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的课程改革方案应该把原课程中的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独立设置为“修身“课程,把社会科学教育与历史、地理课程合并为“社会“课程。“修身“课程的性质是单纯的德育课程、经验课程,由班主任和德育处实施,主要教学方式是体验。社会课程的性质是智育课程、学科课程,特别重视社会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教学方式是探究。  相似文献   

2.
话语具有丰富的社会学意义,话语与社会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辩证关系。课程话语是指在课程研究领域形成课程意义的语言,反映了课程领域以及该职业群体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专业特性。课程话语深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影响并孕育于社会之中。同时,课程也间接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不同的课程话语会不同程度地反作用于社会的变迁过程。通过话语考察,可以了解话语产生的社会背景,分析话语生成的机制,并根据当下社会的发展,预测未来课程发展的趋势,为课程设置和调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是大学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能力和素养,社会实践课程效果直接受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参与意愿的影响,文章以管理类专业社会实践课程《合作调查》为例,从个人因素、课程特性、教师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大众传媒等六个方面进行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参与意愿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个人因素中的数据收集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报告撰写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协调能力、认识社会现状以及吃苦耐劳,课程特性中的课程难度、调研条件,教师因素中的提供培训、关心食宿、老师对项目重视程度,学校对课程项目重视程度和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参与意愿有显著影响。根据影响结果提出了建议和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4.
社会责任会计课程是南华大学会计学专业选修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社会责任会计课程的学习,用会计学的方法对社会责任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本文对社会责任会计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设想。  相似文献   

5.
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是浙江省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四大选修课程之一,由于改革伊始,有许多学校与教师对这一课程认识不足、了解不多,影响了课程的开设。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思考,就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的特征、内容、目标、课程资源开发、课程开设以及课程评价等问题,作些粗浅的探讨。一、课程特征普通高中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是指学生在教  相似文献   

6.
课程本质上具有社会属性,知识的社会性、课程的情境性和实践性是课程的社会育人功能得以实现的基础.课程的社会育人价值主要体现在促进学生知识学习的社会化、有效创生课程履历和实现社会自适应发展三个方面,要真正实现课程中的社会育人功能,在课程实施和教学活动中,需要建构社会性知识,培育科学的社会认知;需要创设交互式情境,体验真实的社会情感;需要开展实践性学习,增强社会行动参与.  相似文献   

7.
社会的开放化、个性化和信息化等发展趋势以及学校课程的相对封闭性客观上要求学校课程社会化。课程社会化是指在国家的培育下,社会不断加强(提高)课程资源的生产和流通能力,通过社会对课程资源的生产和流通,将学校课程实践的各个方面整合成基于社会的有机系统,使国家、学校、教师和学生都能便捷地从社会中获取课程资源,在灵活开放的环境中进行课程实践活动,以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个性化发展和自主发展,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在课程社会化实践中,社会作为课程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课程资源的生产和流通任务。同时,学校课程实践的其他主体的角色也相应地转变:国家从课程开发者转变为平台建设者;学校从课程管理者转变为资源整合者;教师从课程实施的承担者变成课程实施的指导者;学生从课程接受者变成课程创生者。  相似文献   

8.
科学课程的性质与科学课程研究、科学教育活动、教育进步等关系密切,所以探讨科学课程的性质问题,既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又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科学课程是由社会建构的,科学课程具有“社会性”、“价值性”、“角度性”或“偏见性”。认识科学课程的社会建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学生物学》2006,22(5):58-58
社会问题取向的课程组织旨在围绕主要的社会问题组织课程。这种课程组织取向强调对社会生活的适应或改造。支持社会问题取向课程组织的学者大都认为,日趋成熟的工业社会已从政治、社会、精神一直到身体、健康等方面完全改变了传统的生活,课程必须使学生能够成功有效地适应社会,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网络在社会生活中的基础性地位不断提升,网络社会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并处于迅速发展之中。我国社会也将最终进入网络社会的成熟阶段。网络社会的发展必然引起学校课程的变革和发展。在网络社会中,学校课程向课程载体高度数字化、课程呈现形式立体多元化、课程资源/内容高度丰富多样化、课程实施高度开放化和社会化、学习方式高度自主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学校应采取加快学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自身课程资源整合能力、培养新型教师等策略主动迎接变革,成为学校课程变革和发展的驱动者。  相似文献   

