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2 毫秒
1.
信息构建是一门关于如何组织信息以帮助人们有效实现其信息需求的艺术和科学,具有显的多学科集成属性,涉及信息科学、图书馆学、计算机科学、人类学、认知心理学、信息组织学等学科,已成为一个包罗万象的集成领域,是目前国内外众多领域共同关注的焦点。信息构建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的一位建筑师Wurman在1976年创造性提出的,但其发展与推广却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图书情报专业人员的努力。  相似文献   

2.
李国秋  吕斌 《情报学报》2007,26(4):503-508
信息观对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不同的信息观不仅规定了不同的学科发展路径,而且还规定了学科对研究问题的演绎视角.本文认为图书馆学是建立在公益信息观上的,情报学在产生和发展的早期是以技术信息观与图书馆学相区别的.但在信息社会时代,信息技术的扩散使得技术信息观已不能成为情报学和图书馆学的界限;另一方面,人类客观知识体系已到了新的发展阶段--从知识到智慧.在此分析基础上,论文指出,情报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价值及其与图书馆学相区别的关键在于确立组织信息观,并讨论了组织信息观的性质、共性和特性.  相似文献   

3.
根据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CSDL)分布式学科信息门户及其学科信息导航系统建设的总体要求,描述了学科信息导航系统中资源元数据描述、知识组织体系描述、管理机制描述、学科信息导航系统的开放描述要求。  相似文献   

4.
信息组织学是在信息技术全方位介入传统信息组织学科群的网络环境下诞生的一门新型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它从2000多年前的书目工作起步,走过了由多个学科分头进行理论建设与实践的发展阶段,其理论研究与实践长期以来有效服务于社会。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门学科的网络信息传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网络信息传播已经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但对网络信息传播作为一门学科认识还很模糊。文章从学科的角度对网络信息传播的研究对象、学科属性以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信息构建(IA)内涵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对信息构建的起源和定义的分析得出其内涵的要点,即信息构建是一门以信息组织为主要活动,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注重信息结构设计和展示的科学和艺术。  相似文献   

7.
学科信息门户及其优化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学科信息门户建设起步于21世纪初,至今已形成规模并取得了一些进展。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学科信息门户建设还普遍存在着资源不足、组织体系不规范、法律法规不完善、利用率低等缺陷。学科信息门户的优化途径有:大力推进学科信息门户的合作化建设;整合资源与建立更新维护机制;推行服务的个性化和人性化;实行规范化和标准化;用户的充分参与。要充分发挥图书馆在信息组织上的优势,让国内的图书情报机构共同加入到学科信息门户的建设中来。  相似文献   

8.
首次论述了信息组织作为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研究任务等。  相似文献   

9.
信息伦理学最初以计算机伦理学的面目出现,对计算机伦理学基础性问题的争论是信息伦理学学科性质讨论的核心。信息伦理学的学科性质育两种不同的研究取向:一是信息伦理是一个特殊的研究领域,主要问题包括:信息通信技术对人类影响的道德讨论,计算机伦理问题是否是独特的伦理问题?以及计算机伦理独立存在的理由;另一个是信息伦理学是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主要对信息伦理学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判断信息伦理学的标准进行探讨。信息伦理学学科性质讨论结果表明,信息伦理学不仅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领域,而且将成为信息科学乃至整个人文社会科学中一门亟待发展和具有辉煌前景的学科。  相似文献   

10.
分布式学科信息门户中网络信息导航系统的规范建设   总被引:94,自引:3,他引:91  
根据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CSDL)分布式学科信息门户及其学科信息导航系统建设的总体要求,描述了学科信息导航系统中资源选择、资源搜寻策略、元数据、知识组织体系、维护使用管理机制等的设计规范及其开放描述要求。  相似文献   

11.
情报学起于知识组织,止于知识服务.文章探究情报学的起源,回顾情报学的研究历史,审视情报学的主要研究内容,论述作为情报学逻辑起点的知识组织,无论在情报实践还是情报学理论研究中都是贯穿始终的主线.以知识组织为逻辑起点不仅有现实的理论价值,同时也对当前的情报信息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情报学变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知识管理在图书情报学领域的拓展 ,既对图书情报学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也为图书情报学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情报学应从知识化、知识组织、技术方法、业务流程、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及学科内容等方面进行变革。  相似文献   

