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第十八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以"课程与教学如何应对教育新常态"为主题,围绕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回应、实践智慧与案例,以及校内校外、线上线下融合等议题展开研讨。因循疫情防控催生的新常态,我们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格局和更长远的视野推动未来教育的变革发展。  相似文献   

2.
第十八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于2020年11月7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本次国际课程论坛以“课程与教学如何应对教育新常态”为主题,着重讨论后疫情时代课程与教学变革的新方向、新路径。本文通过梳理论坛中专家的主要观点,提炼了疫情转变中的本土实践与国际经验;通过探寻疫情后的教育新常态,聚焦新路径和新经验,勾画出以学生为中心、以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以信息技术为推手的未来教育新图景。  相似文献   

3.
第十八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于2020年11月7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探讨了"课程与教学如何应对教育新常态",就新常态下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两个基本问题展开研讨.在理论方面,会议提倡回归学生、回归学习,思辨教育与技术的关系,探究教学理念新模式,创新理解、归旨育人.在实践方面,会议提出,要构建大单元、多类型的整合式育人课程体系,革新教学模式,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双线互动融合,加强教师专业资本积累,建设具备双线教学胜任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这些观点为各界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前瞻性思考.  相似文献   

4.
如何让课程满足未来教育的发展目标?如何把握教育新常态下的课程发展趋势? 2020年11月7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举办了"第十八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  相似文献   

5.
伴随教学新理念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常规的课堂教学模式受到了挑战,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逐步成为一种新常态。对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发展模式进行探索,提出了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在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模式,采用课前预习、课中精学、课后自学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针对该课程公式繁多、学习难度大、学生积极性不高等问题,采用案例式教学,并融入思政元素,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及学习效率。采用团队合作学习模式和自主学习模式,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课程教学改革符合信息化时代对课程教学模式的要求,能够更好地推动高等教育的智能化、特色化、个性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课程文化历来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演化。新时代正在推动着课程文化进入"新常态",主要表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十四五"发展规划、教育现代化2035进程、后疫情的教育生态等方面的诉求。具备"新常态"的课程文化,总体展现出共生性、智能性、自觉性、协衡性、审美性等特性。课程文化的"新常态"要持续发挥对课程高质量建设的积极效果,最主要的是充分发挥人为因素的能动性,即需从政府、社会、学校、教师、技术等维度采取有效的方法和路径,协同一致,形成合力,筑牢课程文化的"新常态",以更加契合新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7.
研究体育教学模式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构建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模式的依据是"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现代教育理论关于教学模式的信息处理、个人发展、社会相互作用及行为教学等教育模式理论。构建新教学模式应当遵循继承与发展性、主体性与健身性、创造性与多样性、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原则等。  相似文献   

8.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互联网在现代教学中的应用,基于互联网的虚拟学习社区在课程教学中将得到广泛应用.为了提高高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采用PHP与MySQL开发了基于高校信息技术课程的虚拟学习社区,该社区以论坛为主模式,具有发帖与回帖、提问与交流、教学资料与课程资源呈现等功能.虚拟学习社区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手段,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学习中,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建构学习、自主学习和交流互动,并直接参与社区课程资源的构建,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通过对教学模式的理论探索,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对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实践,重点阐述了在"以学生和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设计思想指导下,按照"少、精、宽、新"的原则,进行课程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环节与过程和教学技术手段等方面改革的内容.尝试提出了"模块制"、"导学式"、"插播式"、"讨论式","案例式"、"开放式"和"链接式"等适应远程开放教育形式的教与学的模式.  相似文献   

10.
"宇宙与地球"公共选修课可以使大学生全面了解宇宙和地球的形成、演化与发展。本文以"宇宙与地球"课程建设与实践为背景,系统介绍了新常态下如何有效开展该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从清晰的教学思路、合理的教学内容、革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课程考核等角度分析了该课程教学建设与实践的思路。多年的课堂教学表明,这些课程建设措施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并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11.
学校文化与学校课程之间是对立和统一的关系。统一能够促进学校教育目标的顺利达成,对立却能起到阻碍作用。通过再造学校课程的方式可以缓解两者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让两者在动态中取得平衡,最终实现两者的共生。  相似文献   

