,同时又受情境的影响与制约的特性。知识的情境性要求教育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和发挥情境在促进知识运用和迁移上的作用,设计情境化课程。情境化课程以情境化的学与教为核心理念,以知识实践运用为目标,以实际问题情境为载体,以教师作为课程的创生者。教师在课堂知识教学中,可根据设计过程和呈现时借助的手段的差异,为学生呈现符号类、模拟社会生活场景类、操作类和基于技术支持类四种不同的情境课程,同时应处理好情境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脱节、"过度情境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