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通过对我国冰雪项目优秀人力资源流动情况的分析,阐述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两个时期,冰雪项目人力资源的分布不同、流动形式不同,指出在市场经济时期人力资源是在垂直流动的基础上的水平流动,国际流动频繁,职业变动多样,并提出进一步加大人力资源流动等方面的建议,旨在为我国冰雪项目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两个时期为研究背景,探讨了我国“命中类无设防型”项群优秀人才的分布和流动情况,指出计划经济时代优秀人才资源的流动主要以“垂直流动”为主;缺乏“平行流动”;“国际流动”具有选择性;“职业变动”呈现单一性。改革开放以后,优秀人才资源是在“垂直流动”基础上加快了“水平流动”;而“国际流动”频繁;“职业变动”多样。最后提出该项群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优秀乒乓球人才流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中国优秀乒乓球人才国内、国外流动方向、范围、规模等方面的研究,探究我国优秀乒乓球人才流动的特征与趋势,结果表明:(1)优秀乒乓球人才流动始终以垂直流动为主要方式;(2)优秀乒乓球人才在国内、国际流动的区域呈现出不均衡的分布趋势;(3)优秀乒乓球人才资源丰富与基层群众文化发展的急需相矛盾、脱节;(4)优秀乒乓球人才职业转换的跨度、范围增大,自主性流动趋势增强;(5)优秀乒乓球人才的流动促进r乒乓球运动全球化整体的发展与提高,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繁荣与世界文化的全面交融.  相似文献   

4.
我国职业篮球俱乐部后备队伍现状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我国职业篮球俱乐部后备队伍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表明职业篮球俱乐部在培养后备人才的条件上,相对于传统的培养渠道而言占有优势,这将成为我国职业篮球运动后备人才培养和输送的主要途径;其后备队伍在为培养和输送优秀篮球运动员上已获成效;存在的不足是俱乐部对运动员的文化学习不够重视,教练员的科学化训练能力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5.
分析中国网球竞技人才流动的基本机制和发展趋势,探讨竞技体育人才流动机制的理论依据。用文献调研、逻辑分析法研究得出结论: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的优秀网球竞技人才的流动性存在着典型的不同特征,网球优秀竞技人才的流动性是推动网球运动发展的根本性因素,网球优秀竞技人才在垂直流动、水平流动、职业转换和国际流动几种形式当中存在着不同的前景和需要。  相似文献   

6.
李亚伟  范子莲 《精武》2014,(36):3-4
为促进我国职业篮球运动员运动生涯的可持续发展,采用文献法与调查法研究我国职业篮球运动员的流动特征。研究发现我国职业篮球运动员流动的范围包括国内俱乐部之间、国内与国外俱乐部之间以及特殊的流动,形式包括租借、互换、买断、共同培养、签约代培与被归化,流动动因包括个人动因和外在动因,并阐述运动员流动对俱乐部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前 ,我国竞技体育运动正迅速向着职业化、社会化、商品化的方向发展 ,推动了我国职业篮球俱乐部的建立和成长。但是 ,要保持俱乐部的生存和发展 ,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必须保持和提高其职业篮球队的运动水平。而职业队的运动水平又有赖于其后备人才的持续培养和一批又一批高水平的教练员“教师—教练员”(特指既能教学又能训练的大学和中学的体育教师)的勤奋而高效的工作。美国职业篮球队的后备人才主要来自各大学代表队 ,各大学代表队又得到广大中学篮球后备人才的支持。中学下面又有更大范围的小学篮球苗子可供选拔 ,由此形成了一条良好…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我国职业篮球基本运营模式和现实困境的基础上,从青训人才与院校人才结合、体制培养与市场流动结合、专业训练与社会影响结合三个角度分析辽宁职业篮球“院校—市场—社会”三位一体模式的优势。在此基础上,提出辽宁职业篮球未来发展的创新路径:辽篮精神与文体强省的融合形成文化建设的体育符号,职业体育与一带一路的融合迈向对外开放的体育前沿,体育产业与振兴发展的融合构建产业转型的体育载体。  相似文献   