12.
课程规划是课程实施的的本质要求,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规划与实施是学校的责任和权力.如何规范制订学校课程规划,给学校以理论上的指导和实践中的参考,是亟待研究的现实课题.本文构建了学校课程规划的基本框架,并对框架中的各部分予以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3.
课程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课程论的萌芽""课程论的形成"和"课程学的创建"三个阶段。课程学产生的外因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特别是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以后,社会发展对提高学校育人质量的客观要求、科学文化发展对革新学校教育的巨大影响以及受教育者对改革学校教育的新需要;其内因是,基于课程理论内部诸因素的交互作用而促其理论结构逐步演进的规律。这一演进规律的主要表现是,在课程理论外部诸因素的作用下,课程论内在的理论结构与其理论的功能之间产生了越来越尖锐的矛盾,即出现了由于课程论内在的理论结构不合理而导致其理论的功能不断变弱的问题。课程学之所以能超越原有的课程论,是因为它不断优化理论结构,不断提高科学水平,发挥出远远强于原有课程论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课程测量是进行课程评价的前提与基础之一,但由于课程体系自身的复杂性及诸多特点,使得对其量化比较困难。在借鉴国外课程量化研究方法与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课程体系的自身特点,通过对课程的分层研究与分析,初步建立了我国课程量化的框架和指标体系。框架确立了以课程标准、教材、教师和校长分别作为课程目标、潜在的实施课程与实施课程三个层面的量化点,以学生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整个课程系统的效标,并确定了各个指标对应的量化途径与方法。通过对课程的量化,保证了课程评价的科学性,能为课程改革、教育决策等提供更多的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5.
课程评价:课程改革中的一个双向两难问题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课程理论不是课程实践,在理论的课程发生重大变革的情况下,实践的课程还需要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但是课程评价却必须对实践的课程价值进行评定与判断,它维护理论的价值适应不了实践,正视实践的价值适应不了理论,由此成为一个两难问题:有关课程评价功能的解释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的歧义,课程评价改革的理论与评价改革的实践相互支离,而借鉴的课程评价理论与传统的教学评价实践也有个适切性问题。  相似文献   

16.
民间的课程资源:被遗忘的课程资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然而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在考虑课程资源时,不管是从话语上还是从实际操作上,都明显地忽略了民间课程资源的开发。我们应从课程改革的现实问题出发,既要扬弃世界其他文化体系中的课程资源,又要真正把缄默的课程资源中的智慧加以开发。  相似文献   

17.
教师、学生、教材、环境作为课程四要素构成了课程的生态系统,环境是其中活跃性很强的系统因子,它既是课程组织系统的一分子,与其他要素交互作用,又可独立于教师、学生、教材之外,成为干扰课程组织"子系统"熵值的要素。课程四要素间遵循耗散结构原理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并在矛盾运动的过程中实现课程组织系统的进化。  相似文献   

18.
从课程管理到课程领导:成人教育课程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课程领导理念已经渗透到我国各类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中。随着成人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成人教育课程管理理念已经不适应现时代成人教育课程发展的需要。无论从成人的特点,成人教育课程的特征,还是从成人教育课程发展的趋势来看,都应该实践成人教育课程领导新理念。从课程管理到课程领导,是成人教育课程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学前教育课程创生是指幼儿园教师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或幼儿的兴趣需要,优化整合幼儿园内外资源,在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反思批判,主动地、创造性地建构适合幼儿全面、和谐而又富有个性发展的课程的过程,实践性、生成性、建构性、反思性、动态性、开放性是其主要特征;学前教育课程创生具有巨大的现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高职课程整合视阈:课程项目化与项目课程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项目化课程是高职课程改革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实质就是课程与项目的双向整合,即课程项目化与项目课程化。课程项目化是把课程转化成项目来学习,需要经历工作任务分析—课程门类确定—教学设计实施的结构转换,变理论学习过程为项目完成过程。项目课程化,即把项目转化为课程来学习,选择适合教学的项目,项目转化要遵循典型性、覆盖性、可迁移性、递进性、可行性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