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高职类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校园出现众多性别问题,施教者时常忽视教育对象的性别差异,泛化地采取"无性别"德育模式,简单地将男女同学思想教育工作同质化,开展思政工作缺乏针对性与时效性等,如何从性别视角开展高职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并将高职男女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法律、身心健康、就业婚恋与性别教育有效衔接,满足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主义价值诉求等问题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2.
调查研究发现,中小学学生语言能力的性别差异日益明显,其成因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教育者潜在的、传统的性别意识、性别期待和性别偏见有关,也与学生在传统性别偏见影响下形成的性别意识和心理暗示有关。为此,教育者应该具备科学、觉醒的性别意识,摒弃性别偏见,身体力行地进行正确的性别教育,鼓励学生学业上无性别差异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性别意识培养是促进全社会从性别角度审视社会现实,推进两性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高师学生的性别意识不仅关系着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未来通过教师职业还将对学生性别意识的形成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调查高师学生的性别意识现状并采取有效的性别教育应对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不同学段的104名小学生进行性别意识情况的调查,探讨小学生性别意识现状并以结果为依托,科学设计学校性别教育以及性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采用《国小中高年级学童性别意识与图像性别表征之调查研究》中的"国小学童性别意识量表"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小学生群体整体性别意识较弱。其中,各个学段的学生性别平等意识较强,高于临界值;但性别特性、性别认同、性别角色和性别理想意识较弱。以四年级学生为代表的中段学生性别意识最强,女生的性别意识显著强于男生。这些结果为小学生性别意识的培养与教育提供了一些依据与启示。  相似文献   

5.
科学的社会性别平等教育对和谐社会的建设至关重要。师范院校因其示范性、人文性、延续性的特点,在加强大学生性别平等教育方面责无旁贷。要从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性别意识着手,把科学的性别平等意识纳入课程、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中,对师范生进行全方位的性别教育,努力做好性别平等工作,推进社会正常、有序、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杨旸 《文教资料》2008,(14):116-117
自第四次妇女大会召开以来,"社会性别"的概念引入我国,学者们提出了社会性别公平教育思想,该思想的提出对课程和教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课程层面看,知识论和语言学领域中的性别研究成果表明在知识生成和人际交往方面男女两性都存在着差异,也说明课程中存在着性别不公平现象,需要在课程编制、设计、实施等环节进行改善,以使社会性别公平意识融入课程之中.  相似文献   

7.
如何认识性别与性别平等,如何对待性别差异是性别教育实施的重要前提。以性别中立与性别化教育为代表的传统性别教育模式,其性别概念认知是片面的,性别平等诉求是模糊的,实施方式是扁平化的,育人成效背离了育人目标。性别敏感教育在反思传统性别教育局限的基础上,结合女性主义对性别分析,认识到性别是由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建构而成,强调性别差异的社会性因素,彰显性别平等的价值诉求,重视教育过程的动态发展性,关注学生个体的完整性。实现性别敏感教育,需要教师打破性别陈规的束缚,在实际教学中践行性别敏感教育思想;利用课程载体,丰富性别敏感思想实践化的素材;赋权于女性,关注学生的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8.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高职女生呈逐年上升趋势。社会性别意识作为现代意识之一,其强弱与深浅影响着她们的成长和发展。借助有效的统计分析工具对样本高职女生的社会性别观念进行描述和解释,试图从价值观念层面上探讨高职女生社会性别观念的形态,以认知与时俱进的健康的社会性别观的建构对我国女性高等教育发展的必要性,提出要培养大学生社会性别意识,把社会性别意识纳入高等教育决策主流。  相似文献   

9.
大学语文教学与性别意识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的性别意识现状、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培养目标、大学语文教学的文学载体、性别研究理论的发展使性别意识教育进入大学语文教学成为必然;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从多个角度切入性别意识教育,是其人文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0.
当今社会性别观念现状与加强性别意识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统计数字表明,“男女平等”正在成为我国社会公众的主流意识,但一些传统观念仍然存在,成为束缚人们尤其是女性群体生活和行为的思想羁绊。传统教育对传统社会性别观念的影响不容忽视,加强性别意识教育是改变现状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以严密标准、系统完整、融汇互通的顶层设计为基础,利用"双元制"确保劳动力再生产质量,通过人才素养与劳动力市场的紧密联系来保障就业,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优势显著。但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仍广泛存在,使德国教育和就业系统中出现显著的性别差异,加剧了德国劳动力市场风险,不利于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持续健康发展。对此,德国发挥学术界先锋作用,利用研究佐证克服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采取结构调整措施增强"双元制"的吸引力,改善职业教育与培训性别差异;并从不同教育阶段着手帮助学生建立性别平等观念,消解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负面影响,全面应对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对其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卢红  敬少丽 《教育科学》2007,23(2):52-56
本文试图通过对若干中学教师的个案研究,发现影响教师性别角色意识的因素,了解女教师是如何把自己的性别角色意识渗透到课堂之中,从而对男女学生施加影响,以及她们是如何看待性别意识影响的。  相似文献   

13.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社会性别已经成为女性主义分析各种教育问题的一个独特视角。文章在已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继续考察和探究女性主义对欧美教师教育实践的影响,试图展现近年来研究者对于如何实现社会性别平等的教师教育所进行的思考,展示欧美教师教育在提高未来教师的性别意识、培养未来教师处理学校和课堂中的社会性别问题等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这些实践所面临的困境,以期能对中国目前的教师教育研究和实践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4.
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对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该文对粤东地区三所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开展了抽样问卷调查,分别从性别差异、专业差异、年级差异、生源地差异以及是否为学生干部等角度对其现状进行分析,并从增强教育意识、加强教育队伍建设、完善教育体系构建以及加强服务网络建设等四个方面对学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5.
性别文化是一个社会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大学生的性别文化发展情况是已经具有了平等意识、主体意识,但是,仍然带有一定的局限性、模糊性和刻板印象。因此,我们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先进、和谐的性别文化观。  相似文献   

16.
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共性,也存在个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当正视性别差异,将思想政治教育和性别教育有机结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和先进性别文化为引导,创新教育理念。在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根本内容的前提下,培养女大学生的"四自"精神和主体意识,运用性别视角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道德观、婚恋观、心理素质和法制教育等五个方面创新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高职院校女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软件专业女生就业情况进行问卷调查,从社会、家庭和女生自身等角度,以性别差异为切入点,对女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依托政府、社会、学校和个人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8.
社会性别意识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而高校学生的社会性别意识水平将决定整个社会性别意识水平的高低。通过以宜春学院学生为例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江西高校学生社会性别意识水平在全国范围内偏低,究其原因,主要是江西经济与文化水平偏低、农村户口学生较多、社会性别意识教育缺乏等。因此,加强江西高校社会性别意识教育较为迫切,而迅速提升江西高校学生社会性别意识水平的最佳且具有可行性的途径是在江西高校开设社会性别意识通识课程。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extends previou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on gender differences by investigating the gender gap between boys' and girls' sustainability consciousness. The issue of whether the gender gap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an be identified also in sustainability education is addressed. It has been suggested that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SD) is a teaching approach that could play a key role in diminishing the gender gap. However, the possible gender-specific effect of an ESD-oriented teaching approach is empirically untested. A survey instrument was used to detect the hypothesized gender gap in students' sustainability consciousness on a sample of 2,413 Swedish students aged 12–19. Findings reveal a gender gap in students' sustainability consciousness. The gender gap increases throughout the age span and is amplified in ESD-oriented schoo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