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儿童面临着“特权化”和“景观化”双重危机:一方面,以筛选为主的制度化教育让儿童远离了劳动生活,劳动的精神训练价值被忽视了;另一方面,商业社会对童年景观的过度消费催生了儿童过度劳动的新形式.成人应认识到,儿童劳动的合理形式是成长性劳动,而且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综合性的儿童劳动.儿童劳动教育不是人性改造和错误惩罚的手段,而是与闲暇教育、人文教育联系在一起的“技近乎道”的教育,是培养儿童成为反思性实践者的社会行动.儿童劳动教育与儿童劳动保护是一体两面的,如何对儿童劳动密集产业、儿童大额有偿收入的收益与使用限度作出公共监督等关键问题,亟待更多学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2.
依据智障儿童身心特点和缺陷补偿原理,我们可以通过智障儿童自信参与的劳动来补偿智障儿童的身心缺陷,增强智障儿童的健康体格,促进智障儿童的运动协调,发展智障儿童健康的个性品质,从而让智障儿童全面发展。本文以智障儿童的劳动教育实践为基础,将美育与智障儿童的劳动教育有机融合,通过劳动教育丰富智障儿童美育的内涵,拓宽智障儿童美育的实施途径,试图挖掘美育在智障儿童教育中的综合功能,从而使智障儿童从生活的真正意义上融入主流社会。  相似文献   

3.
引导儿童结合自己的实际感受,围绕劳动是(像)什么、劳动者是(像)什么等问题创作隐喻,以求通过这些隐喻来揭示儿童关于劳动价值、劳动者形象等问题的劳动观现状。通过对儿童相关认识的分析,提出劳动教育要以“自成目的”置换“成果目的”、以“多样劳动”超越“体力劳动”、以“实践主体”摒弃“旁观之人”。  相似文献   

4.
“有劳动无教育”现象之所以产生,一个重要的认识根源是对“劳动教育”的概念内涵、逻辑定位以及“劳动”与“教育”的关系等理论问题缺乏深入的思考。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不同,劳动教育是一个复合性的教育概念,是一般教育到真实劳动世界的中介环节。让“劳动”成为“劳动教育”,或让“劳动”具有“教育性”,就是要让一般意义上的劳动实践与德、智、体、美诸素养的培育建立自觉、自然、有机的关联。劳动教育的开展也因而应当与日常教育生活建立全面的联系。让劳动成为一种教育,或者让“劳动”具有“教育性”命题的确立,不仅对纠正“有劳动无教育”的实践偏颇,而且对全方位开展劳动教育、正确认识和有效建立劳动教育与学生日常生活的关系、防止“反劳动教育”错误思维、依据学段与类型实际开展符合教育规律的劳动教育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劳动课程的发展与特殊教育发展相一致,在特殊教育学校出现的同时劳动课程就出现在特殊教育中。在劳动思想史中,劳动观念经历了伦理、经济与政治等知识论范畴的变化,并直接影响劳动教育的实践方式。特殊教育学校的劳动课程对特殊儿童的精神自由和自我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对包括特殊教育学校与普通学校在内的劳动教育都可提供改革启示,即劳动教育亟待回归劳动的本真,让儿童在劳动过程中实现"自我意识",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当前的劳动教育实践忽视对于成为"劳动者"的文化认同的培养。而无论是以职业性为导向的劳动教育,还是以个体更高文化价值观为中心的劳动教育,其核心目的都在于"育人"。换言之,培养"劳动者"也是个体成人的现实劳动教育实践,成为劳动者也即个体成人的过程。为此,我们要从个体成人的意义上来分析劳动以及劳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而个体成人是人不断超越自然性而走向文化性存在的历程,所以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劳动教育的文化之维。劳动教育的文化之维不仅包括以劳动文化作为个体成人的价值指引,也包括以劳动教育指向个体文化性的存在。同时,以个体文化性成人为旨归的劳动教育,需要走向教化性的劳动教育实践:在劳动教育的目标导向上要树立个体"作为劳动者"的文化价值观;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要以提升个体的文化—精神境界为鹄;在劳动教育的具体展开途径中要汲取各种优秀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7.
幼儿园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落实层面存在困境,以至于出现幼儿不知劳、不会劳、不爱劳的现象。从幼儿劳动教育特点出发,提出了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可行性路径:儿童劳动社。回应幼儿心理,确定儿童劳动社内涵;尊重幼儿差异,丰富儿童劳动社形式;信任幼儿能力,形成儿童劳动社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20,(56):1-2
学前儿童家庭劳动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当前幼儿家庭劳动教育尚未得到广大幼儿父母的积极重视。文章阐述学前儿童劳动教育的内涵及意义,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探究当前学前儿童家庭劳动教育出现问题的原因,并对症下药,最后提出相应策略,以期为广大幼儿家长提供育儿新思路,共同推进学前儿童家庭劳动教育的实践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家庭教育中劳动教育逐渐被包办替代、被溺爱剥夺、被麻烦嫌弃。然而,家庭劳动教育具有促进德、智、体、美教育之发展、体会劳动之快乐、理解生命之意义、培养儿童独立意识与责任感、营造互相尊重的家庭氛围等重要价值。为此应传递健康的劳动观念,从告知孩子劳动的意义、家长为孩子树立劳动榜样、放手让孩子去劳动、劳动教育要适时适量、在劳动过程中进行教育等方面着手,旨在回归家庭劳动教育,促使儿童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劳动塑造人,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学前儿童人生整体发展,当前,重释学前儿童劳动教育意蕴势在必行。学前儿童劳动教育旨在遵循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其施加教育影响,以培养起年轻一代的劳动素养。在实践中应贯彻教育与劳动、共性与个性、思想与行动、规约与自主、主导性与多元性相结合的原则;劳动教育应当拥抱自然,走进儿童心灵,走入儿童生活,构建教育共同体。  相似文献   