9.
结合我国法制建设现状和职业篮球俱乐部发展的实际,对我国职业篮球俱乐部运行管理中的内、外部法制环境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我国的法制建设正在逐步完善,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为我国职业篮球俱乐部的经营和发展提供了较为充足的法制环境,但是我们尚处于篮球职业化的初级阶段,有关部门应结合我国职业篮球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适合我国职业篮球发展的法规体系,促进我国职业篮球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优秀竞技体操人才流动的特征研究后认为:1)体操人才流动以垂直流动为主要方式;2)不同的发展阶段体操人才流动形式不同;3)国家队教练员国际流动不足;4)优秀体操人才职业转换的途径增加,自主性加强;5)“文化下移”现象有利于体操运动的普及推广。并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分析影响基点校篮球发展的主要因素,进一步探讨黑龙江省基点校篮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为推动黑龙江省中学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健康发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篮球后备人才服务。  相似文献   

12.
赵军 《体育科技》2014,(2):61-62
对亚洲篮球"归化球员"现象和"归化球员"现象给亚洲篮球带来的积极意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归化球员"的引进国应当合理引进能够真正推动本国篮球运动发展的高水平球员;对于我国来讲,现阶段还不可能引进"归化球员",但我国篮球主管部门应当重视其他国家的"归化球员"现象,制定我国篮球运动长远的发展战略,培养有潜质的本土球员,创造属于中国男篮自己的球风特点。  相似文献   

13.
借助"场域"理论对我国CBA联赛的现状进行分析认为,我国CBA联赛是一个大的场域;从经济场域、权力场域和竞争三个方面对CBA场域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CBA场域的三大惯习:人才惯习、团队惯习和阶级惯习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旨在为我国职业篮球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篮球运动属于集体型对抗项目,运用系统论观点对篮球场上运动员配置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根据整体性原则,球队场上队员的配置应遵循个体球员竞技能力非衡补偿及球员间的竞技状态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2)功能性原则下的篮球场上队员配置策略,应根据不同球队风格、不同比赛对手、特定战术、以及球队“得分荒”进行合理的队员配置。  相似文献   

15.
遵循现代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篮球技战术教学的基本规律,运用文献资料、实验观察、数理统计及比较分析等方法,通过实验分析"每人触球制"比赛法在篮球教学应用中的时代价值,并提出其在篮球教学中应用的实施建议,对以后比赛教学法在篮球教学上的研究与推广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资料及调查、访谈的方法,对安徽省体育保健康复类的技能型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安徽省体育保健与康复类专业人才的数量与体育事业和康复医学的迅猛发展是不相适应的,在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体育保健与康复类专业是可行的,并应突出专业特色,培养"体医结合,一专多能"的复合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17.
普通高校篮球队运动员来源及其发展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叶巍  倪欣 《体育与科学》2005,26(3):78-80
本文通过对1994年至2000年各系统的重点业余体校、体育中学、普通业余体校考入高等院校(包含体育院校)的篮球运动员用资料研究法、数据统计法进行分析表明我国在现有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制下,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后备运动员被输送到了高等院校,并有逐年递增的趋势.他们是高等院校篮球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各高校参加CUBA篮球联赛的主力队员.由此得出结论是传统的篮球后备力量培养机制不能够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篮球运动发展的要求.高校篮球队在篮球后备力量培养上具有广阔前景.高校办高水平篮球队还需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完善各项制度使这些高水平的篮球运动员成为我国篮球运动的后备人才.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中国女篮在第29届奥运会上主要比赛场次的防守技术进行统计并与前3名球队比较,结果表明:(1)中国女篮的协防、补防意识较差,防守判断能力不足,缺少积极的贴身防守,未能把握有效犯规的时机;(2)对个人进攻能力较强的球员未能有效控制,防守的强度较弱;(3)在面对力量型、对抗能力较强的球队时,防守篮板球获得率较低。中国女篮应发扬“快、灵”的技术特点,学习和借鉴欧美强队先进防守技术,方能进一步缩小与世界强国的差距。  相似文献   

19.
学校体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以培养适应21世纪要求的人才为目标,需要与时俱进。篮球运动是一项深受青少年喜爱并且具有很好的教育与锻炼价值的运动,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很好的作用。要让篮球运动成为一种教育手段,发挥育人的作用,取决于篮球教学的效果。到2009年底为止,关于郑州市中学篮球教学现状的研究,在网上和图书馆都没有这方面的研究资料,为了更好地促进郑州市中学篮球教学的发展,笔者采取问卷方式对武汉几所中学进行调查,并希望以此引起郑州市各中学对篮球教学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功法是武术三种形式之一。在武术技术传承中,功法有其重要的价值。研究认为:(1)武术功法是武术技术传承的重要基础;(2)武术功法还体现了武术"内外兼修"的思想;(3)武术功法是武术技术从"假想"攻防到实战的"桥梁";(4)武术功法凝聚着优秀的武术技击招式。因此,在武术技术传承中要重视功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