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后现代社会阶段,人类的生存境况和知识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环境使得美学的内容和功能也发生了变化。所以,詹姆逊要绘制一幅全球性的美学"认知绘图",以正确地分析和判断后现代文化的状况和处于这种文化语境中的人类的现在和未来。他借鉴地图学的意义,为认知领域勾画出以"空间"概念为基本依据的"认知绘图"。"认知绘图"是詹姆逊精心设计的崭新文化政治模式,为当代文化提供一种新方法和新视角,借此研究后现代时刻奇特怪异的全球性空间。詹姆逊的"认知绘图"理论突破了传统的反映模仿说和旧的"再现意识形态"的框架,在新的历史境遇中融入更多的内容,形成一种兼容并包的美学模式。  相似文献   

2.
《柳州师专学报》2021,(3):59-65
文学批评不仅是理论建构的言说方式,也是对现实问题的阐释和追询。段吉方的《文化唯物主义与现代美学问题》一书从"文化马克思主义"出发,讨论了20世纪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范式及其在中国语境中的转换和实践的问题,以现实性突围和经验式考察的方式呈现出格局多元而精微细致的现代美学问题体系,同时也包含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形态及其方法指向——"文化马克思主义"是如何生成并内在于文学批评理论研究中的。这体现了该书作者作为一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所坚守的文化立场和现实关怀。  相似文献   

3.
对于"真实"作为消费元素在当代审美文化中的凸现,理论界的态度显得过于悲观和偏激.尽管在后现代语境中,"真实"被视为一个相当危险的符号,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已经毫无意义.如果摆脱对西方批判理论的过度依赖,从现代化进程以及我国的特殊语境来审视,就会发现"真实"在当代消费文化中的浮现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必要的,尤其是当"真实"指向生活原态这一维度时,更加具有了不可替代的文化功能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在后现代主义文化崛起的过程中,文化审美作为当代审美表达机制的合理性与必然性日益突现.文化审美贯穿了现代审美意识的现实品格和人文品格,它的生成与表述能够使当代美学吸纳新的思想资源和文化资源,从而在整体视野的调整与转换中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探索综合发展之途。  相似文献   

5.
当代美学理论研究中话语转型的学理诉求和审美对一般文化领域强势介入的姿态促成了当代美学的文化转向。审美文化在当代更是消费大众审美狂欢的盛宴,繁荣的表象却遮蔽了"小众"生产者制造的审美文化"传播假相",由此带来当代审美文化的感官化、娱乐化、虚拟化和可塑化倾向。  相似文献   

6.
在后现代语境下拓展实践美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 ,中国当代美学应积极参与到全球美学理论的交流、对话中。在后现代语境下拓展实践美学 ,必须 :(一 )清理其哲学基础 ;(二 )走向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的统一 ;(三 )清理和批判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美学。  相似文献   

7.
文化的全球化,使传统文化受到了强烈冲击.室内设计作为文化载体,也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创建当代中国风格的室内设计成为必然趋势.必须扬弃传统文化,运用现代的材料、技术,结合现代设计理论,才能创建中国风格的新型室内设计.  相似文献   

8.
碎片化与意识形态批评——詹姆逊后现代文化批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分析对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枇评理论,认为后现代文化的碎片化、不可分析性与詹姆逊对后现代文本的深度挖掘形成矛盾,后现代文化中距离的消失与詹姆逊的“认知测绘”理论形成矛盾;詹姆逊文化批评是后现代知识分子在当代语境中对意识形态的想象性把握,对社会矛盾的虚幻解决,这又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形成矛盾。企图在文本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之间、在后现代的碎片与总体性的意识形态之间进行调和,使詹姆逊的文化批评处于理论的建构与自我解构之中。  相似文献   

