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武当道教武术摄养生之精髓,集技击之大成,且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奥妙.庄子在继承老子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道家学派的思想理论,其深刻的哲学思想至今为武当道教武术及中华传统武术所接受运用,其无形的思想融入在有形的武术当中.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出武当道教武术中庄子的由巧得技,由技入道,通过“养气”而达到人生最高境界的表现形式,追寻武当道教武术与庄子思想的理论渊源,探索武当道教武术的理论精髓,以推进武当道教武术文化的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2.
通过查阅武当武术的文献资料并加以联系对比,结果发现了众多的以武当道教龟神命名的功法、招形名称,反映了武当武术中折射出来的武当道教文化内涵,简要论述了武当道教龟神对武当武术内功、技击方面产生的作用、影响,以及武当武术所表现出来的对武当道教门派龟神的崇拜思想。  相似文献   

3.
武当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武术的一大流派,是内家拳的代表.中华武林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说.为中国武术一大名宗.目前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当武术的成名已有600年历史,但学者、专家、权威机构,著作、文献中从未见到记载与标识,在湖北板块中国武术主要拳种分布图中也未见到文字记载,也就是说武当武术没有纳入中国武术之列,也没有纳入湖北地方武术.从武当拳法研究的挖掘与整理到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辅以体育考古学的角度与视野,探讨其与武当武术的关系,经过20余年的跟踪调查、研究、统计、分类,构建了武当武术拳械的基本框架,以填补中国武术拳械目录之空白.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对武当武术文化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基本特征进行阐述。1.武当武术文化的形成;2.道家的基本理论对武当武术文化产生主流影响;3.开放的武当道教融合了诸子学说,殷实了武当武术文化;4.武当武术文化的多元与广博。  相似文献   

5.
湖北丹江口市境内有世界文化遗产、道教圣地武当仙山。在新课改实践中,该市教育局、文体局为体育课改注入活力,将地方“特色菜”——武当武术引入课堂。该市现有八所中小学把武术列入了课程表,把武术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并聘请专门的武  相似文献   

6.
论武当武术中的玄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玄武是武当道教崇拜、信仰的核心内容,影响着武当道教的所有活动。玄武的动物原形及长寿之法,成为武当道士武术活动的重要模拟对象,同时也使武当武术这种活动表现出玄武崇拜的宗教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通过文献资料、专家咨询、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以及借鉴已有的中国武术分类研究方法,在对武当武术所有的活动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之后,我们根据其活动的群体、作用、特点等。划分为武当民间武术、武当军事武术、武当道教武术、武当武术流派。以使人们对武当武术有一个曼为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利于武当武术的推广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武当武术,源于武当山,经数百年,历代武当武术宗师的不断观摩、仿效、意会、实作、完善、应用,把武当道家理学与民间武术溶为一体,由最简单的“八门五手”的十三势拳而发展到今天众多的门类,形成了有其独特内容和特点的中华武术中的一大流派.由于其系嫡系单传,而且道教中讲究,欲大成者则比功也,欲小成者武事也,视奉勇为未技,故典籍中多不载道士武术活动,因而武当武术失传不少.近几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对武当武术的渊源及失传套路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挖掘整理,取得了显著成绩.虽然武当武术的产生、创编与其他武术门派有着许多相同之处,但武当武术毕竞产生于武当山,必定要受到武当道教文化,武当地理、地势和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武当武术根据这些方面创编而来的问题阐述甚少;另外根据检索工具和追溯查找的方法所得资料对此问题的说明感到不具体、不全面,因而作者自身希望从此方面入手,对武当武术的创编来源作一定的叙述说明.  相似文献   

9.
武当文化是以特定文化价值观为指导 ,以道家思想为根基 ,以道教“太和”精神为内核 ,以武当山古建筑为标志 ,包括武当山水、道教武术、音乐、风俗习惯等在内的一个非常复杂而奥妙的系统。  相似文献   

10.
把乌鸦作为一种神灵崇拜,并且同武当道教中的导引养生与武术中的动物象形的攻防技击相结合,是武当武术所独树一帜的。  相似文献   

11.
论武当道教诚信伦理思想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诚信”本是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概念与核心范畴,武当道教继承发展了早期道教和儒家的“诚信”伦理思想,不但在道经中大力宣扬诚信受赏、欺诈遭罚的教义,而且在宫观建筑、匾额楹联等武当文化中对之也多有体现,武当清微道派更是把“正心诚意”作为行雷法的根本。武当道教诚信伦理思想,还体现在历代信徒香客将武当山称为“灵山”这一点上。  相似文献   

12.
古代武当山游记文学涉及武当道教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极具认识和利用价值。本文对其中关于武当山得名认识上的偏差予以了驳正,并对明成祖大力营建武当山的深层次原因作了深入探讨。与此同时,对诸多游记文学作品中蕴涵的武当道教渊源、真武传说、道士修炼及其日常生活等情况,也作了全面梳理和深刻分析。  相似文献   

13.
武当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也是武当道教的发祥地。武当山道教活动历史悠久,道教文化博大精深,武当山及其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洞等自然景现的命名,都深受道教文化的影响,蕴涵着浓厚的宗教色彩。武当山地名或体现了道教的教理教义,或宣扬了道教的神仙信仰,反映了道教文化追求长生久视、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武当山自然景现与人文景现圆融会通,辉映成趣,既增加了武当山的神秘空灵,也使武当文化的内涵更为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4.
武当道教历来强调忠孝伦理.元代时,武当道教的教主又与净明道派建立了密切关系,吸收并发展了净明道派“忠孝成仙“的修道思想.此后,武当道教不仅在道经中宣传忠孝,还将孝道思想体现于建筑形式和神像崇拜之中,从而对社会起到了积极的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武当道教是中国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武当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地位及其发展历史等方面,都折射出武当道教文化的开放性、兼融性、延续性、辐射性特质.  相似文献   

16.
武当山在明代时被誉为"道教第一圣山",它山势灵秀、道教文化纯正,道教建筑群规模恢弘、保存完整,自古就是世人朝圣旅游胜地。然而近几年的旅游开发中,武当山旅游无论在品牌名气上还是在景区建设上都落后于少林、峨眉,究其原因主要是旅游品牌的精准定位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经过多番调查,笔者认为武当山旅游开发应当以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为主体,扬长避短,重点凸显道教养生文化,集中力量打造道教文化集散地和正宗展示窗口,重振"道教第一圣山"威名。  相似文献   

17.
在元代武当道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一位著名的道人--张守清.本文从元代武当宫观建设、道派建设和对外宣传三方面,论述张守清为武当山所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武当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洞天福地,武当文献与文化旅游的关系相辅相成共同发展.通过简述武当文献基本概貌,分析其蕴藏的文化旅游资源,探讨武当文献对发展武当文化旅游的所起到的作用,提出利用武当文献服务其文化旅游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武当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圣地,其道教文化资源异常丰富。本文对武当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如下设想:"修旧如旧",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齐头并进;大力推广武当功夫品牌,促进武当山道教文化产业的发展;另辟新径,加大对武当道教音乐的保护和传承力度;丰富旅游项目,将观光与休闲度假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武当山为道教渊薮。通过对武当道教派别及其源流的了解,掌握武当道教发展的主线索,进一步挖掘武当道教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