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构建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教育发展体系要求切实加快推进劳动教育以及五育融合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劳动教育本体性定位由“独立并列”转向“融通综合”,彰显“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深化。德作为劳动的伦理之维,确证了德育引领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智作为劳动的现实规范,明确了智育夯实劳动教育之智识基准。体作为劳动的具身建构,论证了体育强健劳动教育之主体。美作为劳动的实践向度,明晰了美育协调劳动教育之全局。这种内生性的理论互关模式为明确劳动教育在五育融合中的角色定位提供了理论依据,促进了两者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耦合共振。  相似文献   

2.
人性假设代表一门学科理论的基本出发点、命题特征与逻辑倾向,并以此影响理论建构与实践."经济人"假设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中具有深远影响,却陷入了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学假设起点推导"教以成人"教育目的的逻辑悖论,"经济人"逻辑指导下的教育实践显性资源收益性导向违背了育人的初衷、短周期的反馈形式加剧了教育实践的短视、单一的培养目标造就了单向度的人等问题,使其虽具有较高接受度但却易使教育实践走向功利主义."教育人"是基于教育理论与实践提出的人性假设,"教育人"逻辑更具教育实践与教育学的"合理性",更符合新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通过宏观层面遵循新时代对教育的新导向,中观层面构建牵引性教育反馈机制,微观层面明晰协整性教育多元评价体系相结合,最终达到以经济实践手段促进教育目标、实现"教以成人"的核心目的.  相似文献   

3.
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身心和谐、德智体美劳全面融合发展的农村学子,学校坚持"春风化雨润心田"办学理念,切实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出一套"文化育心,凝魂聚气""目标培信,拼搏进取""制度促辛,科学高效""课程求新,实效多彩""协作创馨,和乐向上"的"五XIN"教育模式,打造了一道农村学校改革与发展的亮丽风景线...  相似文献   

4.
谭娟 《江西教育》2022,(11):56-57
新课程标准倡导"以学习为核心",主张学生自主学习知识,自我发展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生本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的"学"渗透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确保学生学习的真正发生.本文基于"以学习为核心""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探究建构"五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策略."五学"即"预学""展学""做学""思学""拓学"五个环节,...  相似文献   

5.
基于"全息"理论思考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对于深化劳动教育改革创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高职院校"全息"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层次维度包括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维度、家—校—社—企"全方位"育人维度、学校—社区(school-community)"全过程"育人维度.基于此,文章提出高职院校"全息"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主要策略,包括优先建设劳动教育必修课、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6.
"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是"1+X"证书制度试点内容之一.提出"1+X"证书制度下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书—证—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从人才培养规格融合、课程体系融合、"三教"改革、"育—训—培—赛—考"一体化基地建设和考核评价融合等五个方面实现"书—证—赛"融合,促进"产教融合",加强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内涵建设,提高工业机...  相似文献   

7.
随着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改革的实施和"双减"政策的落地,有效推进"五育融合"已经成为学校追求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策略.从"五育融合"的教育功能、基本原则以及实施路径入手,探索解决基础教育领域"五育融合"遇到的问题,有利于确保"五育融合"在正确的轨道上实施.  相似文献   

8.
加强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途径.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是"五育"融合的关键.本校劳动教育融合课程建设从"劳动+课程""劳动+主题""劳动+责任""劳动+项目""劳动+精神""劳动+创新"六个维度进行建构.在劳动教育实践中,本校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平台,深度挖掘周边教育资源,积极提升教师创设能力,形成学科融合劳动教育资源包,促使学生在劳动教育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发展创新创造能力,实现"和雅"文化的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劳模精神经历了从"劳工神圣""劳动英雄模范精神""工农兵劳动模范精神""弄潮儿劳模精神"到"大国工匠精神"的演进历程.其具体内涵从对"知识与劳动"范畴的深刻反思、英雄劳模英勇抗敌、又红又专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敢干实干推动社会主义改革到"国之重器"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嬗变.在百年历程中考察中国共产党劳模精神的历史演进及其建构逻辑,探究这一精神特质由"旧"到"新"映射时代烙印,由"点"到"面"反映社会文明风尚价值规约,由"单向"到"多维"建构历史使命与时代精神时空契合,对于中国共产党在"双循环"新发展背景下,继往开来、开拓进取,为迈入第二个百年新征程注入鲜活持久的精神动力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赋能小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构建"三位一体"创新型劳动教育综合育人模式.发挥家校社协同育人功能,构建"家校社"协同劳动教育综合育人机制;发挥劳动教育综合育人价值,构建"五育五入融合"的劳动教育综合育人实施路径;提升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项目化"创新型劳动教育综合育人学习方式.促进了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与学校发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1.
《围城》通过方鸿渐的漂泊,借助看似"开放"实则"封闭"的空间转移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及中国知识分子作了入木三分的描绘,多侧面地对所谓文明社会的各种弊端作了无情揭露和嘲讽,使方鸿渐们在不同的世情背景下,呈现出既复杂又真实的人性、人情和人生。  相似文献   

