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我国普通高等院校高水平速滑运动队运动员队伍的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和系统分析,并针对发现问题提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高等院校高水平速滑运动队整体发展不平衡.运动员来源呈多样化,学习现状喜忧参半.高水平速滑运动员整体运动水平较高,绝大多数为一级以上运动员.今后应大力在高等院校普及高水平速滑运动队,妥善地解决高水平速滑运动员文化课学习和训练、比赛之间的矛盾.提高高水平速滑运动员的科学化训练水平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
郭修兰  盛春媛 《精武》2013,(36):8-9
普通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队已成为我国多渠道、多形式培养优秀排球运动员的主要路径。在我国的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水平排球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从教练员的训练素质水平,还是运动员的整体水平都是全国名列前茅的。本文章尝试通过对北航排球运动队存在的诸多因素进行探讨,通过研究分析,尽可能的完善我国高校训练体系以及竞赛体制改革,从而促进高校排球运动发展和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并且能为高校排球高水平运动队的规范招生制度和管理机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3.
王荣  何颖 《体育师友》2011,34(6):33-34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论证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高校高水平乒乓球运动队的理想管理体系进行深入研究,为我国高校办高水平乒乓球队提供了一些理论依据。内部环境的管理方面:组织结构体系的管理,运动员的管理,教练员的管理,办队形式的管理,经费来源的管理等;外部环境的管理方面:1.加强高校高水平乒乓球运动队的组织管理和规范化运行;2.高校高水平乒乓球运动队体制向俱乐部形式转型;3.高校高水平乒乓球运动队走商业化、市场化、社会化道路。  相似文献   

4.
随着"体教结合"这一政策的不断推进与实施,使高等学校参与到竞技体育运动中成为可能;同时为竞技体育走进高校校门提供了宽广的平台。纵观我国高等学校高水平跆拳道运动队的开展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符合我国国情、适应现代竞技体育发展规律和跆拳道运动项目特点的高校人才培养体制,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从高校组建高水平跆拳道队意义、办队模式、运动队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等方面进行论述。重点从生源结构、教练员现状、运动员学籍管理、运动队训练竞赛现状、资金来源等方面对我国高校高水平跆拳道运动队的现状展开调查研究和论述。  相似文献   

5.
陈曦  任晋军 《精武》2012,(17):26-27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未来培养优秀竞技体育人才的发展方向走培养高校高水平大学生运动员。因此,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学习与训练的管理成为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关健。本文着重以山西省高较高水平办学的成功典范——太原理工大学为研究对象,有关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发展等相关问题,对高水平运动队学习和训练的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并针对“学训矛盾”给予合理化对策。  相似文献   

6.
李良桃  牛孟霞  高振忠 《精武》2012,(19):62-62,64
通过对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人力资源规划与配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运动员的选材与培养、办队模式、教练员队伍建设、运动员此业与安置、运动队的有效管理方面提出建设性对策。  相似文献   

7.
随着高等院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体育工作在不断完善与发展,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培养优秀体育人才,是学校体育工作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需要,建立和完善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系统工程是学校体育所面临的新任务。通过对1998年全国首届大学生速滑比赛的运动成绩进行分析比较,针对国内及国际速滑水平,寻找差距与不足,为提高我国大学生速滑运动成绩及冲出国门完成世界大学生速滑比赛任务提出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学校体育竞赛事业的蓬勃发展,由高校自主培养的高水平运动员开始登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舞台,展示了我国大学生运动员的风采。但同时,在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如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定位问题、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的目标问题、高水平运动队管理的问题等。对此,本期刊登下文,以期就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与发展为高校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9.
我国普通高校网球运动开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采用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文献法,从网球教学、课外活动、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等方面,分析我国普通高校网球运动开展现状,并提出应当从组织管理部门入手,加强对高校网球运动的重视、投入和调动,加强各高校间网球运动的交流,不断提高和加强网球教师业务能力,积极探索出一套符合高校特点的培养网球运动员的思路和方法,推动我国高校网球运动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速度滑冰运动队现状的全面研究,认定目前我国普通高校速滑运动竞技水平较低,仅相当于我国专业队70年代末期水平,与世界大学生水平差距较大。提出提高大学生速滑运动水平,必须从加强管理、完善竞赛和教练员培训等机制、拓宽选材渠道等方面入手,狠抓科学训练,才会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11.
2011年亚冬会前中韩两国速度滑冰实力对比与训练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韩两国联赛参赛运动员与比赛成绩的分析,为中国速度滑冰国家队进行针对性训练和比赛安排以及研究韩国速度滑冰工作者提供借鉴与参考。两国的联赛成绩表明,女子运动员的比赛成绩中国优于韩国,男子运动员的比赛成绩韩国优于中国;韩国速度滑冰队伍建设出现新的动向,韩国更多的短道速滑运动员转投到速滑比赛中。认为我国以年度训练周期指导运动员训练的模式,制约了运动员在奥运会、亚运会这类4年为一届的赛事上取得优异的成绩,提出借鉴速度滑冰、短道速滑和速度轮滑国家队整合式的训练模式,主动寻求新的组织形式,进行训练创新。  相似文献   