13.
竞争知识与竞争知识管理——关于情报与情报学本质的探讨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提出情报作为一种具有竞争性和知识性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其本质既不是information,又不是情报,而是竞争知识的观点。指出情报学的研究对象是竞争知识活动,其研究范畴包括竞争知识搜集、组织、服务及其社会运作机制等方面;情报学就是竞争知识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竞争知识管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相似文献   

14.
信息构建(IA)与信息组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信息构建(IA)和信息组织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两者在研究对象、研究目的上存在一致性,同时指出信息构建与信息组织在其产生的社会背景、所采用的技术方法以及两者与情报学的关系方面存在相异性。  相似文献   

15.
网络环境下情报学研究的核心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化的出现极大地拓宽情报学的研究范围,情报学作为一门年轻的、有生命力的学科,有着其独特的领域研究内容。通过介绍情报学的基本概念定义、研究内容的转变以及网络环境下情报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得出网络环境下情报学研究的核心价值,并作了详细论述。旨在明确情报学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从而更有利于情报学的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16.
图书馆学将各类信息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属性、关系等的分析与描述,实现信息聚类和序化。计算机科学以计算机信息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技术实现信息的聚类和序化。尽管每个学科的研究视角有所不同,但整体上都在向细粒度精细组织、语义深度组织和依据用户需求的动态组织发展。而且,每个研究视角都存在有待研究的问题,如多粒度信息组织、多语言信息组织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可以从关联数据(轻量本体)和用户认知心理的角度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 探寻新时代情报学与情报工作的内涵,重新认识情报学与情报工作当前和未来的新定位。[方法/过程] 总结"情报学与情报工作发展论坛(2017)",解读《情报学与情报工作发展南京共识》,提出情报学与情报工作未来发展的主要特点与总体趋向。[结果/结论] 在变化的时代面前,情报学与情报工作需要转型与变革,突破以文献为基础的学科固有范式,拓展以情报交流为特征的学科边界,从而以智能情报分析为核心,以技术开发应用为手段,以大数据为核心能力,以数据科学为新的增长点,构建情报学与情报工作新的核心能力与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基于“Topic”的语义信息组织与图书馆学的经典Subject理论密不可分,可将其视为较为抽象化的Subject理论在语义Web环境下的一种“演化”和实用化的主题技术。文章首先解读Subject和Topic的概念,并概述两种基于Topic的国际标准技术,即TopicMaps和DITA;其次,简要描述TopicMaps的技术和应用,并重点介绍在图书馆界鲜为人知的DITA技术及其应用;再次,对基于“Topic”的语义信息组织方法予以总结。  相似文献   

19.
《图书馆论坛》基金论文产出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夏旭 《图书馆论坛》2006,26(2):40-44
以图书馆学情报学17种核心期刊基金论文产出为基础,对《图书馆论坛》发表的96篇基金论文从基金论文比、第一作者发文与作者合作度、资助基金类型、第一作者机构和系统分布、地区分布和主题分布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课题的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 自2007年以来,我国图情领域每年发表的期刊论文均已超过2万篇,现以CNKI发布的数据为例,揭示这些期刊论文的写作选题及其研究特点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图情领域当前的研究风格,也可为我国图情学科研究人员把握学科发展脉络和拓展研究思路提供参考。[方法/过程] 综合应用理论归纳法和比较研究法,从选题角度、来源素材、研究方法、写作思路等4个维度梳理图情学科当前的研究模式,总结提炼出我国图情学科的7种研究模式,并以图情学科2015-2017年18种核心期刊所刊载的论文为研究对象,从7种研究模式的总体数量分布、发表年份分布、期刊分布和作者机构分布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结果/结论] 我国图情学科7种研究模式在理论创作主体、期刊主题导向、实际应用场景和现代技术发展的综合驱动下呈现出不同特点。具体体现为:新兴理念与技术的应用探索研究开创了图情实践活动的新场景;基于文献信息资源的理论总结研究已成为当前主流研究模式;面向一线业务的应用剖析研究丰富了图情学科的研究体系;数理统计的应用研究拓展了图情学科的研究方法;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催生的计算机软件应用和算法设计研究开阔了图情学科的研究视角;学科融合模式为图情学科开展跨界研究提供了新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