12.
苏华 《承德师专学报》2005,25(4):56-56,68
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以及对必然性的利用,是主客观统一的过程;而实践也是同样包含着主客观统一的主客体的统一,即人们利用、改造客观必然性的活动:主体性也是在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克服、改造中得以确立起来.自由、实践、主体性三者为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形态,各有侧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是从自由和实践引发开来的,作为自由和实践的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作用和改造中达到的与客体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虽然有效教学反思已倡导多时,但并不能无条件地接受它,要在对它本身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指导自己的教学。因此,对其概念的梳理和思考是必需的。本文认为有效教学反思是有着多方面涵义的实实在在的概念,其"有效"所言传的是一种"发展"和"进步"的意义,体现了对一种理想状态的追求。具体来说,有效教学反思体现为一种教学反思形态、思维形式、理想和境界以及多指向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4.
《颜氏家训·音辞》中"败"、"好"、"恶"三个字的语音在汉语史中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其词性、语义也有着相应的变化。经过考察,可以发现"败"、"好"、"恶"语音声、韵、调的发展和更替具有规律性;词性、词义的演变和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上古到中古和从中古到现代,语音演变趋势呈现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时代”、“地区”和“民族”性类目常常并列列出,归类时可以从有关相近相邻类目的内容划分中找出划分标准;分析主表中注释隐含的划分标准;分析类目包含的主要内容成分判断或参考一些相关类目规定的划分标准,来寻找到合理的归类方法。  相似文献   

16.
论“硬新闻”的“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硬新闻”写“软”,成为白热化的新闻竞争中非常重要的新闻业务问题。软化硬新闻,要把理论认识和新闻实践统一到党性与群众性相一致上来,找准党的要求与群众需求的结合点,关键在于确立一个新而巧的新闻主题。硬新闻软化到位的标志,是广大读受看报道。  相似文献   

17.
千谒文是我国古代一种应用文体,从应用文的实用效果来看,这种文体的真正成熟应在宋代。本文通过三苏的干谒文,兼与唐代干谒文的比较,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三苏干谒文的成功之处,即构思纡徐婉曲,曲折往复;自我展示,恰如其分;言辞得体、不卑不亢。  相似文献   

18.
钟嵘《诗品》中的"滋味"说体现了其诗歌审美理论,在古代诗论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滋味"说吸收了前人"味"论的文艺思想成果,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五言为体、抒情写景的详切充分、追求"自然英旨"、"风力"与"丹采"的具备等方面,它对后世诗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古代的诗歌创作和批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由沃尔夫冈·彼得森执导的电影《特洛伊》取材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它以直观的音像形式重现了古希腊的一场战争,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的商业因素.影片在故事的基本情节、人物的塑造及文化的内涵上,对原作既遵从、又疏离,使得作品从一部反映部落英雄战争的史诗,转向更为深邃的人性拷问,更契合现代人的审美趋向;但如果仅凭影片去理解史诗,则会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20.
<到灯塔去>(To the Light house)是一部经典的意识流小说,它以完美与和谐的艺术形式充分展示了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非凡的艺术功力.本文以<到灯塔去>为文本,提出了对"非个人化"手法在两个层次上的理解并探讨了伍尔夫如何娴熟的使用这一手法来揭示人物变化多端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