12.
速度滑冰集体滑比赛中,战术应用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比赛成绩的好坏,研究速度滑冰集体滑项目战术的运用对提高我国速度滑冰集体滑运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齐齐哈尔速滑队3名队员在2008~2012年参加的速度滑冰集体滑比赛进行实例分析,归纳出速度滑冰集体滑比赛中起跑、领滑、尾随、换人、弯道换人和终点冲刺等情况下战术运用的特点;并总结出间歇训练法、重复训练法和持续训练法等战术训练的方法,为我国速度滑冰集体滑项目在2014年索契冬奥会创造辉煌成绩提供理论保障。  相似文献   

13.
韩国短道速滑新技术的成功对我国青少年训练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针对韩国短道速滑新技术的发展轨迹以及每年涌现出大批高水平年轻队员的状况,分析韩国短道速滑新技术的本质、核心内容与青少年运动员训练的特点,探讨韩国短道速滑新技术成功的规律。认为:我国短道速滑青少年在训练模式、训练内容、运动员选拔机制与教练员竞争机制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提出:明确培养目标,调整训练模式和内容,充实教练员队伍等改进青少年训练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4.
心理素质的优劣,是影响短道项目高水平运动员比赛成绩的关键性因素。分析短道速滑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现况,认为我国短道速滑训练中的心理训练还仅仅处于较为初级的水平。短道速滑运动员在心理训练中,应注意运动智力和文化修养,情绪控制能力与健康的心理,优势竞争意识和技战术方面的创新能力,适合运动员特点的心理训练方法等几个问题,形成自己的心理训练模式。  相似文献   

15.
承受大赛压力的能力问题已严重影响着我国速滑运动员临场技术水平的正常发挥。温哥华冬奥会日趋临近,中国速度滑冰实现金牌零的突破的愿望越来越强烈,速滑运动员的压力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阐述了速滑运动员的压力表现、成因、调节特点、调节的原则和方法,认为与普通的压力调节不同,速滑运动员的压力调节必须适时地加压和减压,从进行外部施压和提高速滑运动员的内在抗压能力等多方面论述了速度滑冰运动员抗压力能力的培养,以期对速滑运动员积极备战温哥华冬奥会和速滑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我国几代的速滑人为实现速度滑冰项目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理想,努力拼搏、艰辛工作,距离目标的实现只差一步之遥。对过去的速滑项目训练理念、模式进行反思,深刻认识速滑项目的规律是速滑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认为男子短距离项目作为我国速度滑冰突破口,具有区域优势、技术优势、多元化的优势和后备人才优势;提出加强对世界各国优秀运动员的信息搜集工作,更新训练理念,丰富训练模式,加强技术创新的研究,建立新的科训一体化体制等提高我国速度滑冰男子短距离项目竞技水平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7.
少儿速滑运动员不同年龄阶段的训练模式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陈克明 《冰雪运动》2009,31(2):16-18
速滑后备人才的培养是决定速滑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问题,认为业余体育运动学校生源的减少,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未能采取适应性的改变,是导致我国后备力量不足且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提出打破过去以竞赛成绩为训练目标的传统训练模式,建立少儿速滑运动员不同年龄阶段新的训练模式 7周岁以下的少儿以培养滑冰兴趣为训练目标,注重训练方法、手段和内容的娱乐性 8~10周岁的少儿以兴趣的转化为训练目标,注重培养正确技术、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 11~13周岁的少儿以建立正确的技术定型为训练目标,注重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亚冬会速滑各项比赛成绩的对比、分析,证实我国速度滑冰短距离与亚洲一流水平无明显差距,长距离项目的差距较大。其原因涉及训练负荷、绝对速度训练、战术训练、心理训练和教练员业务素质等方面,建议对运动员赛前训练安排和国家队选拔组建方法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9.
短道速滑项目技战术训练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柴萍  刘珊  宋来 《冰雪运动》2010,32(3):15-17,63
短道速滑项目的科研进展与项目的发展具有较高的依存度,研究短道速滑项目的技战术训练科研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短道速滑项目的科研水平对项目成绩的提高、巩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短道速滑项目技术训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青少年技术训练,以及竞技体育中运动员的技术生物力学分析上;战术训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战术类型划分、认识和训练,运动员战术意识的培养等方面;研究存在描述性研究居多,实证性研究较少,缺乏理论导向和系统性主要问题。提出拓宽研究领域,将技战术训练体系的形成作为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创新技战术训练方法,强对比赛战术实战模拟的研究;丰富研究方法,逐步建立中国运动员的技术模式等促进短道速滑项目科研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北冰南展”战略和北京正式申办2022年冬奥会的双重背景下,作为冬季运动项目排头兵的北京市,通过利用北京体育大学增设短道速滑运动队的途径,来提高其自身在冬季运动项目上的竞争力。依托北京体育大学在训练理论、体育科研和场地设施上已具备的优势条件,为短道训练队开展训练提供保障,并促进其竞技能力的持续提高。同时,针对在运动员选拔、教练员聘用和训练经费三个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的完善措施。为北京体育大学短道速滑运动队的建立和发展,提供前期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