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命教育不应该只是生理与心理教育,还是对意义与价值探究的教育,以引导学生去思考生命,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生命。教育哲学一直都在探讨教育意义与教育价值的问题,本文从哲学意义的思维与视野,提供对生命教育的哲学反省。哲学意义的反省提供给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包括“对自我与存在的关怀”(即与自己的关系),以了解存在的意义;与“对伦理与现实的关怀”(即与他人的关系),以深化生命的价值;以及“对死亡与超越的关怀”(即与超越者的关系),以探讨人的超越向度。  相似文献   

2.
有关生命现象的思考古已有之,在当代科技高歌猛进以及哲学理性反观传统的时代语境之下,对生命基本问题的阐释愈加得到了跨学科、多元化的纵深与拓展。由之,在多维视域把握生命进化及其当代意涵的基底上,进而从物质、心灵与认知、社会与文化、科学与技术、伦理与道德等维度对生命观加以多元重塑也就成为"科技进步与哲学观念当代重构"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3.
生命教育不应该只是生理与心理教育,还是对意义与价值探究的教育,以引导学生去思考生命,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生命.教育哲学一直都在探讨教育意义与教育价值的问题,本文从哲学意义的思维与视野,提供对生命教育的哲学反省.哲学意义的反省提供给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包括"对自我与存在的关怀" (即与自己的关系),以了解存在的意义;与"对伦理与现实的关怀"(即与他人的关系),以深化生命的价值;以及"对死亡与超越的关怀" (即与超越者的关系),以探讨人的超越向度.  相似文献   

4.
生命的焦虑与渴望--论刘希夷诗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化哲学的角度,纵观刘希夷诗篇,可以看到其中蕴涵着纷繁复杂的生命意识。其生命哲学大体表现为:物质主义生命观、道家自然哲学生命观、儒家伦理价值生命观。刘希夷体味了生命的极度卑微与无限尊贵,在生命的忧思与渴望中,使生命走向永恒。  相似文献   

5.
陈灿军 《教师》2008,(7):20-23
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是大学教育永恒的主题之一。关爱生命、尊重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已成为当今大学生命伦理教育的基本共识,成为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的基本价值目标。但是,我国高等教育对生命教育基本上停留在具体行为教育和情感体验教育,没有从伦理规范的终极性视角来看生命教育,更没有涉及到大学生生命伦理缺失和生命伦理教育的价值目标。在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的目标上,过分强调其规范——约束的外在价值,忽视其生命发展的内在价值,在生命伦理教育的目标上无视人的道德需要、道德要求,剥离了个人的需要和利益,成为一种空洞的、抽象的口号,丧失了它应有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把生命教育的过程等同于生命知识的认知过程,强调对道德规范的灌输,忽视了人的情感体验和主体的道德参与。  相似文献   

6.
朱德喜 《文教资料》2009,(12):199-200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漠视生命的现象不断出现,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理论进行研究,为加强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提供理论基础.本文以我国传统的生命价值教育理论发展引出对当代生命价值教育理论研究的思考,试图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阐述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当代生命伦理观作为对生命道德的全新认识和思考,确立于20世纪中叶以后.近年来,伴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所引发的与生命有关的伦理问题日益增多和复杂化,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所引发的关于生命道德的思考也越来越多,这使得它的思想价值不断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诗歌的生命主题及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诗歌既表现了诗人建功立业的伟大理想,又表现了他人生抉择的痛苦与矛盾,在生命意识的消释中,儒家的伦理价值生命观和道家的自然哲学生命观深深影响了他对人生的哲学思考,这些为后代士人努力去追求自身的生命价值意义提供了有力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生命道德教育成为近年来教育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研究和讨论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性问题,但是,还存在一些根本性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甚至没有得到应有的理解和重视。从这一角度来看,生命道德教育还需要从基础上思考和解决其最为基本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关于生命道德教育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0.
基于生命本质的立场,重新思考深度教学之“深度”。教师深度教学是指向学生生命本质的教学,它强调回归生命本真、激发生命活力和关切生命价值,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深度教学的过程中获得生命的创造性生成。亨利·柏格森作为生命哲学的集大成者,其所构建的生命哲学理论体系,一方面为我们重新审视深度教学所具有的生命价值提供了新的探察视角,另一方面也为教师在课程教学实践当中践行基于生命本源的深度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生命的发展是一种持续向上的冲动,生命哲学视域下教师的深度教学应当遵循生命发展的偶然性、体验性和运动性等特征,去实施深度教学、激发学生天性、展现学生生命自我和创造学生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11.
论人生信仰的生命意义与生命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生信仰的生命意义与生命教育的应有关切是生命教育的两大问题.人生信仰可以帮助个体珍惜身体、诗化生活和升华生命.在考虑生命教育的时候,我们就不得不关切生命教育的意义本质及符合生命教育本质的活泼形式,反对"放养"式、"饲养"式和"圈养"式的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12.
在生命体验视域里,主体性德育以生命个体的发展为目标,是一种理解和丰富生命意义、满足生命成长需要的生命活动。其展开路径首先是生命叙事,以对话和独白为表现形式;其次是生命省思,以反思、阅读、聆听、审美为表现形式;再者是生命践行,以合道德践行和非道德践行为表现形式。生命叙事和生命省思最终以生命践行为落脚点,三者在创造真善美过程中使道德学习主体得以生命超越而实现德育目标。  相似文献   

13.
从目前我国各级学校的教育目标出发,讨论我国各级学校的教育目标与生命教育内涵之间的关系,探究生命教育的内涵,分析生命教育的实质性意义,以引发教育工作者对此问题加以深思,进而推动生命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4.
人的生命是其生物性、社会性与精神性的统一.生物性、社会性与精神性这三种生命属性对应着人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这三种生命的存在形态.生命教育作为"为了生命、通过生命、关于生命"的教育,应该以尊重生命主体的尊严和价值为前提,以高度关注人生命的六大特性为基础,从而有的放矢地成全完整的人的发展,努力成为有生命在场的教育.  相似文献   

15.
生命教育与生命统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考察生命教育的实践,可以看出,以往的生命教育多是应对社会危机的产物,带有工具性和偶然性。生命教育应该基于生命的完整需要,致力于生命的统整,去呵护自然生命、塑造社会生命、激扬精神生命,实现生命全面和谐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  相似文献   

16.
人生价值是基于一定价值观,并以此为基础的特殊价值,在本质上是个人和社会的需要与人的生命实践活动之间的对应或契合关系。在不同的评价方面和标准中,社会评价是人生价值评价的主导性评价,社会评价标准是评价的主导性标准。人生价值评价的主导性标准在于个人的生命实践活动对社会的物质贡献和精神奉献。人生价值评价的对象在本质上是对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实践关系的评价,具体为对作用于主体需要的人的长期的、稳定的、一贯的、总体的生命实践活动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18.
生命教育是现代性生命与生活实践"问题意识"的产物。生命教育既是现代生命危机的表征,也被视为现代生命问题的解决之道。生命教育最有价值的启示之处在于它批判性地认为现代生命观的反生命性,建设性地认为生命的质量可以通过某种合乎生命原则的教育得到提升。然而生命教育对生命价值的诉求并未超越现代性。一种对生命教育的改进方案在于,生命教育是有生命的教育、有生活的教育,是一种走向生活的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19.
“生命教育”以人的生命为研究对象,而“生命课堂”主要探讨在学校教学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生成的意义。二者既有区别又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生命美学观照下的生命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命美学的视角,文章对生命教育的内涵、生命教育的目标、生命教育的主题以及生命教育的实施进行了理性探讨和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