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阳新方言中的"得"有动词、介词和助词等十几种用法.其中表进行或持续的助词"得"有两种情况:一是"动+得+来/去"结构中的动态助词"得",文中暂称其为"得1";一是句末助词"得",文中暂称作"得2",本文主要分析了"得1"和"得2"的意义与用法,并将其与普通话的"着"和"呢"进行了简单的比较.  相似文献   

2.
《朱子语类》中助词"将"的用例,其结构共9类,以"动语+将+趋向补语"为最,出现了"动+将+处所补语+趋向补语""动+宾语+将+趋向补语""不+将+动+宾语(趋向补语)"等结构。其属性问题学界有词缀说、介词说和助词说,文章将其定性为助词,语法功能相当于现代汉语"着""了""过"。  相似文献   

3.
四、代词宾语前置,为什么要限定为必须用了“不、未、毋(无)、莫”四个否定词的否定句呢?答:代词宾语前置的格式是:“否定词+代词宾语+述语动词”。所谓否定词是指在句中表示否定义的词,在词性上包括三类:表示否定的动词、副词和代词,其中只有“不”、“未”、“毋”(无)、“莫”可以用于这种宾语前置格式。下面一一分析。1.动词中表示否定义的是“无”,意义为“没有”,与动词“有”相对,能带名词或代词宾语。但是代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是前面必有状语否定词,而“无”在句中只能以述语身分与代词组成述宾结构,不能同时兼任表否定的状语,所以它…  相似文献   

4.
在北方方言和普通话中,动词重叠式的后面一般不能带补语,而在南方方言中却广泛存在动词重叠式后接补语这种结构。本文选取义乌方言中的相关用例,对"动词重叠式+补语"结构进行了描写,根据后接补语的类型,分为"动词重叠式+趋向补语""动词重叠式+结果补语""动词重叠式+处所补语""动词重叠式+数量补语"四类。语法意义上呈现"量级的增加"或"量级的减少",其中以表示"量级的增加"为主。语义上传递出"未然"义。语用上使句子表达更贴近大众,更具人性化。  相似文献   

5.
在英语中有些及物动词,接了宾语意义仍不完整,还需要有1个其他的句子成分,来补充说明宾语的意义、状态等,称为宾语补足语,简称宾补。宾语与其补足语有逻辑上的主谓关系。可以充当宾语补足语的有名词、形容词、动词不定式、分词、介词短语、副词。一般来说,有宾语补足语的句型结构为:动词+名词/代词+宾补。  相似文献   

6.
光山方言体助词"在"按其功能意义可分为"在1"和"在2",分别组成不同的句式。主要探讨它们和动词搭配时所受到的体意义限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体助词"在"语法化过程中,格式"V+在+处所宾语"所起的重要作用,表明"在这里/那里"处在"在"语法化过程的最后阶段。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不同时代的文献语料,考察分析方位词"里"的来源、方位词"里"转化为结构助词"里"和保留在部分汉语方言中的结构助词"里"。典型的表三维空间的方位词"里"产生于东汉,发展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唐五代。金元时期,方位词"里"已完全发展为结构助词"里",其所在的句法环境为:"NP1里NP2"。明代,"里"出现在"单音节重叠形容词/副词+里+VP"句法格式中,相当于"地"。现代汉语方言中结构助词"里"的用法很丰富,相当于"的""得""地"。  相似文献   

8.
《歧路灯》中共有75个程度副词。就其句法分布而言,主要包括"程度副词+形容词""程度副词+动词/动词短语""程度副词+名词""形容词+程度副词""动词+程度副词"等五种结构。就其标量功能而言,《歧路灯》中的程度副词可以分为绝对过量级、极高级、次高级、次低级和相对最高级、较高级、比较级、较低级,标示极量、高量、中量和微量。就其扩展形式而言,《歧路灯》程度副词的扩展形式可以充当谓语、定语和宾语等。通过对《歧路灯》和《红楼梦》两部同时期的著作的比较,可以看出,两者程度副词的具体表现和使用频率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汕头话普通的"量词+名词"短语可以表示数量、类指、无定和有定四种情况,这些用法主要靠句法位置和语境来区别。但是,如果量词后接的名词是泛称名词"物",那此时的量名结构,即"量词+物",就只能表示有定意义,它通常出现在主语或者前置宾语等典型的论元位置。我们认为,"量词+物"相当于英语中的the one,其中量词是一个类定冠词(quasi-definite article),"物"为代词性成分(pronominal)。  相似文献   