9.
刘丁明 《考试周刊》2013,(43):37-37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当代社会的意义不言而喻。本文从中国书法中汉字书写的元素对中华文化和思维的影响,汉字书写在形成中国文化思维和美学思维中的作用及中国书法与世界文化、现代文化的联系三方面出发,探讨中国书法的文化意义,希望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深化文艺美学研究 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学不仅是一门学问、一门学术,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智慧。当代美学研究要实现从知识和学问向精神和智慧的提升,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是必由之路。中华美学是世界上最重视生命价值与精神追求的美学形态,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是当代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课题,文艺美学理论工作者责无旁贷。"兴"是中华古典文艺美学中最重要最具民族特色的基元性范畴,"兴"论美学是中华古典艺术和美学的文化原型,也是中华美学精神最生动的集中体现,"兴"论美学研究对于彰显中华美学精神具有重要意义。立足文艺美学研究角度,以中华古典兴论美学为例,探讨如何深化文艺美学研究,实现兴论美学的现代转化,使之成为中国当代文艺美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从而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60年代之后,在新兴艺术形式和后现代理论的冲击下,美学开始了后现代转向,在诸多方面产生了决定性断裂。文化研究在后现代转向的语境中兴起,以反对艺术的自律为契机,因三代知识分子的努力而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空位处迅速发展,但是它在逻辑起点、文化层面和审美追求三方面都表现出不足之处。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以自由的实践与创造和共产主义审美理想.弥补了其不足并表现出了巨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市场经济的建立使劳资关系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一种普遍而重要的社会关系,因此深入理解现代劳资关系的变化固然是一个重要且普遍的视角。基于社会文化的立场,深入分析了以中国儒教文化为内核的文化因素对我国当代劳资关系的影响,以期为当代中国和谐劳资关系的建立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和思考维度。  相似文献   

13.
詹姆逊从后现代文化、传统文化和"真实文化"这三方面吸收文化的合理元素,勾画出具有包容性和多元性的文化前景。他没有摆脱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局限,他所发动的毕竟只是文化领域的一场革命,所以他的文化构想具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理想之舟被暂时浅搁。但是詹姆逊的文化乌托邦思想却起到了理论的先导作用,在后现代语境下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4.
梁漱溟是现代新儒家的开山人物,中国生命美学的开拓者。他的生命美学融合了儒学、王阳明心学及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思想。他视宇宙为一大生命,建立了"尽宇宙是一生活"的世界观,并系统地提出了人类文化的根源在于"意欲"的文化观和艺术的本质在于生命本性的流畅的观点。因此,梁氏生命美学思想对我国当代生命美学理论建构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梦"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与新征程,如何创建与"中国梦"相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以彰显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应有的时代特色与时代精神,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课题。依据冯契先生关于化理论为方法与德性统一体的思想,提出马克思主义结合儒文化的新理路,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方法,化儒文化为德性,使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与作为做人信仰和道德伦理观念的儒文化,在实践、信仰、现代人格构建等方面达到契会、融合,以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时期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16.
曾繁仁对美育的研究是其学术贡献的重要领域之一,尤其新世纪以来对于生态美育的关注,更是使其整个学术思想得到质的飞跃,不仅是其30年来基础理论研究、西方美学研究、美育研究的逻辑延伸,更是对这三领域成果研究的整合与提升。曾繁仁大力借鉴西方现代美学的有益资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层挖掘与转化中国古典文化的优秀资源,最终完成生态美育理论的深层建构。曾繁仁的生态美学研究不仅是其学术探索的整合与转型,更是站在时代的高度为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化育出新的美学理论生长点。  相似文献   

17.
姚文放先生的新著《当代审美文化的批判》(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眷注于“批判”的思维方式,以美学的新话语和新视野,去考察当今的审美文化,将批判的美学和美学的批判和谐地结合起来,从而诞生了当今中国意义上的学术批判和文化批判,是为美学研究的丰硕成果。 学理性质的批判意识构成了《当代审美文化批判》的一个鲜明的理论特征。众所周知,康德最早为“批判”这个概念规定了分析、推理、考察、反思等哲学内涵,使其提升为一种理性化的思维方式和理论工具。《当代审美文化批判》沿循着康德的“批判”的思维路径进一步前行,它着力于…  相似文献   

18.
<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认为人的认知发展依靠内因与外因的相互作用,在个人能力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中,逐步"建构"对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1]。因此,学习是学习者在社会文化的互动中主动建构自身知识(知识意义)的心理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一种新的理论,在认识论、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观点,并在国内外教育教学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一种学习哲学,"是当代教  相似文献   

19.
与西方美学相比较,中国传统美学没有形成一套学科性的知识体系,而是以一种宽泛的审美文化形态而存在;与之相应,它的表述方式也不同于西方美学使用的概念清晰、逻辑严密的理论话语,而是以诗性话语为主。文化形态与诗性话语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两大特征,不仅具有突出的民族性,而且使审美认知与实际的艺术体验达到了高度吻合,对今天的文学艺术批评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后现代图像增殖和在文化数字化时代,电子传媒与赛博空间为我们反思文学艺术、政治技术、理论边界、学术范式、审美经验乃至哲学思维方式等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本文通过对后现代先锋理论家鲍德里亚的“拟象与仿真”理论进行学术资源的挖掘和梳理,并对此作出积极的思想回应和理论反思,以图为研究当代社会的消费文化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从新的思想维度促进当代文艺美学理论空间的拓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