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人文精神是时代德育的核心。我国目前的德育是主体性德育,进一步发展为主体-发展性德育。这样的德育是以后现代思维下的人与人的关系为本体论的,即人与人的关系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本文提出以生活为本体论的德育体系:生活道德教育。德育要回归生活,生活与德育为一体。生活本身就是文化,是道德,是教育,是智慧。以生活场景和情境作为德育的生长点,德育就是人和生活场景或者人和情境的对话。生活精神本身就是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2.
论以人为本的德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把人放到德育工作之中,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对人的生存与发展建立终极关怀。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建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为德育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教育界最主要的话题就是立德树人,"德"是"人"的德,"人"是有"德"的人.生活德育有两个内涵:一是在学生的生活当中实施德育,二是让学生在德育当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实现德育,必须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是坚持德育过程向生活开放,三是坚持生活德育过程中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的生活与德育联系在一起时,学生的自主认识可以得到尊重.在初中德育中采用生活德育的思路,实际上是将德育进行课程化处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在生活中实现德育,在德育中体验生活".  相似文献   

4.
美学精神的实质是追求自由,回归生活的德育强调主体的自由意识和人性的解放与至善。这表明美学精神和生活德育存在着本质上的契合。本文从实现德育与美学的深层交叉,美学和生活德育契合构建着眼,通过对生活德育内涵及美学精神的理论分析,寻求两者的契合点,进而实现美的享受与道德情感的培养相统一、知情意行的协调一致和能动发展的契合价值。  相似文献   

5.
生活德育是新时代德育创新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生活德育的基本理念是让理想化、政治化、封闭化的德育重新回归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注重发挥道德个体的主体性、能动性与创造性,让德育主体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自主、自觉、自动地实现道德品质的提升。生活德育理念有助于提升德育效能,拓展德育空间。在生活德育理念指导下,德育建构的核心观念是:首先,实现从德育的理论与知识教育环节向实践与生活环节回归;其次,德育必须突破并跨出学校教育系统而向整个社会回归,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的德育网络;最后,改变传统道德教育主体性缺失的弊病,向着以发扬主体性为内核的德育观回归。  相似文献   

6.
加强中学德育建设关乎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关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当前中学德育存在着学生拒绝、排斥接受道德教育的倾向,学生普遍存在心理问题,且很难较好地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冲突问题。德育生活化为中学德育建设提供了新视角。实现德育生活化的原则是:(1)重视中学生作为德育主体的要求;(2)适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3)实现德育主体充分参与。为此,应突出德育的“生活”特性,丰富德育内容;注重德育的“实践”特性; 改革德育方式;构建学校、家庭与社会共同参与的德育体系。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学校德育现状,指出学校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脱离是造成学校德育困境的主要原因。生活德育是在生活过程中通过道德的生活而进行的德育,是实践性德育。提出了生活德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德育教育应从生活实际出发,在生活中关注德育主体的现实需要,培养生活中的德育主体。  相似文献   

8.
谋求德育向生活的回归,实现生活与德育的融合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改革精神和发展趋势。回归生活世界在德育目标上意味着培养会在生活世界中生存的人,这种人既具有健全发展的自主性,又具有健全发展的社会性。生活德育必须坚持主体性、主导型、层次性原则。实施生活德育的途径是确立现实生活的德育内容、运用反映现实生活的德育方法、营造宽松和谐的德育情境和建立合理的贴近生活的德育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9.
由于在认识上存在着对“人”的曲解和德育过程中以传统的“三要素”作为德育实践的误区,从而影响着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实现.作者认为,有必要准确地把握“以人为本”和践行其教育理念,提出了构建以大学生为主体、德育环境资源为客体的德育过程“两要素”观点,以此形成完整的主客体关系的德育过程,才能真正意义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规范”人是德育的工具性本质,“发展”人是德育的目的性本质;当代社会转型,促进了德育从注重“规范”向注重“发展”的转变。其在德育观上表现为承认人是道德活动的主体、道德认识与情感在道德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活动是道德形成的重要途径;在德育实践上导致了德育内容的“生活化”和德育方式的 “双向互动性”。  相似文献   

11.
德性人生:教育的生命视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性人生作为一种真、善、美的人生,是人理当追求的幸福人生。人的本质是德性的动物,德性是人的生命的最高发展,德性彰显人的生命价值,提升人的人生境界。以形成人为目标的教育,必须重视培育人的德性,促进学生走向德性人生。  相似文献   

12.
麦金太尔认为德性和实践是内在统一的,人正是在生活实践活动中获得了德性.反思我国当代的德育教育我们不得不承认缺乏德育中的实践教育,我们应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共同加强德育之实践教育,以期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3.
师德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提高教师的生活质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师修养,立德为本.师德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永恒主题,师德教育要关注其实效性.以生活为基础,对教师的生活进行规范和指导,提高教师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提高从事教育工作的责任心和自觉性.  相似文献   

14.
走向实用是环境美德伦理学的本质规定与必然归宿,其实现方式是通过第一性的环境美德指导人类的环境行为.由环境美德伦理学概念的合理性、自洽性可以确证环境美德伦理学何以可能.由于环境伦理语境下人伦美德的局限性,环境美德应实现对人伦美德的改造与扩充.环境美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环境美德影响环境行为,从行为者的角度解决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建设与美德伦理、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美德是民主法治的内在灵魂;美德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前提;诚信友爱是美德的具体体现;美德作为行动的力量,是人和社会充满活力的源泉;美德是社会安定有序的主要的德性支撑力量;幸福生活是和谐社会构建的价值目标.所以,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就必须加强美德伦理建设.就必须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程度.  相似文献   

16.
休谟区分正义的人为之德和仁爱的自然之德,人为之德平等对人却产生了不平等的结果,自然之德不平等对人却趋向平等的结果,两种德性只有“和而不同”地和谐相处,才能保证社会既有效率又有平等。在新世纪,我国在过去社会发展由平等取向向效率取向转变的基础上。实现由效率取向向公正取向的再次转变,也就是在实现正义中建立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7.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德性修养“养德”方式主要有:以学养德、以习养德、以友养德、以文养德、以乐养德。孔子五大“养德”方式启示我们要抓好中小学生道德知识教育、养成教育、营造健康成长的人际环境、读书活动、体艺教育。  相似文献   

18.
德性伦理是一种关注个人道德认识和道德修养,立足于个人道德品质的提高,并以实现主体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为终极目标的道德。德性伦理要求校长成为德性领导,校长德性领导应注重在真正的"人的意义世界"中展开其领导行为;要慎用权力、以德服人,重视道德领导的价值;应成为学习型领导者,并自觉提升自身领导力。  相似文献   

19.
“德育导师制”是近三年来我校德育工作者针对当前德育工作所存在的一些弊端进行深度思考后,探索和实践的一条改革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是一种新型的育人方法,也是一种亲情化、个性化的德育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20.
情感是个体德性形成的中介,注重人的情感需要是发展美德以及德育建设的需要。现代德育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人的主体精神,尊重并关怀人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使人们理解道德准则对生命的意义,道德准则也才会内化为道德学习主体自身品德结构的有机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