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职教育的能力可看作个体在职业工作表现中体现出来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所培养的人才重在"做"和"行动".在高职教育能力培养中要树立能力课程本位观,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加强专门职业类课程和职业实践类课程的建设;其次是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以实现对职业技能的促进和迁移.  相似文献   

2.
对高职教育能力体系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美琳 《职教论坛》2005,20(24):8-11
高职教育的能力可看作个体在职业工作表现中体现出来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所培养的人才重在"做"和"行动".在高职教育能力培养中要树立能力课程本位观,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加强专门职业类课程和职业实践类课程的建设;其次是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以实现对职业技能的促进和迁移.  相似文献   

3.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进行,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依旧是摆在大家面前的难点。本文根据目前高职院校的现状、高职学生学习能力的特点,以《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为例,提出了"将职业兴趣培养和职业素质教育融入到专业课堂中"的"做中学、做中教"课堂教学改革,把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高职创新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高职内涵提升及学生职业发展的必然.鉴于此,对高职创新教育中的培养定位、课程体系的设计、实践教学、师资等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了高职创新教育的培养定位是基于实践技能,从专业岗位群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要整合基础,注重技能,强化创新实践;在实践方面要加强校内外创新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形成来自实践、问题引导、兴趣驱动的创新教育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及在“做中学”、“做中教”的实践教学模式.最后,对创新型高职教师的素质结构和创新能力的主要体现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要组建由企业能工巧匠和专业教师组成的创新教学团队来培养高职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5.
职业能力的培养是新时期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重要特色,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劳动者职业素质需求的具体反映.专业社团作为吸引和凝聚高职生学习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的群众性团体,已成为培养和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载体.文章阐述了高职专业社团的特征及其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作用,分析了当前高职专业社团存在的问题,并从实践的角度提出了依托专业社团提升高职生职业能力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6.
高职生面临就业压力,学校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帮助.本着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的办学理念,以"诚实守信、聪明智慧、技高能强、健康幸福"为人才培养目标,对高职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系统的构建,以文化课为专业服务是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从学生就业出发,探讨高职业在校学习中,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专业课服务的实践探索,结合自身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职业化素养和职业化能力的培养,最后通过学生自身、用人单位、政府和评价机构三方的评价来检验职业化能力和素养的培养效果,反馈到职业化能力培养的系统中,循环往复,提升高职生的职业化能力和素养,从而提升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高职丈秘教育的关键是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文章在对目前文秘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认知反思的基础上,从确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文秘专业培养目标,构建文秘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体系结构,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等方面,探索了高职院校强化文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高职教育对高职生的职业素质和今后的职业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高职学生的科研能力是其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水利专业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实践为例,探讨如何在高职教学改革中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以适应其职业生涯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关于高职教育模式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做中学"教学是包括实习、实训等在内的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做事"和"做成事"能力为核心内容的具体体现,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立足职业的关键.介绍了"CDIO"的内涵.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提出了"工学结合"+"工作过程"+"做中学"的高职教育模式构想.  相似文献   

10.
高职教育由整体上的"高增长期"进入优胜劣汰的结构"优化期".要在激烈的高职院校竞争中胜出,关键是在以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同时,通过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渗透的有机结合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本文从学习策略入手,在提高学生自我监控学习的水平、时间管理水平等方面,探讨如何提高该院学生的学业水平,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必须以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素质为前提和保证.职业素质由职业意识、综合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三个模块构成,其中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文章主要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社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看法,论述了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在教育教学环节中应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做中学"的教学模式适合于强实践、重操作的高职教育,已成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主流。但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依然存在灌输型教学模式占主导地位,片面强调简单的动手实践,实践性教学条件严重不足等问题,造成"做中学"教学模式实施的"变形"。高职院校要推行"做中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必须坚持为学习技能和知识而"做",为提高综合运用能力而"做",为提升学生职业素养而"做",并以此为依据,构建适应"做中学"教学模式的多层次、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3.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要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校中厂、厂中校”,实践“学中做、做中学”教学模式,构建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提升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实现企业、学生、学校三方共赢,积极促进高职教育专门人才培养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确立科学的高职教育质量标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琨 《文教资料》2008,(27):148-150
制定高职教育的质量标准可以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院校要正确处理好高职教育中理论知识教学与应用能力培养之间的矛盾.高职人才的职业能力主要由专业核心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和社会化能力组成,不同的学校和不同的专业要适当把握好各种职业能力的平衡,既强调岗位能力的培养又要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提高自主学习的的能力,加强学生的道德、文化、艺术等等修养.  相似文献   

15.
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路径。长期以来,文科学生职业能力定位模糊,普遍缺乏职业技能的培养路径,使得文科专业学生的实践活动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把"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引入到文科学生的实践中,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第一课堂以做促学,第二课堂以做践学,第三课堂以做代学,围绕"做中学",形成学做结合的文科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6.
提高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因此,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必须将企业岗位所需的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始终,体现在高职生学习生活的各方面,融合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用课程教育,课外实践活动、体验教育、隐形教育、改革考核形式等多种途径,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相似文献   

17.
文章结合目前英语教学现状,从社会需求出发,进一步明确改革的实用培养目标:发展以"任务引导、情景模拟、实践导向、三堂联动、企业协作"的英语应用能力培养模式;建设实训教学基地;建立以应用能力为本位的评价体系;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做中学"和"学中做"的教学方式,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英语应用能力,使高职院校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8.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就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从课程设置、实训教学、实习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学生思想教育等方面进行实践教学改革,以加强学生基本职业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为适应新时期高职教育种子生产与经营等涉农专业新的培养目标,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对《土壤与施肥原理》课程进行了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有机整合,根据专业特点开设项目化课程,将土壤学与植物营养学理论与实践,融入农业生产的土壤管理与肥料施用情境工作过程中,注重与中职内容的密切衔接,调整理论与实践学时比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各个教学情境进行项目驱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以提升学生实践技能,提高学习效率,增强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施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CBE模式涵义出发,根据以职业综合能力为本位的CBE教学模式,提出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要结合专业学习,开发职业理念教育课程;实践式职业指导,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重视个体辅导,加强职业指导针对性等观点,并对教师提出素质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