11.
劳动、闲暇、教育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劳动与闲暇既对立又统一.劳动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劳动教育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素养.闲暇教育是教育的第三种职能,学校应通过"外在因素确定法"和"内在因素确定法"开展闲暇教育.人的教育是劳动教育与闲暇教育的融合,二者的结合具有多元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在现代社会,要牢牢把握劳动与闲暇、劳动与教育、闲暇与教育的关系,明确人的教育是劳动教育与闲暇教育的结合,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劳动、闲暇、教育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劳动与闲暇既对立又统一.劳动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劳动教育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素养.闲暇教育是教育的第三种职能,学校应通过"外在因素确定法"和"内在因素确定法"开展闲暇教育.人的教育是劳动教育与闲暇教育的融合,二者的结合具有多元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在现代社会,要牢牢把握劳动与闲暇、劳动与教育、闲暇与教育的关系,明确人的教育是劳动教育与闲暇教育的结合,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辨析"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概念对深化教育理论认识、改进教育实践、优化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梳理劳动教育的历史进程和概念演变发现,劳动教育与德育密切相关,能有效塑造人的劳动价值观、培养人的劳动技能;梳理职业教育的历史进程发现,职业教育可以归纳为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同时,职业教育在促进生产和推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审视"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发展轨迹和概念演变,发现"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存在"并列,重合,交叉,包含"四种关联,也存在教育实施的主体与对象、目的、内容、方法、条件、评价等六方面差异。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应在厘清与"职业教育"区别的基础上,通过重塑劳动与职业价值观,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确立多方联动的劳动育人机制等途径实施。  相似文献   

14.
“一体多翼”的劳动教育教材体系,其中“一体”指劳动教育专用教材是开展劳动教育必修课教学的主要依据,“多翼”指与劳动教育密切相关的,体现劳动教育特点与要求的学科教材,是进行劳动教育必修课教学的必要补充。研究分别从自我、他人、社会三者之间关系,学科知识与劳动教育内容二者关系的视角,构建涵盖劳动教育教材和非劳动教育教材的体系。在此过程中,要处理好劳动教育教材和相近课程教材、劳动教育教材与其他非劳动教育教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劳动教育作为人类社会教育的基础,在新时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新时代劳动教育不同于原始时期"劳动"与"教育"的自然互动,也不同于大机器生产带来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简单结合.新时代劳动教育强调的是在身心互动中人的主体性和社会性统一,强调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以及在劳动过程中对生产知识和技能的习得.为此,需要在统筹劳动与学校教育、劳动形式及其内容与不同层级学生培养目标及参与劳动目的等关系基础上,从学校教育体系、教育实践形式以及评价体系方面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发展路径进行系统设计.  相似文献   

16.
陶行知(1891~1946)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在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劳动教育思想。探索陶行知的儿童劳动教育思想对于当下儿童劳动教育的实施具有很好的借鉴和参考意义。研究陶行知的儿童劳动教育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弄清陶行知儿童劳动教育观,并分析这一理论的现实价值,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实施儿童劳动教育。  相似文献   

17.
在重申劳动教育的今天,强调身体回归的劳动教育可成为理解和深化劳动教育的新视角。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审视劳动教育多维的身体意蕴,可以认为劳动教育具备满足儿童身体需要、助益儿童身体认知、丰裕儿童身体情感的身体意蕴。"体脑二分"与"弱社会化"的身体、身体自由时间的漠视与身体空间的限制、身体交流的疏离与身体体验的受动乃当下劳动教育的身体之困。劳动教育儿童身体观的重塑、身体时空的解放、身体实践的深化乃突破当下劳动教育身体之困的可为路径。  相似文献   

18.
雇工劳动关系在中国当今社会的"复现",决不是"丛林法则"作用的结果,而是中国社会改革必然选择的制度安排。在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看来,雇工剥削关系一定是对抗关系。邓小平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认为雇工劳动关系不一定都是对抗关系,社会主义凭借自身的制度优势,完全可以对雇工劳动关系作有利化处理,并为此设计了规范性和防范性两道"平衡装置"。正是这两道"平衡装置"的建立和完善,才使雇工劳动关系在非对抗和非主体的状态下,朝着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和共同富裕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劳动+生活"课程体系的建设以生活为抓手,借助家庭和社会的力量,依托校内外劳动实践基地和大数据教育评价系统,能够把劳动教育落到实处,让劳动教育成为全面育人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20.
在核心素养成为教育主流的当下,劳动教育重新回归到中小学教育中。结合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劳动教育主题,把儿歌教学巧妙融入课堂教学,提高儿童技能习得兴趣,简化劳动技巧,指导儿童劳动实践操作,推动儿童劳动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