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马家爵案件的报道与以往恶性案件报道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在公安部门以“A级通缉令”全国缉捕马加爵的高调处理下,媒体享有了较为充分的知情权。相比过去“不破不报”、“低调处理”等做法,在涉及到社会稳定、公众安全的重大议题报道上,这种信息的透明和公开无疑是进步的。但  相似文献   

2.
从“三鹿”奶粉事件反思媒体责任与政府信息公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鹿”毒奶粉迄今已经发生了数月,但是因这一食品安全问题而引发的社会危机,足以引起我们对政府信息公开和媒体责任的思考,特别是政府信息公开执行力度不够,不仅严重影响媒体对事件的介入和报道,造成许多相当负面的效应,而且也直接或问接地削弱了国内外公众对我国政府的评价,削弱了奥运会形成的正面效应。本文通过分析“三鹿”毒奶粉事件中媒体在政府信息公开前后相关报道的特点和效果,阐明政府信息公开在处理社会危机中的作用,探讨媒体如何突破报道社会危机的困境,为今后政府和媒体处理类似社会危机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20 0 3年 2月至 5月间 ,国际媒体“SARS危机”报道经历了从失语到喧哗的过程 ,4月 2 0日后 ,媒体享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在涉及社会稳定重大议题上的信息公开。本文通过量化分析 ,检视国内媒体“非典危机”报道的得失 ,认为媒体表现可圈可点之处颇多 ,但也存在着问题。信息开放是一柄双刃剑 ,媒体在获得自主权的同时 ,要求更具理性。在立体化、多元化的传播生态中 ,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必须建立在信息公开、信息务实和充分的基础上。在全球化的环境下 ,政府需要提高利用媒体进行危机公关的能力 ,将媒体纳入科学、高效的公共管理大系统中。  相似文献   

4.
媒体对突发灾难事件的报道。在信息公开的前提下,应坚持什么样的传播策略?2003年春的非典危机使媒体有了不少的经验和教训。信息公开是一柄双刃剑,媒体有了充分自主权的同时,更应该负起对受众、对社会的责任。采取一种更具理性的态度去报道真相。科学地引导舆论,稳定大局。  相似文献   

5.
在立体化、多元化的传播生态中,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必须建立在信息公开、信息务实而充分的基础上。在全球化的环境下,政府部门也亟需提高利用媒体信息来处理与应对危机的能力,将媒体及其信息传播纳入科学、高效的公共管理大系统中。  相似文献   

6.
薛元 《传媒》2008,(9):68-69
2008年抗震救灾报道,堪称前所未有之公开透明。因为公开透明,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共渡难关;因为公开透明,我们牢牢掌握了在世界面前的话语权,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高度的公共透明,预示着新闻宣传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但是,机遇往往与挑战为伍。在越来越公开透明的信息环境中,面对重大突发事件往往习惯于“等”、“看”的地方媒体特别是地市级报纸如何适应并有所作为?如何在同源同质的稿件处理中求新求异?  相似文献   

7.
李忠昌 《新闻知识》2003,(10):16-17
今年4月份以来,“非典”疫情在全国大面积爆发,给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非典”疫情肆虐的时候,我们看到政府部门及时发布权威公开的疫情信息,对疫情信息采取开放的态度,大众传媒公开、及时、充分地报道抗击“非  相似文献   

8.
传媒视点     
媒体该怎样报道年终“烂尾新闻”
  临近岁末,有舆论开始追问媒体,应该问责的责任事故问责了吗?应该受到处理的人都处理了吗?有些影响很大的事情会不会因为没有下文而成为“烂尾新闻”?由此,一家媒体对2014年安全事故问责进行了“再追踪”,他们很快得出结论说,有的当事部门“拒绝公开”,也有的表示“尚在处理”。  相似文献   

9.
近一个时期以来,随着“三鹿奶粉事件”、“柑橘生蛆事件”的发生,社会上对媒体食品卫生安全事件的报道热议不断,甚至有政府官员公开指责媒体违反相关规定传播不实信息,有恶意炒作之嫌。  相似文献   

10.
社交媒体时代突发事件报道面临着社交媒体上信息过剩与优质信息匮乏并存;面临如何处理遇难者生前在网络上的信息的尴尬;传统媒体的突发事件报道如何在社交媒体时代更具竞争力;突发事件报道面临新闻专业主义和新闻伦理的冲突等新问题。今后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发展方向和可尝试的路径:媒体突发事件报道应该对社交媒体上的信息进行核实;谨慎公开遇难者生前的网络信息;传统媒体应该在内容和渠道两方面上努力,寻求突破困境之路;突发事件报道应更多地聚焦于突发事件本身。  相似文献   