10.
李德花 《学子》2013,(10):52
宾语前置句既是文言文倒装句教学和学习的重点,又是难点。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帮助学生掌握,下面对其类型和规律作以概括总结。【规律一】疑问代词+动词或介词。文言文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要置于动词或介词的前面。这类疑问代词主要有"谁""、孰""、奚""、曷"、"安"等。例如:⑴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⑵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相似文献   

11.
英语中某些及物动词的宾语后面还需要有一个补足语,意思才完整,宾语和它的补足语构成复合宾语。而复合宾语的第一部分通常由名词或代词充当,第二部分表示第一部分的名词或代词发出的动作或身份、特征等,称为宾语补足语。常见的宾语补足语有八种形式:1.许多动词可跟"宾语+to do…"构成句子,句中的不定式作宾语补足语;否定形式为"动词+宾语+not to do…"。例如:  相似文献   

12.
浙江新昌方言的进行体和持续体的表达与普通话有着较大的差异。新昌方言主要通过"来蒙""来顾""来头"来表达进行体;通过"蒙""顾""头"来表达持续体。本文通过新昌方言与普通话进行体和持续体的比较以及新昌方言内部进行体和持续体的句法格式的比较,细致分析新昌方言进行体和持续体的语法意义、体标记、体标记的分布情况及其否定和疑问形式。  相似文献   

13.
利川方言的"得"除了能作动词表"获得""完成""有"义,还表可能义,有四种用法:作前置型助动词,动词,结构助词,语气助词。表可能性的"得"字结构疑问句句式有:得V/A不、V得(A)不、V_1得V_2不、得不得V/A、V得V不得、V不V得、V_1得V_1不得V_2、V_1不V_1V_2得、V_1不V_1得V_2等多种结构类型。其中"要得不"和"得行不"系列结构疑问小句不仅有明显的句法结构特征,还可以作话语标记,具有多种语用功能,体现与语用照应的互补作用,同时有自身的认知基础。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列举了古汉语中宾语前置兼使动用法、宾语前置兼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省略宾语、名词用作动词兼作状语等九种语法兼用现象.同时探讨将句中的兼用关系拆开,用分层理解的办法来分析理解古汉语中的这些语法兼用现象.  相似文献   

15.
结构助词"来"是典型的吴方言虚词,平湖方言中仍在大量使用。平湖方言中"来"字句主要有三种表达式,包括一式"动/形+来/得来+补语"、二式"动/形+来/得来"和融合式"动/形+来+动/形+来/得来",三种表达式在句法结构和语义表达上既有共性也有个性,相互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古汉语中“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之 不(未) 动词”这种结构的句子是大量存在的.高中课本就有:《师说》中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庖丁解牛》中的“技经肯綮之未尝”,《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中的“一羽之不举……舆薪之不见”等等。这种结构的句子是怎么处理的呢?高中语文课本对前二句是这样表述的:助词“之”用在前置宾语和  相似文献   

17.
临汾方言中,趋向动词"来""去""走"表位移时,主要用于"来/去/走+NP处+来/去/走""NP处+来/去/走""来/去/走+NP处",它们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层次。"来/去/走+NP处+来/去/走"中,NP处后的"来""去"仍表示位移,即向目标终点位置的方向移动。它仍保留着运动趋向的意义,但是语音已经弱化,意义也发生了虚化。临汾方言中"来"和"走"趋向用法形成的外因可能是民族语言接触的结果,特别是受到蒙古语族语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成语中保留着许多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古代汉语特有的语法现象,主要有词类活用、倒装、省略等。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形容词和动词的活用等,倒装主要有宾语前置和介词结构前置等,省略主要有介词省略、宾语省略和谓语省略等。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中"跑+NP"等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现象比比皆是,如"跑业务""飞北京""坐板凳"等。"跑""飞""坐"作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出现宾语,构成了"vi+NP"结构。针对这种现象,本文运用生成语法中的轻动词移位理论进行了新的探讨,并从词库表征和语体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这类现象主要出现于比较随意的口语中,采用这种表达方式的主要动机是追求省力,充分体现了语言运用的经济原则。  相似文献   

20.
"玉环话"是玉环市内三种主要方言中的优势方言。对玉环话的研究,十分欠缺且集中于语音方面。本文探讨玉环话动词重叠的各类形式,基本形式有"VV+X""VBVB""VV/VVV/VVVV"(单音节动词多次重叠)三种。有表尝试、突然、短时、持续、有间隔的持续等意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