11.
学校课程治理转型反映了社会利益结构的调整,需要从社会学的视角来分析其动因、内容方式和支持条件。社会形态的开放转型决定了需要赋予学校课程决策权,社会结构的流动转型决定了需要多主体参与学校课程决策,服务民生的社会功能转型决定了需要发挥学校课程治理的价值整合作用。学校课程治理的主要任务在于化解学校课程发展中的社会矛盾,其内容和方式在于理顺学校课程发展的主体关系,制定合理的课程标准;通过协商对话化解课程矛盾,改善课程育人过程;打破学校封闭,规范社会力量,优化课程育人环境。要从集体行动理论的角度思考学校课程治理转型的社会支持条件,包括课程标准的社会价值共识支持、课程发展的多主体协同机制支持、课程运行过程与质量的评估监控机制支持等。  相似文献   

12.
张宗麟的社会领域课程建构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介绍和梳理了张宗麟在《幼稚园的社会》一书中阐述的关于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建构的基本思想,包括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作为独立的课程领域存在的必要性,建立社会化的幼儿园课程的必要性,如何界定“社会”的概念,社会领域课程的价值取向、内容的组织编排、具体内容、组织实施的形式和原则以及教师的指导等问题,并分析了张宗麟的课程建构思想对我国当代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建构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3.
社会责任会计课程是南华大学会计学专业选修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社会责任会计课程的学习,用会计学的方法对社会责任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本文对社会责任会计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设想.  相似文献   

14.
课程知识的社会性分析课程系统内部诸要素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类型、课程知识或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其中最核心的是课程知识特别是课程知识的分配问题,它们都打上了社会学的性质与痕迹。选择什么知识作为课程的内容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制约。就课程类型来看,事实上,潜课程的社会功能就在于社会控制;就课程知识来看,社会如何选择、分配、分类、传递、评价其公共的教育知识,既反映了社会权利的分配状况,  相似文献   

15.
社会建构主义把批判理论和知识社会学的立场应用到课程研究中,认为课程是经由社会建构而形成的,学校合法知识是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经过不断的冲突、调和而形成的.但由于社会建构主义对课程本身的社会属性缺乏深入的研究,对社会结构如何影响课程这一课程社会学的本源问题上没有提出系统的解释框架,受到一系列的质疑和批判.课程社会学领域出现两种超越社会建构主义的尝试:一种为对现代性与课程内容之间关系展开实证研究的现代性模式;一种为吸收涂尔干社会理论对结构与课程、课程的社会属性进行深度研究的新涂尔干主义.这两类研究超越了仅仅把课程认为是不同社会力量之间互动的结果的认识,对课程自身的社会属性和获得机制进行了深度的剖析.课程社会学的这种转变不是简单的研究立场的转变,而是深层的知识论转变.  相似文献   

16.
成人教育课程思想根植于成人教育哲学观之中。基于不同的成人教育目的,成人教育哲学分为培养智力、提高组织效率、社会改良、自我实现、社会改革等不同流派。依据不同的成人教育哲学观,相应地,在现实中形成了通识成人教育课程、职业技术成人教育课程、社会融合成人教育课程、自我实现成人教育课程和批判反思成人教育课程五种基本样态。  相似文献   

17.
本文概括描述了中韩高中地理(社会)课程发展的历程,在此基础上比较分析了中韩高中地理(社会)课程改革的数量、课程理论、课程内容上的异同点.伴随着课程改革的进程,两国的地理课程日趋完善,更加顺应世界课程改革的潮流,更加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协调.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本门课程是活动型综合课程,这是德育课程形态的一次深刻的变化,新的课程形态带来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新的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根据这些新的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围绕"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的课程核心,探索出有效的"学生参与社会,了解社会,做社会人"的实践活动策略,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相似文献   

19.
作为课程形态的中小学社会实践,和学校其他课程相比,在课程内涵、功能和实施模式上,都有自己的独特特征。在中小学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课程,用课程与教学理论去统整和设计,能够更好地开发和实施社会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社会实践水平和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20.
知识是课程的基础性源流。课程知识观包含课程知识主体观、课程知识本质观、课程知识评价观,它们分属课程知识的意识形态、选择与组织以及评价问题。基于课程知识观三方面的相互关系,依据课程知识主体类型可将西方课程知识观划为社会意识形态课程知识观、个人意识形态课程知识观和个人—社会意识形态课程知识观三种类型。在逐一梳理与批判三类知识观的基础上,借助中国文化的历史性向度,重建一种新的课程知识观,即个人—社会辩证伦理主体的课程知识主体观、辩证唯物主义课程知识本质观与辩证唯物主义课程知识评价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