11.
汶川大地震后,中国媒体对于这次地震的客观、积极的报道,得到了包括以灾难报道见长的西方新闻界的赞誉。从媒体介入后,对整个抗震救灾工作的推动作用来看,中国媒体对灾难报道的模式得到了肯定,“总体上看,这场灾难依然是政府信息公开史、传媒灾难报道史、公民慈善凝聚史上值得纪念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2.
“五一”前夕,《南通日报》以《信息公开的窗口老百姓的娘家人》为题大篇幅地对南通市档案局服务政府信息公开的情况作了专题报道;“五一”刚过,《南通日报》又在头版显著位置报道了档案部门服务政府信息公开的六条具体举措;最近,《江海晚报》又大篇幅地刊载了《城市“记忆库”服务民生》的文章,对民生档案与百姓的密切关系进行了充分的诠释。  相似文献   

13.
石长顺  徐锐 《视听界》2008,(4):17-20
汶川大地震报道实现了媒体的历史性超越。《新周刊》称其为“伟大的透明,国家的成人礼”。^[1]英国《泰晤士报》北京分社社长马珍(Jane Macartney)用“前所未有的新闻开放,令人惊讶的秩序井然”描述她在四川灾区的所见所闻。^[2]汶川大地震报道是政府和媒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施行后共同交出的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在中国新闻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本文试图从传播政治学的视角,探讨政府信息公开场域中媒体报道制度变化的内外动因及现实表现。  相似文献   

14.
陆高峰 《青年记者》2008,(12):45-46
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是对国家应急能力的一个考验,也是对媒体报道突发事件能力的一次检验。此次抗震救灾报道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后的第一次重大灾难报道,在这场突发性特大灾难事件报道中,政府和媒体都在信息公开方面有着同样空前的透明与快捷。记者在第一时间到达第一现场,政府也在第一时间尽最大可能公布灾情与救援信息,的确如境外媒体评价的那样:“此次地震发生后,  相似文献   

15.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人们迫切期待获知更多信息。以往在单一事件中较为活跃的自媒体此次“退居二线”,未能提供更多让公众感到“解渴”的信息。而专业机构媒体由于具备专业的素材收集能力,调查采访能力、信息呈现能力,在疫情报道中凸显了自身的价值,也给新闻从业者以信心,更充分证明新闻专业精神在融媒体时代的不可或缺。以武汉“封城”为标志.疫情防控的应急机制被充分激活。  相似文献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为灾难新闻报道的及时公开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制保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媒体不再受到任何约束,因为离开了必要的边界,报道可酿成“新闻酷刑”或“正义的恶”,甚至会惹出新闻官司。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受到了受众的高度关注,逐渐成为新闻竞争的主战场。对重大事件的报道是否及时、准确、充分并具有社会影响力,已成为衡量媒体传播能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同时,当前新的传播语境与新的传播格局,也对我们的重大事件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信息日益公开透明。另一方面,媒体竞争日益加剧。  相似文献   

18.
及时快速的应急反应、公开透明的信息呈现,使我国媒体在这次“甲型H1N1流感”报道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媒体对此次疫情的相关评论表现出更加理性、建设性、导向一致性等特点。对公众心理的准确把握、正确的舆论引导以及高效的社会动员能力,使媒体担当起了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阀”和“稳压器”的职责,为促使危机的化解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汤泠泠 《视听界》2004,(3):84-84
“三贴近”的核心是贴近群众,只有树立群众观点,努力贴近群众,才能优化新闻传播。一、满足群众需求一是要尊重群众的知情权,满足群众获取信息的需求。要全面充分地传播与公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新闻事实和社会变化。假若保持沉默,知情不报,“民间媒体”乘机而入,会影响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和美誉度。要满足群众的信息需求,还要改进会议报道。模式化、概念化、居高临下的会议报道,妨害了媒体与群众的沟通。会议报道要早策划、巧切入、展个性。会议报道要有“议”,要报道与群众利益、群众期待关联的政策、措施或信息,会议报道要见“人”,要努力挖掘与会者的亲民之情、利民之谋、富民之  相似文献   

20.
“红头文件”不是规范的学术术语,但却是经常出现在各种媒体之上、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个词汇。在倡导与实施政府信息公开的今天,有必要进一步探讨“红头文件”信息公开与利用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